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 皋 印 象
王满院
岚皋火了。
最近一个时期,每每打开网络,都能看到岚皋的信息,我已接连读到了几位作家撰写的关于岚皋的文章,很令人感动。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山水而得名,是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可岚皋具体在哪里?岚皋到底有什么?岚皋何以博人眼球?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从未到过岚皋。
我忽然有一种想去岚皋看一看的冲动。
幸福从天而降,我接到一个通知,西咸新区作协要组织会员去岚皋采风,我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10月1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二十人,分乘五辆汽车,从咸阳出发,一路狂奔,历时四个多小时,到达了岚皋县城,入住鑫盛酒店。
岚皋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热情招待了我们,晚饭后,我们急不可待地来到岚河两岸观看小城夜景,体验“岚河夜画”。
岚皋县城是一座山城,道路高低起伏,楼房依山而建,岚河穿城而过,河面挺宽,河水在灯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河上有游船,游船上有舞蹈表演。岚河两岸灯光点点,闪烁着各色的霓虹光芒,高低错落的建筑被巧妙地融入到这夜景之中。岸边的实景演绎以万家灯火为背景,震撼人心。河岸步行道的树木上都做了亮化,悬挂着一个个彩灯对联,“偏宜智士钟灵气,那许愚氓毓秀苗。”“一声棹发浪花浮,两岸林深川色静。”反映了岚皋深厚的文化底蕴。
街道的商店、饭店、酒馆灯火通明,出出进进,人来人往,推杯换盏,悠然自得,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岚河上有一座造型美观大气,灯光装饰明亮华丽的廊桥,仿古建筑,非常壮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上,那大红的灯笼,黄、蓝、白各色灯光为廊桥增加了更加靓丽迷人的色彩,使这座城市更加灵动、更具魅力。
(岚 河 廊 桥)
这次到岚皋,我才知道,南宫山就是笔架山。
我最早知道笔架山,是从贾平凹的散文《游笔架山》中知道的,他写道:“笔架山上有一个庙,没有庙名的……庙是小庙,这庙里的和尚六、七十年前就死了,但和尚的尸体还在,完好无缺地坐在一个土瓮里,土瓮就在庙前的树下……和尚六、七十年死而不腐,狼不吃,鸟不啄的……”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县文联的同志介绍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初五,高僧弘一达慈和法众达鉴同时在南宫山金顶圆寂,真身被弟子通鉴等人供奉于随后落成的“舍利塔”内,一直不腐。清光绪年间,舍利塔崩塴,弘一达慈真身被运至县城外的城隍庙供奉,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火化,至此,弘一达慈真身不腐已130余年。而法众达鉴真身一直保存到现在,距其圆寂已有200余年。两位高僧真身百年不腐,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听说要去南宫山,我就想起了“那个庙”,“庙里那个和尚的不腐尸体”。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了南宫山景区,大门口有一座很气派的石牌楼,正中写着“南宫山”三个大字,下方两边写着“云中净土”四个字,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
我们在大门外下车,步行上山。上山的路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坡道,有300多米,坡度比较缓。再往上就是石台阶路了,有1000多米。最近我左腿膝盖有些疼,不敢多走山路,我走了200米左右,感到左腿很不舒服,就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休息。我远远望见南宫山的三个山峰,主峰突出,形状恰似笔架。山上有房子,被浓雾包围着,整个山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两个多小时后,上山的同志下来了。我问:“看到了那个和尚的不化真身了吗?”他们说:“我们只上到了大殿,大殿门关着,没有香火,什么也没看到,更没看到和尚的不化真身。”
后来,我曾问过我的一位老家在平利县的同学,他也是一位作家。他说:“十多年前,他曾上过南宫山,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小房子里,亲眼看到过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
岚皋县作协的负责同志对我说:“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一直都在,在快到山顶的一个平台旁专掘了个洞,安置在洞里,名字叫福地洞天。舍利真身距今已快两百年了。那天时间紧,天又快要下雨了,就没有上去。”
看来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念想,想要看到舍利真身,就要再来岚皋,再上南宫山。
(南 宫 山)
10月20日,阴天小雨,气温聚降,感觉有些冷。
采风团去佐龙镇马宗村参观,这是镇上精心打造的一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我们走过浮桥,沿着山边小路,步行进村。道路旁的土墙上,他们布置了一排怀旧展示橱窗,里面放着上世纪农家常用的马灯、手电筒、水壶、缝纫机、收录机,还有老式加重自行车。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了一家小时候常去的小卖部,蓝色的旧门窗,窗台上放着一部红色拨号电话机,窗玻璃上用红漆写着小卖部,烟、酒、糖、米、汽水、副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故乡,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听镇上领导说,围绕县委、县政府“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依托库区水面优势,坚持绿化、美化、亮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建成旅游打卡点3处,文化墙2处,扶持建成农家乐8户,民宿2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来到了马宗村金马阁农家乐,院子挺大,房前屋后有多棵果树,后院有菜园子,院子中间有一个养鱼池。前面的几间大房是饭厅,后面的两层小楼是客房,没有院墙。
主人是一位个头不高、朴实憨厚、四十岁左右的巴山汉子,正跑前忙后的给我们准备午餐。
这一户的旁边就是岚河,我站在岚河岸边,望着清清的岚河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秋雨在淅浙沥沥地下着,山上的云雾越积越厚。我忽然想起了李商隐的一首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采风团成员与县上领导合影)
这次到岚皋采风,虽然时间短,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许多精彩的地方都还没去,可我却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岚皋的山美、水美、景美,岚皋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岚皋的美食使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我充分感受到了岚皋人民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对巴山画廊.硒旺岚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岚皋,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岚皋,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岚皋,我一定还会再来。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咸阳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