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轮奏响幸福歌
妙月
自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辆大飞轮二八自行车。至于什么时候买的,没有问过父母,也没有听他们说起过。
记忆中,当时的自行车比较旧,但很结实,并不是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的那个样子。不但铃铛响,其它地方也比较完整,只是车上的漆没有了亮光,我想,应该是父亲比较爱惜它,经常擦拭保养的缘故吧。那辆自行车大梁很高,后座位是比较大的长方形铁架子,具备那个年代自行车的典型特征。
那辆自行车是父亲上下班用的交通工具。父亲工作单位离家十几公里远,自行车载着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地来往于单位和家之间,它是父亲的忠实伙伴和得力“助手”。
在那个买什么都凭票的年代,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也是让人羡慕的事情,给家人带来了许多方便。有时乡邻也会趁着父亲在家时偶尔借用,出趟远门。
父亲从单位回来,是我和妹妹比较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跟着他一起进城赶大集,满足一下那小小的“私心”。父亲骑车驮着我和妹妹,妹妹坐在前面大梁上,我像骑马一样坐在后座上,虽然硬邦邦的铁座位硌屁股,但我依然乐呵呵地坐在上面,毫无怨言。
我们家离县城不远,县城里的大集场面大,东西多,长长的一条主街两侧全是摆满各种货品的摊位。因为去赶集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每次到了集上,就被琳琅满目的东西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一时间竟不知看什么好,就那么傻傻地坐在自行车上东看看西望望,但一般都会有点小收获,比如铅笔刀或者本子一类的文具,或者几颗甜嘴的水果糖。虽然父亲有工作,但家里人口多,远没有到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程度,不过,好脾气的父亲总会尽力满足一下我们小小的要求。最奢侈的就是央求父亲买一本自己喜爱的画书或者童话故事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是那时候买了看的。那些画书和童话故事,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兴趣,至今都觉得读书学习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大概十二三岁时,我开始学骑自行车。趁着父亲回家,我就自己练习推自行车。开始推时,总感觉自行车“不听话”,拽着我往外倒,把我拽得趔趔趄趄的。几番折腾练习后终于征服了自行车,推着走得稳当了,就开始让哥哥帮我扶着后座学习遛车子。真正“上车”时,哥哥就带着我去村西北的场院里练习,因为那里有麦秸垛,可以作为柔软的阻挡。到了场院里,哥哥在后面扶着自行车后座,我在前面推着走几步,就开始左脚瞪着脚蹬子,右脚点地遛车子。速度加快后,就听着哥哥的口令,右脚騗上了自行车。因为个子矮,够不着脚蹬子,就用脚尖拨拉着脚蹬子前行。开始,哥哥使劲扶着后座,我骑着车子歪歪斜斜地拐扭着前行,他在后面也跟着左拐右扭地跑。练习数次后,哥哥觉得我扭拐得轻了,就在后面偷偷松开手了,结果我骑在车上下不来了,就一边惊恐地大声喊着,一边朝着麦秸垛冲了过去。撞上麦秸垛,自然车倒人翻,但柔软的麦秸垛不会让我鼻青脸肿,更不会撞坏自行车。
学会骑自行车后最方便的事儿,就是去姥娘家。因为我每周末都会去给姥娘挑水,骑着自行车去就方便多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次去给姥娘家送面,然后再把麦子驮回来。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驮着一布袋面给姥娘送去。我觉得回来的时候肯定天就黑了,想晚上住在姥娘家,但家里有客人,母亲让我回家帮着做饭,所以到了姥娘家放下面粉,我就驮着一口袋麦子往回赶。我和姥娘一老一小,没把后座上的麦子口袋绑结实,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口袋一会儿就掉下来了,我就支住车子,把口袋弄到后座上,骑几步就又掉下来了……看到路边地里一墩一墩的红条棵子,就象一个一个蹲着的人,吓得我心神不定的,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一路掉口袋,一路担惊受怕,回到家满身汗满脸泪,委屈得不行。
这辆老旧的自行车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我们全家的“宝贝”,也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之一,有什么重要事情,它必然闪亮登场。姐姐哥哥和我,都是用它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俩自行车,载着我们全家人的幸福,也载着我们童年的快乐,更载着我们童年飞翔的梦。
我骑着它,参加了改变命运的高考。记得高考完不久,父亲从县城回来告诉我说榜上有我的名字,我怕父亲是哄我(其实心里知道父亲应该是特意去看的),“夺”过自行车,一路狂奔到了县城,得到了亲眼证实,心里才踏实了。我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一路哼着《小喇叭》的歌谣往家赶,自行车载着我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飞奔,一路歌声一路欢畅,那是心中幸福的自然流淌。
记得当年有人把嫂子介绍给哥哥时说,人家家里还有一个大件呢,指的就是这辆老旧的自行车。其实,和哥哥是同学的嫂子,早就芳心暗许,默默喜欢上了“一蹬三转”的我的帅哥哥了。
后来我考学离开了家乡。毕业参加工作后,来回上下班都是步行。因为实习期间工资比较低,也不好意思再跟父亲要钱。经过三年的积攒,我买了一辆紫色捷安特女式自行车,这是我自食其力买的第一个“大件”。当时骑上它,心情格外爽,情不自禁就哼唱起“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辆自行车为我出了大力:上下班、接送孩子上学等一切的出行都有它的陪伴,相伴十七年后却不幸被人偷走,让我心疼了好久。丢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常有的事。后来又买了一辆蓝色飞鸽牌自行车,可惜,只骑了一年多,就在孩子初中学校附近的租住屋楼下被偷走了,当时还用链子锁锁在了楼梯栏杆上呢。再后来又买了电动自行车,无论驮人还是驮东西更加省力,尤其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那个大上坡,可以一路轻松地骑上去而毫不费力。几年后折叠自行车、登山车等陆续登场,与我亲密相伴,一路伴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空前活跃,我公司效益也越来越好,生活质量日渐提高,2003年底,我的小家庭添置了第一辆私家轿车,当年我也顺利拿到了驾驶证。从此,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尤其回老家更凸显了优势—再也不用带着大包小包领着孩子坐公交、挤火车了。过去回趟老家折腾大半天。最糟糕的一年是乘着无座无灯无窗的闷罐车回去的,一路上孩子吓得一直搂着我不敢松手。现在开着私家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去市区办事或者游玩也不用再挤在公交车里一路颠簸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也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便利。老家的亲人来济南时,我会亲自开车拉着他们去景点游玩、去吃美食,方便又舒适。车轮“唰唰唰”向前奔驰的声音,与车载音乐一起,奏响了幸福生活的美妙之歌。亲人们观赏着如画的泉城风光,一路欢歌笑语,好心情与阳光同在。

最难忘的是在父亲生病期间,私家车成了我尽孝的亲密伙伴。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自己开车回老家探望父亲,陪伴照顾他两天再回来上班。每次来回200多公里的路程,在顺畅的国道上疾驰,仿佛从南屋到北屋那么方便。这段长达半年多的经历虽然辛苦,但想起来心里颇感欣慰。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老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交通工具也不断更新升级。从好多年全家只有一辆老旧自行车,到后来一人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再到后来哥哥买了大摩托,骑着来回上下班,一踩油门就一溜烟地跑了,好不威风;妹妹也先后买了“小木兰”、电动自行车……后来,哥哥姐姐妹妹等老家的亲人们各家都买了私家轿车,有的一家还不止一辆,真是好日子甜甜蜜蜜,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车轮奏响幸福之歌,美好生活快乐多多。

作者简介:杜东平,笔名:妙月、沐桐。济南。曾是理工女,电气工程师(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心中一直钟爱文学,笔耕不辍。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及理事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刊于多家报刊。散文作品曾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及第一届、第二届“青未了”全国散文大赛等多次赛事中获奖。参加了济南市档案文集《街巷故事》的采写,并有5篇文章录入文集。散文《河工 河夫》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不同文集。著有散文集《刚好遇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