中国鲁迅读书会

鲁迅先生
鲁迅文学的成就与思想价值
作者:雨巷(藍調)- 杭州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鲁迅文学的成就与思想价值。这些成就与思想价值,100多年来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并行,并将在中国未来的进步中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鲁迅文学的核心观点
(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灯塔
鲁迅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璀璨的灯塔。他的出现,让尚在初生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接轨,融入到了世界文学的浪潮之中。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从鲁迅手中诞生,又从鲁迅手中成熟。《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鲁迅的小说在内容上以批判现实为主,笔锋直指社会弊病和痛点,如《阿 Q 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批判封建社会,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在形式上,他应用了多种形式,如日记体、回忆体等,与当时世界最新的文学思潮相关,使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和世界其他发达地区文学相媲美的实力。
(二)文学成就与思想价值的融合典范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价值紧密融合。在杂文领域,他的作品如匕首标枪,抨击时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鲁迅的杂文借鉴晚唐、明末的小品文,成为传统文学和新文学在思想承继上的纽带。在散文、诗歌领域,鲁迅创制了新的文体,与各路探索者不同。例如,他的散文充满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歌则在传统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当代的深远启示与持续影响
在当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和持续的影响力。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人们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他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洞察,如对 “看客心态” 的批判,提醒人们关注人性的弱点。鲁迅的作品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强调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他的思想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进步,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二、鲁迅的生平轨迹
(一)少年经历奠定文学基础
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一个传统士大夫家庭,祖父周介孚在京中做官,父亲周伯宜是秀才。少年鲁迅在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喜欢涉猎野史、笔记、神话小说之类的书籍。1893 年,鲁迅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身患重病,鲁迅的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在家庭破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少年鲁迅开始体会到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在此期间,鲁迅一度寄居在城郊的外婆家。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农民朋友,这一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奠定了生活基础。比如在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原型就是鲁迅在外婆家结识的帮工儿子章闰水。鲁迅通过对闰土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二)求学之路塑造独立思想
1898 年,鲁迅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求学时期,鲁迅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潮,他钟爱《时务报》《译学汇编》等刊物,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的著作,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天演论》中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等关于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形成了他早期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
在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鲁迅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留学。1902 年抵日本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寿裳,此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当时反清阵营的坚定支持者,鲁迅带头剪了辫子,经常参加反清革命民主派的各种集会。这期间他编译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编写了论述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情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发表了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鈿》,翻译出版了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1904 年,鲁迅从弘文学院速成普通科毕业,同年 9 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在课堂上观看日俄战争影片,感受到了身为弱国国民的悲愤,从此改变了医学救国的思想,转而志向于文学,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于 1906 年重返东京,从事文学事业。1907 年,与许寿裳计划筹办文艺杂志《新生》,虽未成功,但他在刘师培等人主编的《河南》杂志上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标志他独立思想的逐步形成。
(三)四处任教与文学创作并行
1909 年,鲁迅因家境困难,回国谋职。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1910年7月又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监学,课余辑录类书中唐以前的小说,后定名为《古小说钩沉》。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积极组织声援活动和宣传活动。1911 年 10 月,任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这年冬天,他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1912 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部迁至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第一科科长等职,主管文化及社会文化设施等工作。在此期间,鲁迅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和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学成就解析
(一)小说题材创新与社会批判
鲁迅在小说题材选择上具有重大创新,他开创了 “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两大重要题材。在描写农民的作品中,如《故乡》《祝福》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农民的毒害以及他们在旧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封建礼教的腐朽在这些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陷入贫困、愚昧与麻木之中。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的缩影。她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下,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却还要承受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精神上的折磨。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揭示了国民性中的冷漠与麻木。
在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孔乙己》《在酒楼上》等作品则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彷徨与无奈。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自命清高,却又穷困潦倒。他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无所适从。鲁迅通过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国民性中的弱点,如自私、冷漠、麻木等,呼吁人们觉醒,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努力。
(二)杂文的艺术魅力与思想锋芒
鲁迅的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思想锋芒。其语言无拘无束,极富创造力,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语言风格上,鲁迅的杂文犀利深刻,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的本质。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在《拿来主义》中,鲁迅用 “大宅子” 比喻文化遗产,通过对 “孱头”“昏蛋”“废物” 三种人的批判,形象地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鲁迅的杂文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锋芒。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批判当时的反动统治、封建礼教、国民性弱点等问题。在《友邦惊诧论》中,鲁迅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立场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面,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三)散文的精品之作与情感表达
鲁迅的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与他的小说和杂文相比,这些散文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展现了鲁迅的亲和力。《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这些散文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儿时的伙伴和师长,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和有趣的动植物,以及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野草》则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集,表达了鲁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彷徨和对未来的希望。其中的作品如《秋夜》《影的告别》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鲁迅在这些散文中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四、思想价值洞察
(一)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毅然弃医从文,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担忧和对民族精神的强烈关切。在日本留学期间,课堂上的幻灯片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仅仅医治国人的身体疾病远远不够,更需拯救国人的灵魂。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觉醒意识,促使他拿起笔杆,以文字为武器,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他关注民间疾苦,深入剖析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如祥林嫂、闰土等,展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注。鲁迅以笔为媒,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责任感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二)对封建传统的彻底批判
鲁迅对封建传统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批判,他的小说和杂文犹如一把把利刃,直刺封建礼教的要害。在《狂人日记》中,他将封建历史概括为 “吃人的筵席”,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通过 “狂人” 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在小说《药》中,用人血馒头这一象征,批判了封建迷信对人民的毒害。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购买人血馒头,这种荒唐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礼教下人们的愚昧和无知。鲁迅通过对这些落后国民性的描写,呼吁人们觉醒,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
他的杂文更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封建统治、封建礼教和国民性弱点。在《论睁了眼看》中,他批判了国人的瞒和骗,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社会问题。鲁迅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为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学观念的革新与引领
鲁迅独特的文学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摒弃了传统的文学观,将文学视为参与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他认为文学不应只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应肩负起揭示社会问题、唤醒民众的重任。
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以批判现实为主题,深刻反映社会弊病和人民的苦难。他的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还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如《狂人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杂文创作上,他将杂文的战斗性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批判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他的杂文风格犀利、深刻,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鲁迅的文学观念丰富了人们对小说和杂文的认识,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五、影响与启示
(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作用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奠基者。他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体系的建立,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先河。其小说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例如,他对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群体的深刻描绘,让人们看到了不同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起伏,为现代小说开拓了广阔的题材领域。
鲁迅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发扬者与奠基者。他的杂文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涵盖了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评论等多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风格独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讽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后世杂文创作树立了典范。
(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首先,鲁迅激励人们保持民族自尊心。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而战。如今,虽然国家日益强大,但我们仍需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鲁迅的批判精神提醒我们要敢于批判社会现实。在当代社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像鲁迅一样,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批判不良现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鲁迅对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追求,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权利,努力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要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六、争议与思考
(一)文学成就的不同认知
对鲁迅文学成就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阅读量不足确实会影响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知。正如一位同学认为 “本来就不觉得鲁迅文学成就有多高”,可能是因为其阅读鲁迅作品太少,缺乏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从而浅尝辄止,从肤浅的认知上判断其文学成就不高。鲁迅的作品涵盖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真正领略其文学的魅力。
其次,少年意气也是一个因素。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往往容易在蔑视和挑战权威中突显自我。对于鲁迅这样的文学巨匠,可能会因为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其文学成就产生质疑。
再者,个人喜好也会影响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评价。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性,每个人对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不同的偏好。有人可能喜欢胡适、林语堂等人的作品,而对鲁迅的作品风格不太适应。然而,不能以个人的喜欢与否来片面评价鲁迅文学成就的高低。
(二)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探讨
鲁迅作品在当代是否存在时代局限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鲁迅的作品在语言风格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例如,他的作品中使用了一些当时的白话文表达方式,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然而,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依然具有普适性。他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对国民性的洞察、对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强调等,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问题依然存在。鲁迅作品中所揭示的 “看客心态”、自私、冷漠、麻木等国民性弱点,在当代社会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现。
同时,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时,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批判不良现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展望
对鲁迅研究的未来方向和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要深入挖掘鲁迅作品的多元价值。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全面深入地分析鲁迅作品的价值。
其次,结合当代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鲁迅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洞察,与当代社会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面对社会的冷漠、道德滑坡、文化冲突等问题时,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寻找启示和借鉴。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鲁迅作品的国际比较研究。鲁迅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最后,要注重对鲁迅研究的方法论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鲁迅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研究,为鲁迅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10月23日

杭州举行纪念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发表100周年(2023年杭州实想科技)

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黄健老师(右),鲁迅学生黄源之子黄明明老师(左),与本文作者在一起。

作者简介:
陈继业 (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浙江省杭州市人,居杭州市。
杭州开元中学69届 6607班 中学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 社长、杭州文学研究院 院长;
中国鲁迅读书会 会长、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鲁迅读书会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 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