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教科书
文/张海霞
我成长在党员世家,外祖父、祖父、父亲都是老党员。听着外祖父亲身经历的革命事迹;祖父秉公办事、两袖清风,为党奉献的精神;经历着父亲为党勤恳,舍小家顾大家,正义凛然,一心为民服务的风采,一路伴我成长。父亲是朴朴实实的农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创下不朽的伟业,但是在他的心里时刻把“服务人民、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放到第一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着身边的人。
父亲也曾为人子女,对待双方父母都做到游刃有余、淋漓尽致。记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年夏天大雨倾盆,爷爷的房子后房檐脱落了两三间,下着雨父亲披着塑料布,把房檐脱落的地方用草帘子、塑料布盖上,等雨停了父亲随即在村里找了几个人,用地排车运来物料,第一时间修好房子,解老人所急,除老人之苦。外公那边的房子是下边七层砖上边全是土坯,每当下雨父亲总害怕房子倒塌。在当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父亲毫不犹豫给外公盖上了白灰、红砖、带厦子的新房,当时在我们村外公是第一个住上厦子屋的。
父亲一路走来,一路坎坷,一路歌。在孝道方面父亲不但做到孔子的“色”,也做到了“敬、爱、孝”,对待双方老人都是和颜悦色,柔顺喜悦。以前外婆在世时住平房,春秋深夏外婆总是开着窗入睡,晚上回来父亲始终不忘去给外婆关一下窗,生怕夜深着凉。记得那时我家种过几年菜,父亲骑着自行车驮着两篓子菜串乡或赶集去卖,一天下来才卖七八块钱,就算那样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次回来都给外婆外公带点可口适宜的东西。外婆、奶奶和爷爷,都是在我父母的日夜陪伴下走到生命的终点,至今想起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特别是奶奶临终那年住了三次院,母亲在家照顾外公,父亲在医院日夜守候,听奶奶说:脱下来的袜子,父亲赶紧伸手接过去,吃饭都是让奶奶先吃,就连一个病房里的病友都感动不已,都说奶奶有福气。奶奶的骨灰盒在骨灰堂的架子最下边格子里,父亲怕骨灰盒受潮,亲自用木板做了一个约10公分高的小架子,还用油漆油了三遍,晾干后把奶奶的骨灰盒放到上边,父亲说这样就不会受潮了。
现在外公已是98岁高龄,都是父亲和母亲照顾,外公有皮肤病,父亲想尽办法治疗,经常给外公熬中药洗澡、抹药膏。自从外公生过一场病后,吃东西时吃一半吐一半,经常吐的满地是,父亲不厌其烦陪伴左右。根据外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营养搭配让外公吃的满意,又能保证营养。外公是一名退休医生,年轻时在茌平区广平、韩集一带小有名气,年龄大了对以前工作过的地方总是有所怀念,父亲明白外公的心思,趁着天气适宜的时候,带着外公去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熟悉的村庄去看看,了却外公的心愿。
父亲有责任有担当,一心为民的决心从未动摇过。父亲担任村干部40余年,为老百姓解决大小事宜数不胜数。记得有一次,村里安装自来水管道,每户交180块钱,有位爷爷就是不交钱也不安自来水管,父亲上门做了数次思想工作都无果。不久村里都通上了自来水,那位爷爷又找到父亲,要安装自来水管,父亲说:“好的,我就是为咱老百姓服务的”,父亲简单的话语流露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80年代父亲带头承包盐碱地种棉花,以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把茅草窝变良田。父亲也是村里的厨长,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亲力亲为,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拆迁后,生活水平提高了,附近有了饭店,父亲才退去厨长的职务。
我身上流淌着红色血脉,骨髓里镌刻着红色基因,优良的红色文化根基,已深深地扎在我的心中,奔流在沸腾的血液里。如今,我做义工有九年了,先后被评为“茌平区最美志愿者”“茌平区8.25抗疫工作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我深深地感恩长辈赋予我的无形财富。

作者简介:张海霞,聊城市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写作、书法、运动和公益事业。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发表于《新起点》《齐鲁文学》等报刊,在聊城昌润集团书法竞赛和公司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曾先后被授予茌平区“最美志愿者”“优秀通讯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