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和朴实的文字写出了这篇回忆少年往事和反映农村变迁以及农民勤劳善良淳朴品质的散文,读来韵味悠长。编后得七绝一首赠与作者:
偏僻山中瓦屋河,长鹏赴宴去南坡。
深情回忆少年事,多少悲欢逐逝波。
记忆中的南坡
刘长鹏
表弟鹏远喜得千金,回老家请客,恰逢周六,我应邀回家去他家里吃了个席。
我们瓦屋河村,地处沂源县最南端,四面环山,沟壑遍布,在群山褶皱里,在山前,在岭上,有庄里、南坡、东山、北山、泉峪、塌崖、雨漫岭等众多自然村和村民集中居住点,比较分散,但亲连亲,都是亲戚。
我家住东岭,鹏远家住南坡,我们直线距离不到500米。但沿村中小路而去的话,先是一华里左右的大下坡,穿过县道华龙路,再爬一段一华里左右的大上坡。
我至少有十年不去南坡了。每次回家,都是陪父亲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后便返程,来去匆匆。这次去吃席,不仅吃上了纯正的农村大席,还见到多年不见的庄亲,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一些人一些事浮现在了脑海里。
从庄里到达南坡后,第一家是公家。我还记得公茂征表老爷的样子,个头不高,留着山羊胡子,说话一句是一句,很讲公道的一位老人。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与我老爷交情很好,他们两人,我们两家,经常往来。不论我老爷,还是我父亲,只要去南坡我家地里干活,要么坐在他们家墙外的大核树下啦会呱,要么去他家里喝茶。小时候,我随父亲去南坡地里干活,公家表奶奶一口一个他表哥称呼着父亲,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她家里歇会儿喝茶,表奶奶还给我捧几捧枣吃。
他家那棵核桃树很大,树冠遮阴足有四五十平方米,是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地方,下面庄里的村民上来干农活,大都在核桃树下坐下休息一会。他家那两棵枣树,我记事时就很有年岁了。在我下笔写这篇文章前,我打电话问他的孙子公维华,那两棵枣树还有吗?他告诉我,核桃树与枣树都没有了。
表老爷公茂征与我老爷走的时间差不了几年,都已经二十多年了,健在的话也得110岁左右了。我认为,核桃树和枣树的树龄应该与他们两位老人的年龄差不多。是树随人而去,还是人随树而去?我始终认为草木与人一样,是有灵性的!老树无语,但见证了人间百态和沧海桑田,又何尝不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呢!
乃山大爷一家,也在南坡上住。他对我们一家一直很好,我们念念不忘。长凡哥刚订婚第一次认亲时,按照风俗,他岳父的兄弟们都得有笎子,一算计需要六个笎子,是我和另一位本家哥哥长勤陪着去的,3人一人挑两个。我那年才15岁,挑不大起来。长凡、长勤一人一担,乃山大爷挑着送我一段路,我在后面跟着,绕着地逛子,一溜羊肠小道,直至走下山,快到长凡哥的岳父家时,大爷才将挑子交给我,一再嘱咐我小心点。走了一段路,我们放下挑子歇息时,看到大爷还站在山坡下的地头上看着我们。
此后,每年过了年,直至长凡哥结婚后第一年去走岳父家,都是我陪着他去。乃山大爷很要面子,虽然笎子少了,有位弟弟陪着去,显得好看。每次陪长凡哥过丈人家回来,乃山大爷都和我们开玩笑,故意问这问那,还每次给我100元钱,也算是过年后给我的压岁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00元钱,能顶现在多少钱?应该是数倍,但我不想去算,这是大爷对我的一份疼爱,不能用钱去计算和衡量。
乃山大爷也早已走了,年龄不算大,七十岁刚冒头。他晚年身体不好,我专门去看望过他,只是看望的次数太少,我有时与父亲说起这个事,感到很对不起大爷。
南坡,除了公、刘两姓,就是杨姓了,相比而言,杨家是一个大家族,应该将近200口人。我们整个刘家与杨家世代有亲戚,我奶奶的几个叔伯姐姐也嫁给了杨家,所以我们亲上加亲,年龄与我父亲差不多大的,我叫表大爷表叔,年龄与我差不多的,叫表哥表弟。亲戚多了,也有的没法叫,反正哪里近就论哪里。
说起杨家,不得不提姑老爷杨贵厚老师。在村小学里,他教的我一二年级。他写一手好字,尤是毛笔字,标准的正楷。我们十几名同学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是他亲手写的。我买了字典后,我母亲专门请他给我写上了“刘长鹏记”4个字。我还有记忆,那个鹏字,两个月写得瘦一些,鸟字宽大一些,十分好看,我一直效仿他这种写法至今。现在一些号称什么书法协会的大师,根本没法与杨老师比。他会简谱唱歌,他教会了我们《国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
杨老师喜欢喝酒,并且逢喝必醉。教室的南墙外是村民的地瓜炕,他经常喝醉酒后躺在那里睡觉。有时喝醉了躺在水泥板支起的讲台上,纵然我们在教室里玩疯了,也影响不了他呼呼大睡。那时,也没有作业,也没有家长会,也没有这活动那实践,我们才有了值得回忆的童年。
杨老师也已驾鹤西去多年了。
杨家的辈份,我知道其中连续四辈,忠厚传远。传字辈的,有很多与我是同龄人,也是小学同学,有杨传发、杨传东、杨传利、杨传波、杨传水等。他们大都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挣钱,减轻家里负担,自力更生,成家立业。听说,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日子都过得很红火,据说在外挣钱最多的是杨传东。
这次吃席,我们这一桌就安排在了杨传波家。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家的装修十分讲究,决不亚于城里的楼房,家俱等摆设也不输城里。吃完席后和老父亲谈起杨传波家,他说杨传波很能干,今年光油桃一项收成就很好。
杨家到了"远"字这辈,开始出学生,仅研究生就有好几个。在瓦屋河村,我们老刘家从上世纪八十年起出学生,但研究生不多,看来要被杨家赶超了。我们希望杨家好,也希望张家好、李家好、王家好,家家好。你好我好他好,大家才会好,瓦屋河才会好!
南坡!有我太多儿时美好记忆,想来倍感亲切。有时间,我回家专门去转上一天!
2024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 刘长鹏,笔名大鹏长空,将近知天命之年,工作之余喜欢写点格律诗、散文,现供职于税务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