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夕正红,余热生辉
——记眉县首善镇关工委副主任张花然
张花然同志,系中共党员,1978年参加工作,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耕耘三十八载,担任过小学校长,小教党总支书记。
2015年退休后,她又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现任眉县关工委讲师团副团长,首善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退而不休,退岗不褪色。身体力行,发挥余热乐奉献。在她的带领下,所在的首善关工委多年获得关教工作“先进集体”奖。她自己连年被评为县级关教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获得县级关心下一代“功勋奖”。获得省级党史宣讲先进个人。
一、退而不休忙耕耘,不图回报勤奉献。张花然同志曾是一名教师,在职期间曾获得“市级教学能手”称号,获得县级“名牌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在教委工作期间就兼任承担着首善街道关心下一代的日常工作。一五年元月十日退休当天,领导找她谈话,让她继续把这项工作干下去,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一干就干到现在。他不仅自己热衷于关教工作,而且用她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吸纳了十多名“五老”骨干加入了首善关教队伍中。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骑着小电动车跑遍了首善辖区五个社区、八个村、十多个学校,这几年光电动车自己骑坏换了3辆。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走访教研不辞辛苦,为了评选出名副其实的好“家风示范户”“书香家庭”,走访教研,一户一户的摸底排查,按照标准,择优选拔。有一次在一个村子走访,2点多了还没吃中午饭,饿得她眼前发黑,差点晕倒。其实,为了关教工作,她早出晚归,加班加点,顾不得吃饭是常有的事。看望有病五老、去学校给孩子做讲座、帮扶家庭贫困家庭、疏导心理问题孩子、组织团队下乡演出……总是忙的不停。难怪她丈夫心疼地责备说:“这不打粮食的事,退休了比在职还忙”。她这个人不光热衷于关教工作,而且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方关工委经费少,她们办公室的洗脸盆、毛巾、烧水壶、水杯,就连茶叶和卫生纸都是她从自家拿去的。她还自掏腰包帮扶贫困孩子,给舞蹈队购置服装道具,主动给灾区捐款……她不计报酬,不考虑个人得失。用她的话说“退休了我还有党发的几千元工资呢,花这点钱没啥。”
二、主动作为献余热,发挥特长做宣讲。张花然同志乐观向上,善于表达与人沟通。在她的圈子里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和她成了好朋友。退休后,她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她在幼儿园给四五岁的孩子借助PPt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感恩的故事、小英雄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过后一见到她就跑到她跟前喊:“花奶奶好!花奶奶给我们讲故事吧”;在中小学她用鲜活的事例给学生和家长们做“孝老爱亲从我做起”和“知恩图报”的报告,学生和家长听得是激动不已,有些当场泪流满面。在基层她用自家“四世同堂一家亲”的真实事例讲家风,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几年来,她做的家风家教、孝老爱亲、感恩教育、红色故事,还有普法教育等宣讲深得听众认可和喜爱。特别是在建党一百周年,关工委开展了“讲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她带讲“宁渠村革命老妈妈陈秀珍救治的故事”“三代党员、三代兵,红色家风永传承”,并用小品的形式展演给观众,使广大群众在鲜活的情境中深受教育。而且她还自编自演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快板”,下基层多次演出,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领会了全会精神。
三、勇于担当洒余晖,创建红色艺术团。张花然同虽已六十有余,可她人老心不老。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虽已花甲,但我们一定要活出我们的精气神,活出我们的精彩。昔日我们是一轮火红的朝阳,蒸蒸日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我们是一抹绚丽的夕阳,同样灿烂辉煌”。在关工委工作,她充分挖掘和调动广大五老的“五大优势”,充分发挥“五老”的工作热情。 2020年她筹划创办了“眉县首善街道关工委红色文化艺术团”,她担任团长。依托关工委组织,艺术团以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红色文艺节目为载体;以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身心健康、品艺兼优的“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为主力,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助推县域精神文明建设。两年多来,在她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她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着力以唱红色歌曲,跳红色舞蹈,说红色快板,演红色小品(戏曲),讲红色故事,还有诗朗诵等开展红色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五十余场。特别是在每年的传统节日(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九九重阳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期间)下基层接地气的演出,深得广大群众喜欢和称赞。每场演出活动她既是策划者又是组织者,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员,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如今,她所带领的团队,在县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她们的节目全是正能量,老少皆宜,宣传教育启迪作用大,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好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花然同志始终如一痴情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关爱下一代工作中,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组织信任我,孩子需要我,家长满意我,我就将这项工作一直干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