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辞陈
三、统考高分转公办 如愿以偿成正果
到了8月份,中小学校又开学了,我被北山小学聘用当代课教师,虽说捧的不是“铁饭碗”,我也惊喜终于走到了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很快幸运再次降临我的头上,10月份我们就接到了参加考试转正的通知,报考人员资格是现任民办代课老师,倾斜于我们河地宜师和宜山县师76、77届“社来社去”毕业生。符合条件报考的考生有40多人,转正指标仅有16个,相当于有16个“铁饭碗”摆在我们面前,让40多人去抢,基本上是3人才能抢到一个。因为考试的内容是政治和语文,都是我们所学专业的内容,加上毕业成绩并不差,不费多大劲,我就以总分128分名列第二,抢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铁饭碗”。而那些落榜的考生,继续回去捧“瓷饭碗”,一直捧到1987年,也就是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之后,全部免试换上了“铁饭碗”, 可以说这是我获得的第三根救命稻草,画定了我人生道路的轨迹——教育生涯。
四、破例预科读函大 壮年喜圆大学梦
11月份转正之后,我继续留在北山小学任教。当时北山还没设乡、镇,归属石别乡府管辖,1980年2月,我就被调到石别乡中心小学任教,同年8月调到石别联中,1981年8月,石别联中撤并,我就来到了石别中学,它是我一直以来魂牵梦萦的母校,能到母校任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它屹立在全县第一高峰巍峨葱绿的长茂山脚下,它是我为之奋斗大半生的地方,它曾经创下全县乡镇中学教育教学成果“五连冠”的佳绩,迎来了河池地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教育教学观摩现场会在我校的隆重召开,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全地区全面推广,我不敢贪功自诩这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起码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也包含自己本该辛勤付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心血,以至于我也能多次获得乡镇级、县市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1986年,市一中的领导莅临我们学校,听了我的课,评价不错。之后,有消息灵通的有关人士向我透露,市一中的领导来听我的课,是想把我调到市一中工作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学历只是中师没调成。为此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考函大。由于理科基础差,几科都是靠瞎勾选择题,每科都是蒙对得了五六分,总分才190多,被广西民族学院录取为中文大专函授班预科生(当时只有全日制大学才有预科生,而我们读函大也设预科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分数高一点的是正取生,我们10个预科生都是年纪较大的中小学老师,当年我是41岁,石别教育组的韦善业组长是50多岁,他是我们预科生同学,都是高龄圆的大学梦。全班学员50多人,都是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老师。就是在这个函授班里安插我们10几个在特殊时期、专为我们这些特殊人物、专门特设的前所未有的“函大预科生”,(更巧的是,阴差阳错,我却成了堂妹的学生,因为她和妹夫就在广西民族学院任教,虽然她不上我的课)。其实是同在一个班,老师是共同的,学制是相同的,学习科目和内容也是相同的,我们的学习成绩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只是比他们象征性的“缓期一年执行”,在职静待一年拿毕业证而已,正取生1997年6月毕业,我们预科生1998年6月毕业。毕业后,大家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到原来的单位继续原来的工作。
五、尾声 虽然拿到了大学专科文凭,但是调往市一中工作的机遇稍纵即逝,成了过眼云烟,永不复返。学校依旧是那所学校,工作依旧是那样呕心沥血,默默无闻,直到2015年8月份被年龄开除,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纵观全程,我每走一步,都是一招险棋,就是人们常说的“踩桥边”,我深有感触,都是理科基础差惹的祸,全科齐头并进才是硬道理。然而还算幸运,让我每次都逢凶化吉,艰难地走出困境、步入正轨、奔向光明……
之所以写下这些不成体统的文字,只想用以自勉,别无他意。(完)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北山街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双馨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