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王新民老师
何君文
看了王老师的《贾平凹文学创作成功因素初探》。最初,因为看得太过专注,因操作手机生疏,一激动,把文章给感应丢了。
半个月后,又在一个平台上,这篇文章又找上门来。这次一下抓住了,读完后给王老师发了段读后感言:“前一阵曾读过王老师的这一篇文章,大概是因为读得太深入了,竟从手指底下溜过了,今天呢,终于又抓住了,这次不会让它再溜丢了。王老师的文笔,史料资料充实,文笔绵密平实,却感情丰盈充沛,有理有力有味,发纤秾于简约,寄至味于淡泊。夹叙夹议,应该是同类研究贾平凹先生作品中最具有史料性、志史性、趣味性因而权威性的好文章。”
前两天,意犹未尽,在临症诊疗整理笔记之余,又把其中的难忘章节摘录了几处。苏东坡说过: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虽千万人不一遇也,况要妙达乎口与手。是的,阅读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常常那里感觉是在阅读,那分明是在用心灵在谛听,在感悟,在体味!那是一种系风捕影,寻声迩梦,却分明童心来复梦中身之境,此等境界,何人不感而知,应而叹呢。
独贾平凹先生在创作每次都说:聚精了就见到神明了,而他就是在这种感神合灵,与道合妙的投入中来创作的。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望而难企及的境界。也是他的心灵之海奔涌激荡,却如静水深流,绵绵不息的原因。也是这种胸襟、修为而成的壮丽风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和影响着陕西一大批作家们向自己更加深广的心灵处拓展、递进。
王老师的文章紧贴时代脉搏,与贾老师相交相知,相激相励,同频共振,在多维、全面、立体、宏观的视野中勾沉提要,又以资料性、志史性、趣味性,尽精微以致广大。实为我辈爱好者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