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窗》札记
纪天
仁兄振秋长篇小说《花窗》问世,笔者与之熟稔,便有了赠书之惠。接读新书,是今年秋之艳阳日,且携书于包带入会场,履盖于材料下开始的阅读……
该书以作者家乡梅溪河岸的那块石头道出“楔子”,引出“花石纲”的记忆。这种朝廷极其奢华背后的劳役交通队伍,无不昭示出当时社会朝野的对立与不公。然而,作为山越农耕文明与中原汉文化主流融合而生的徽州人,当年因避兵荒战乱、官场挤兑,从唐宋以降,不断从北方迁踄徽州,在江南各地生根开花,分枝散叶,形成了诸多以某姓为主体的古村落。以洪氏为主姓的三阳坑,便是作者洪振秋先生的故乡,这里在民国之前叫梅溪。
梅溪有山有水更有古建筑。这里的古建筑里蕴藏着数不尽悲欢离合,物是人非,这是历史的必然。拾掇这些铭刻在岁月年轮里的奇花异卉,得需有某个契机,得有个载体,得有个情趣盎然的文学意象……
振秋兄深谙徽学本质,作者言徽文化是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体,经宋元明清的徽商发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并逐渐达到高峰。
振秋明白了徽州这块土地的文化因子后,当时并没有写作其特征的文学冲动。直到他在读到陕西作家陈忠实《白鹿原》时才心湖生涟,夜不成眠,大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兴奋。他要将毕生所学所想,将徽州的特有文化因子淘出洗净。并以一个文学工作者的吃苦耐劳,矻矻探索,历尽数十年的春夏秋冬,率先在徽州本土著作一部长篇小说,艺术地概括历史上的徽州,并冠名那段200年的历史为《花窗》。
作者是徽州府的后裔,地道的“花窗骄子”。他家乡古建筑群之一的梅溪草堂,历尽百年苍桑,仍有旧曰光芒的遗韵。这种流光溢彩的余韵,正是作者架构《花窗》渊源不断的动力。
讲好徽州故事,当有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的戏扣。尽管有了余韵,还得找到小说这支鸟扑腾的天空,于是作者精心捕捉了徽商这群飞鸟。以洪,程,孙三姓氏徽州商人的三代人的感情纠结、悲欢喜怒演绎故事情节。他慎重地抉取烟雨徽州特有的、饱含着汉文化基因的个性事件:接灵牌,建会馆,设书院,立祠树坊,拜师学艺,科举致仕,农工不济、行贾远方……诸多情节,从而塑造出一个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的文学人物:商界巨子洪文翰、洪朝奉、程熹礼、孙吟可,程朱理学卫道士方阶云、探花郎孙孔嘉,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三寸金莲方春梅、芝兰楼里的程寡妇与花婶等等。与其对应的反封建抗世俗的冯小丰。还有地理先生春嬉公的喜笑怒骂,专横霸道的官人查正庸,荒淫无道的程麻仁等更多人物。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矛盾交织,构成了特定社会的对立统一,具像成影,成为了历史本真,完成了“出于生活高于生话”的文学创造,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明清以降,尤以近代徽州200年间是地人物性格的生成原因与命运多舛。
这些人物形象,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从《花窗》里进进出出,花开花落,定格在徽州那些古村落中:乾隆盛世的繁华背后,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抗日战争的时间换空间等等,都给当时徽州社会的历史人物烙上了斑斑痕迹,时刻折射在《花窗》上,并给读者心灵一次次敲击。
作者还在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一打开浮生园的花窗,就可远远看见家乡的清凉峰。这江南徽州、浙皖界山的清凉峰也是个风景地。这里景色别致,不局限于云蒸霞蔚的气象,更有山泉飞瀑的声响。
窃以为当下黄山文坛,洪振秋先生的徽味长篇小说《花窗》是也。
也祝愿作者峰回路转,不再关山阻隔,一路坦途……
汪晓东小记于2024.10.20晨时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