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陈继业 (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浙江省杭州市人,居杭州市。
杭州开元中学69届 6607班 中学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 社长、杭州文学研究院 院长;
中国鲁迅读书会 会长、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现代诗歌-从新文化运动走来.....
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脉络
作者:雨巷(藍調)-杭州
中国现代诗歌的初创与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道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了使诗歌创作者和读者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并写了此文,供朋友们参考、批判。
(一)开创与尝试阶段(1917-1921 年左右)
1.背景: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现代诗歌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语言基础。在这一背景下,诗歌开始从传统的古典形式向现代转变。
2.代表人物及作品:胡适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早期开拓者之一,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了他的《蝴蝶》《赠朱经农》等八首诗,这是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这些诗在语言上使用白话文,形式上较为自由,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但在艺术水平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奠基与发展阶段(1921-1927 年左右)
1.文学社团与流派兴起
1.)创造社:1921 年 7 月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其诗歌风格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豪放的诗风,展现了 “五四” 时期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湖畔诗派:1922 年 3 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湖畔诗派。他们的诗歌多描写自然、爱情和纯真的人性,具有清新质朴的风格。
2.诗歌理论的探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对现代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尝试,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格律化探索阶段(1927-1937 年左右):
1.新月派的出现:1926 年闻一多、徐志摩等成立新月社,后创办《新月》和《诗刊》。新月派提倡现代格律诗,主张诗歌要有格律,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他们的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更加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现代诗歌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2.其他流派的发展:在新月派的影响下,其他一些流派也在探索诗歌的格律化,如象征派等。象征派诗歌注重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其代表人物有李金发、穆木天等。
(四)抗战与现实主义诗歌阶段(1937-1949 年左右)
1.抗战诗歌的兴起:抗日战争爆发后,诗歌成为了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重要武器。诗人们纷纷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民族解放的渴望。田间、艾青等诗人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
2.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斗争。诗人们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发展阶段(1949-1976 年左右)
1.颂歌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诗歌以歌颂新中国、歌颂人民、歌颂共产党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
2.诗歌的政治化倾向:在 “左” 倾思想的影响下,诗歌逐渐走向政治化,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诗歌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六)朦胧诗阶段(1976-1980 年代)
1.背景:“文革” 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诗歌创作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朦胧诗在这一时期兴起,它是对过去诗歌创作的一种反思和突破。
2.代表诗人及作品:北岛、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诗歌的主题多为对人性、自由、爱情等的追求和思考,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色彩。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
(七)多元化发展阶段(1980 年代至今)
1.诗歌流派的多元化: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诗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 “第三代诗人”、“口语诗派” 等。“第三代诗人” 主张诗歌的平民化、口语化,反对朦胧诗的晦涩和隐喻;“口语诗派” 则强调诗歌语言的日常性和口语化,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
2.诗歌主题的多样化: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加多样化,除了对人性、爱情、自由等传统主题的关注外,还涉及到对社会现实、环境污染、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同时,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诗人在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手法和技巧。
2024年10月28日写於杭州

投稿须知:
1.文本、2.作者简介
3.朗诵者简介、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