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传统的丧葬习俗
作者:朱万祥
审稿:杨新文
中国的丧葬习俗,又称丧事礼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说,又称丧礼文化,而丧礼文化也是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人子女必知的丧事礼仪,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祖先的诠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逝者的尊重,对祖先的怀念及纯朴的民风。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丧葬习俗上有着地域、宗族和民族的差异,笔者下面介绍一下新乡丧葬的一些习俗,仅供参考。
丧葬习俗,人死不能叫死,一般叫老了、去世、过世、仙逝。人去世后,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三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环节。笔者下面随心叙写一下丧葬流程的几个步聚,但地区不同,丧葬习俗不一样,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以,不要死搬硬套,要根据当地习俗,与时俱进。笔者下面写丧葬习俗的几项流程,如有不妥,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 停灵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暂时停放在屋中用木板搭置的临时的“灵床”上,头朝门口。
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给逝者沐浴、更衣:擦拭身体和脸部后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一般都是穿7件寿衣:贴身穿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外衣外裤、最外面套上一件的长袍或者斗篷。整套衣服不能用皮、毛料的,预示转世投胎成兽;也不能用缎子料的,寓意“断子”;也不能够有扣子,谐音“克子”,都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逝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现在都是去寿衣店里买现成的寿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临时用木板在地上搭的“床”,不能让逝者躺床上或炕上,也有在人没咽气前就移到“灵床”上的。然后为死者放入压口钱,两脚穿上装老鞋,用麻线绳拌好。整理完后,用一张黄表纸蒙上脸,然后用黄绸布(伞单)从头到脚盖好。身下铺的是棉褥子(也叫驼龙被)
当人确定咽气后,要打开逝者屋里的窗子,放出“殃气”,古人认为,人死后“阳精阴魄”会郁化成“殃”,对生者不利。一切安排妥当后,女儿在“灵床”头前先烧三张纸钱,纸灰凉后包好,放入逝者兜里。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遍: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三条大路走正中。
第二:入殓
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移至“灵床”,大殓是指收尸入棺。一般由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众人帮忙放入棺内。必须在人咽气后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入殓,入殓时,尸体不可以让阳光直射,必须遮挡阳光。入殓时棺底要先筛一层灰,意思“暖屋”,然后棺底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上面放褥子,亡人入棺,上放被子,枕头两边放金银纸(元宝),有的用棉花掩头,有的用香、书掩头,用纸掩身的,以示书香门第。脚踏莲花台,两边放金银纸(元宝)。左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右手拿打狗鞭子,树条拴上一根麻绳,过饿狗山用。入殓时,亲人要念叨入殓咒:离了旧房住新房,祖祖辈辈大吉祥。
有的地方是走马入殓,就是人在咽气前寿衣等项都穿戴整齐,放入棺材里,直到咽气。走马入殓的,灵柩首先放到搭好的灵棚里,但冬季天寒不宜走马入殓。
第三:戴孝
入殓后,由上了年纪的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各地风俗不同,一般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
夫妻走一个儿子的孝带长度为七尺短两寸,孝衫长九尺短两寸;女儿包头布是一丈二尺短两寸。两个都走了的是足七尺,孝衫长足九尺,包头布足一丈二尺。男的走,孝带系在左边,女的走孝带系在右边,孝带头一长一短,都走了,孝带头一齐。孙辈人孝带头系红布条,再小一辈的系蓝色布条,再小的,不管小几辈的,全部都系五彩条。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长右长短,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长左长短。扎 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老人去世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
切记切忌,父母走一个的,系孝带时一定要一长一短,不能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是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或一齐出殡。
戴孝过去有很多讲究,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依当地或宗族习俗就行了。
丧葬文化繁复,现在人好多都不懂了。厚养薄葬,尽量尊重传统习俗,凡事尽量简约。
第六,灵堂和守灵
入殓后,要搭建灵棚,也叫灵堂。农村节俭,一般都是在灵柩上搭个大帐篷作为灵棚,前头安一灯光,灵柩前面的“财头”左右各摆一只蜡烛,挨左边依次摆:“倒头饭”——两碗饭扣在一碗上,上面插三个缠着棉球的秫秸棍,香炉——点燃三根香,两边的分别代表敬天地,中间的一根是烧给“鬼魂”的,五谷囤,装五谷粮的。灵柩前在地上挖一坑,放置“长明灯”,灯上放一底子钻眼的“老盆”,前面烧纸的地方一般用砖围起来,防止失火和纸灰乱跑。也有在灵柩前另设一个方桌,摆祭品、遗像的,这都是习俗,依当地风俗即可。出殡之前,丧家亲属要昼夜轮守护在死者的灵柩左右,要看守着长明灯,不让熄灭,不断上香,使香火不断,寓意接续香烟之,后继有人。在灵前烧纸,以祭奠哀思。每天早上要烧“开门纸”,代表一天的开始;晚上一切完事,要烧关门纸,以示一天的结束。同时要严禁猫狗之类的动物靠近,避免亡人借气诈尸。
第七:出殡
按阴阳先生择的出殡吉时,出殡前先要打开棺柩给亡人开光。开光后,放入亡人心爱的物品,包好的纸灰钱,剪开拌脚丝,让亲人看最后一眼,开光完毕封棺,准备出殡起灵。快起灵时,倒头饭装到“下水罐”里,上面盖一发面饼,用红布包好,五谷囤也用红包包好,一般由女儿和儿媳分别抱着。 一切安排就绪,扛幡的孝子头顶“老盆”跪在灵车前。阴阳先生念:头顶金盆跪尘埃,宾朋好友两边排,孝男孝女灵前跪,护送亡人上瑶台。今日起灵,家宅安宁,万事吉昌,大吉大利。念完起灵咒,阴阳先生喊一声:起灵。孝子摔碎丧盆,灵车起动,缓缓而行,女亲友在后边送行,一般到村头就回去了;男亲友在灵车前,孝子扛幡引路,左右亲友打着花圈,不时回头跪下叩头,直接到坟地。起灵后,一般由长子或者长孙扛灵幡,每逢过桥、路口都要扔纸钱(也叫引路钱),到坟地时要把引路钱全部扔完,有的过桥时压黄纸。
第 八:送盘缠
送盘缠有的在出灵的头一天晚上,也有在出殡前的,还有在出殡后当天晚上。把纸活、如牛马、钱库、九莲灯、旧衣物等,一起烧掉。一切程序完成后,烧纸钱,纸马(牛)、车、九莲灯一起烧掉。
第九:殡葬
当今社会,所谓的殡葬有土葬与火葬之分。所谓的火葬就是火化,人火化后,将骨灰装进骨灰盒。条件好的家庭,还要购置棺材,将骨灰盒装进棺材内,再进行土葬,这样做,就失去了火化的意义,但是,国家有明文规定,工职人员病故后,凭火化证明,到单位可领取20个月的退休金,如没有火化证明的,就不能领取20个月的退休金,所以,诸多家庭都采取先火化,然后再土葬的做法。
第十:扶山
所谓的扶山就是圆坟,就是在殡葬的第二天上午,逝者的子女和侄子,孙子等孝子,身穿孝衣,带铁铣,到坟地,先烧纸祭拜,然后用铁铣就近取土进行圆坟,如用土远,需用平车装也可以,但一定且记圆坟聊土时,不能用铁铣照坟头拍坟,当圆坟结束,脱下孝衣,回到家里,还要再请男支客,女支客等人座席招待。
第十一:做七与百日纸
所谓的做七和百日纸,就是逝者从短气的那一天计算,每七天到坟地烧纸,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七,按此类推,一直烧到百日纸。其中五七,百日,女儿和侄女都要上供,到坟地烧纸祭拜逝人。
第十二,周年祭逝者
所谓的周年,就是逝者短气的那一天算起为周年祭日。而不是殡葬的日期,当给逝者烧完百日纸后,逢遇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要给逝者烧纸。这也是对逝者慎终追远,表示孝心的诠释。
记忆在封丘一带做周年, 还流传周一不周二,周三要大办。其意就是办一周年,三周年。两周年不办,只有女儿,孙女,亲侄女等人上供,由主办人收礼代客。但现在生活条件都富裕啦,还有儿女给老人办五周,十周,十五周,二十周年不等……
第十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世界各国的丧葬习俗,可以说五花八门,臂如讲,树葬,蚁葬,笑葬,家葬,山葬,立葬,棺葬等等。笔者在著《丧礼文化》一书时,曾用心写了35个国家的葬礼习俗,因受篇幅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诠释,敬请读者谅解致谢!
本文撰写丧事习俗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丧俗礼仪和流程,因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不同,丧葬习俗固然不同,所以,敬请读者视情而定,且记入乡随俗的根本道理。因笔
者受平台发表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内容没有写进文章中,也请读者多多包涵致谢
从古到今,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人称鬼节气,也是我们在世的人,对先辈的哀思和孝心,也是世人慎终追远的诠释。
传统的丧葬礼仪一文,接近尾声,但笔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婚俗与丧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笔者也有同感,在职时我撰写"婚庆礼仪"小册子自费刊印约200份,索要一空,如果是"丧事礼仪"小册子,我分析索要人不会太多,这就是传统观念上的差别。因此,"婚俗礼仪"文章诸多网络平台都愿意发表,而带有"丧"字的文章,有的网络平台,可能会以读者阅读少为借口,不愿意发表,所以,笔者心中矛盾重重,鼓足勇气来写这篇文章,能否发表,必中无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写此文,总之,也是为传承中华传统的丧礼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吧……
中国古老的殡葬礼仪繁多,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所以,笔者,只能根椐本人在职与退休当丧事老懂的所见所闻,并亲自实施的丧事礼仪,用文字写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共勉之,如有不妥,敬请包涵致谢!
2024年10月26日
作者简介:朱万祥,男,中共党员,初中肄业,退休警官,原籍河南封丘,驻新乡市凤泉区,文学愛好者,擅长诗词自由体、散文等创作,近年上网发表文章56篇,退休13年,著书1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