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考上了高小
李洪君
李衡的小学,1957年随父亲在林武镇崇武县师范附属小学上了半学年,1958年初又回到老家平陆县马庄公社李家营村小学读了下半学年。
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来了,“吃食堂”了,农村军事化、集体化了,“刮五风”了,小学的孩子们就随集体下地干活了。三年灾害时期,脑子里就少有上学的记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死人、恐惧。记得读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挑成绩好的挨家挨户的去叫,说什么:“冬天了,在那里也是挨冻、饿肚子,也没地方挖野菜去、拾柴火去了,能忍住饥饿,就上学去吧,过了年就该考高小了。”并说:“是挑学习成绩好的,叫了有十来个人,去吧!不上学,大了就没出息了。”在老师的劝说下,又断断续续的去上学了,这一个班。原来三、四十人就剩了有十来个人,特别是春节后,升高小前,上学的时间就多起来了。
1961年的夏季,李衡顺利的考上了高小。学校在马庄村的西头,用的是农户的土房子,在胡同的中间。六年级搬到了村东西街西头的东西街路南,都是农户的房子和院子。还不如李衡村的初小。
1961年,特别是秋季以后,就很少有饿死人的现象了。少有的粮食加地瓜、地瓜干加糠菜,就算是有吃的了,有糠菜吃,虽时常断顿,也饿不死人了。学生也能隔三岔五的上学了。
五年级是在胡同里的一所正房子(北屋)读的。李衡是一个守纪律、好学习的好学生,成绩优秀。
读五年级的时候就中午带饭,中午的时候有食堂给熘热。李衡带的饭是最差的,有时候是蒸的菜,有时候是像胶皮一样的地瓜干窝窝头。我们家在我们村上也是最困难的。前两年李衡的爷爷奶奶和一个小妹妹都死于饥荒。这一两年、两三年的时间,是李衡伟大的母亲,拉扯着两个小叔子 、李衡和比李衡小五岁的大妹妹,坚强的活了下来。
1962年秋收后生活又强了一些。
这时候李衡有两个同学,一个是孙桥村的李汝成同学,一个是刘家桥的刘学成同学,中午一到放学吃饭的时候就找到李衡,一起吃饭。他们两个先抢着吃李衡带的饭,把李衡的吃完,再把他们两个的饭分给李衡吃。他们两个带的饭都比李衡的好一点,有时还有黄窝窝,就是玉米面的窝窝。那时吃着可好吃了。
李汝成同学考上了唐津县清平中学,初中毕业没离开老家,比李衡大三岁,他们每年春节都要聚一聚,六十多年前的小学同学老了,每次聚,常回忆他们的同学时代。汝成同学结婚早,他的重孙子比李衡的孙女小一个月,60岁就整整差了一代人。
刘学成同学,他当时,考上了平陆一中,初中毕业后当了兵。近60年没有联系,2018年9月份通过他们村的同学联系上了,几天的时间他就回来了。他们见了面,学成同学还是那么瘦小,有不到90斤的体重。同学见面格外的亲切,回忆着他们的青葱岁月,诉说着这一个甲子的遭遇……。刘学成同学干的还不错,曾是沈阳军区医院的军医,在沈阳安了家。曾带领一个科研小组攻克了一个科研课题,并获军区二等奖。后在分房时受到些不公正待遇,闹病退休了,现时在全国经营着40多家养生店,这一次是带着家属出来转转、看看他的店。李衡在饭店安排了一桌,又把汝成哥嫂叫来,他们三家玩了一天,意犹未尽。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约好学成同学何时回来再见,或联系到沈阳去玩。
天有不测风云, 12月份的22号同学消息说:学成同学于21日去世了。问其原因说是感冒引起的并发症,人生真的无常。
1962年的春天,李衡父亲李云济以家庭特别困难为理由申请回家了,是戴着“右派”帽子回家的。
在李衡刚升上六年级的时候,没上几天的六年级,李云济的左大腿上长了一个大疮。外面只是肿,肿的好粗,吓人。李衡父亲说,感觉只是痛。李衡就找老师请假,用地排车(也叫小拉车)拉着父亲到平博医院找郭庆俭医生看。郭庆俭,是李衡外祖母的亲舅,他还知道李衡家这门亲戚。郭庆俭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虽然背有点驼,只是有点,但精神矍铄,干净利索。他给我父亲号了脉,又看了看腿说:“俺老李家(这是按亲戚称呼的,因为李衡母亲是他的外甥女,李衡家又姓李)这个疮可够厉害的。还不错,你来的还不算晚,我给你开点口服药,再开点药熬水,一天洗两次,两个月就会消下去的。”稍顿又说:“成山(李衡姥娘的侄子,跟着学徒):你把书架上《****》那本书拿过来,翻到***页,叫你姐父看一看。”
这位成山舅(李衡母亲的表弟,李衡应该叫舅吧),找到那本书翻到那一页,递给了李云济。李云济在看。
待李云济看完,郭庆俭(李衡母亲的舅姥爷,李衡应叫老舅姥爷)老大夫说:“看完了吗?老李家,你的这个疮如果自己熟了,自己破了,一次能流一二大盆子脓血,弄不好,一年半载都难好。不过你不用怕,用我给你开的方子连吃加洗,两个月就能好个差不多了。”
拿了药,在往回走的路上,李衡和父亲说话:“这个老舅姥爷这么厉害,那个病在那本书多少页都记得那么清楚。”
李衡父亲说:“你这个老舅姥爷,在咱们这一带看疮是最有名的,东山省医学院的教科书上都有他治疮的药方。”接着又说:“你这个老舅姥爷
,年轻时也是一个纨绔子弟。家境好,不正干,三十五岁开第一个药方。但是,他爱上了这一行,对这一行他痴心、用心、专心,也是老有所成。”
后来,李衡又拉着父亲找郭庆俭老舅姥爷看了几次,我父亲的病有两个月多月就基本好利落了。
可是,李衡上学的事就耽误下来了,从请假给父亲看病,就没有上学,一直在家侍候着父亲。那时,升上六年级上一个多月的学,放一个月的秋假(那时,农村学校不放暑假,为帮助家里秋收秋种放秋假)。秋假后又开学个把月了,天气都变冷了,李衡父亲也不提李衡上学的事。李衡说:“爸爸,人家又开学个把月了,你的病也好了,叫我上学去吧!”
李衡爸爸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你去吧。”
李衡说:“连假期我都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没上学了,我怎么给老师说,你送我去吧!”
爸爸说:“愿去自己去。”
李衡恳求爸爸说:“你送我去吧!”
爸爸还是说:“要去自己去。”语气比第一句重了些。
李衡无奈,第二天吃过早饭自己就去了。学校在马庄村的西头,走到马庄村东头就是不敢去见老师,坐到晌午,李衡心里有点怨恨爸爸不来送自己,就悻悻地回家了。
到了家,李云济问李衡:“见到老师了吗?”
“没有,”李衡说:“这么长时间没去上学了,我不敢见老师,不知道怎么给老师说,下午你送我去吧。”
李衡爸爸说:“这样吧,我给你老师写个信,你拿着,还是你自己去。”
李衡还记得爸爸写的那封短信:
“毕老师:您好!
孩子,李衡,您的学生。因给我治病,耽误上学这么长时间,甚是抱歉!
我病已好。孩子去上学,望留下。
祝:工作顺利!
李云济
即日”
下午,上学时间,李衡拿着父亲写给老师的短信,又去了学校。但是,还是胆怯,不敢见老师,直到要放学了才鼓起勇气去见老师。毕老师正在领着学生维修学校的院墙。李衡怯怯的走到毕老师跟前,鼓起勇气叫了声:
“老师”。
毕老师看到了李衡,他带着老花镜,低着头从眼镜上边向下看着李衡说:“奥,李衡啊!”。
李衡不好意思说话,就怯怯地把父亲的信递给了老师。毕老师看完说:“奥,李衡,又想来上学啊!”
李衡怯怯地“嗯”了一声。
毕老师说:“这样吧,我把你送到五年级去吧。”
李衡慌了,忙说:“毕老师,别叫我上五年级去,五年级的功课我都学过了,成绩也行,您叫我在六年级跟着吧,我一定努力。”
毕老师说:“你耽误了都三个多月了,秋假的时候,为了升初中,学生也都没离校,都在这里学习,再有一个多月这个学期就结束了,明年考学,你行吗?”
李衡有点急了,说:“老师,我一定努力,让我跟着吧!明年考不上,我再复课也行啊!”
毕老师看着李衡,想了想说:“也行,先跟着吧,跟不上课再去五年级。明天来上学吧。”
李衡高兴的冲毕老师点点头,“嗯”了一声。跟放学的同学一块回家了。
李衡又走进了自己心爱的学校。李衡从小就爱上学,可是,记忆里就是一年级、四年级的第二学期、五年级算是正经在学校上学。
李衡在努力着。
毕老师那时已经五十七八岁了,常年胃病,吃东西很少,看上去就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他写一手好字,语文教学在周围是出了名的好。他能把握好课堂,悉心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故能因材施教。他为了把握学生,检验教学,时常利用课堂剩余的几分钟考几个或几十个生字,或出个小题目测验一下。李衡刚入学没两天,毕老师利用下课前的时间考了几十个生字。
课间时间,他站在院子的太阳下就改,这一次他先把李衡的卷子找出来改。改完,就叫:“李衡,你过来。”
李衡怯怯的走过去,站到老师跟前。
毕老师还是低着头,从眼镜上边看着李衡说:“看着你不行吧!”
李衡说:“老师,能把卷子给我吗?”
毕老师把卷子递给了李衡,李衡一看才考了49分。李衡走到一边,找个小东西在地上写着、划着,一会儿就全弄会了。
毕老师再往下改,还有得二十几分、三十几分的,就说:你们几个怎么学的!
耽误了这么长时间,耽误了这么多课程,李衡知道自己的差距。就抓紧时间把耽误的课程从前往后学习,遇到问题,就找老师、或同学补课,时间不长,自己觉得就赶上来了。
过了年三四月份吧,郭家屯区搞好几个小公社各学校的教学测验,一个班大概是四个人,老师叫李衡去了。
夏季升中学,李衡顺利的考上了“平陆二中”,也叫“平博中学”。那时,全县只有两处中学:“一中”“二中”。一共招收10个班,“一中”六个班。“二中”四个班,共500人。那时考中学没有现在考公务员难,但也要七、八个或八、九个人才考上一个。(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