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邂逅军校同学
作者:戚庆贺
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部队时,一位老家是眉山地区青神县的战友送给我一个玲珑精致的竹编笔筒,并向我郑重介绍着他家乡的特色——竹编技艺。于是从那时起,青神这个位于川西平原南缘小城的名字便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此后的数十年间,尽管我曾不止一次去眉山出差,亦或是从青神路过,但大都由于太过匆忙遗憾没能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
今年国庆前夕,我有幸随省直作协的作家们一道前往青神县采风,至此才有了第一次涉足这片古老且年轻之地的体悟。
据史料记载,青神县秦时为蜀郡南安县地。西汉建元时属犍为郡,西魏恭帝时改置青衣县(隶属于眉州)。相传蚕丛氏青衣劝农植桑,被尊为神,青神县故而得名。
青神不光像我的战友所说那样以竹编技艺闻名,它还是南方丝绸之路故道,自古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其辖区内的汉阳古镇侧的岷江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川漫游下长江之地,千古名篇《峨眉山月歌》即出于此。中岩寺风景区内还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王弗爱情纪念地“唤鱼池”摩崖石刻造像景观,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诗人范成大以及陆游等也曾游历至此,并留下了传扬后世的文化印迹……

那天下午,我们一行自驾来到位于汉阳湖畔的青神禅驿·忆村省直作协散文创作基地报道。
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原青神县文广新局局长、现任县旅游研究会会长邵永义和原青神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邓友权同志。通过介绍,我方才知道他们都是曾经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的“老兵”,同时又是当地的知名作家,尽管他们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可他们仍以挖掘保护、宣传推广家乡历史文化为乐事。眼前这位身材魁梧、面庞黝黑、谈吐风趣幽默且老家在天府之国千年英雄苏东坡母亲程夫人老家青神县的邓友权邓局长,他不光是全国小有名气的影视艺术家,而且还是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客座教授和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他还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读军校——昆明陆军学院时的校友。难怪他行如风,站如松,至今身板硬朗,依然保持着昆陆人的特有本色。

(图为邓友权在昆明陆军学院留影)
邓友权同学,退休前曾任青神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青神县广播电视台台长。他1976年投笔从戎,1981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的他被选入解放军昆明军区司令部任参谋、秘书。由于深谙文学创作和影视艺术,他曾任《解放军报》和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直至1987年3月转业到四川青神县广播电视局工作。由于其务实、干练的工作作风,很快他被任命为青神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长、党组书记,还兼任青神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在他的带领下,青神县广电局成绩斐然。由他编导拍摄的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电视片近百部在中央、省市媒体播出,收视率很高,受到业界高度评价。其代表作有十集电视短剧《我在青神等你》《东坡之恋》《青神故事》《情末了》《青神一我来了》以及微电影《逐梦》电视MV《在灿烂的阳光下》《青廉》《青廉竹语》等。

(邓友权在拍摄现场)
其中,由他导演的微电影作品《逐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该剧讲述的是发生在青神这片土地上一群年轻人立志创业,实现青春梦想的动人故事。该剧如一曲激昂高亢的青衣儿女奋进、创业、振兴的赞歌,荡涤人心,沁润心扉,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已从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多年的邓友权又凭借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短视频制作的日渐兴盛。他又像年轻人一样,将影视制作的触角伸向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制作领域。截至目前,由他编导,拍摄的短视频近百部,浏览量全网超2000万以上。故此他又被任命为四川微电影副主席一职。

(上图为苏母祠)
校友相见,分外情深。
采风期间,邵局长和昔日的老同学带领我们畅游汉阳古镇,探寻李白漫游出川地岷江汉阳码头,考察苏东坡与王弗爱情地——中岩寺“唤鱼池”,还于竹编艺术城体验竹编技艺……每到一处,他们皆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着青神的历史由来、人文特色。我们用心聆听,用手记录。在深受青神古老文化浸润的同时,还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世事变迁与时代脉动。

(上图为苏东坡与王弗爱情地
——中岩寺“唤鱼池”)
采风之余,我们在汉阳湖畔徜徉漫步,一边欣赏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一边共同追忆昔日在校时光,并酝酿构思着诗文篇章。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国庆节的前夜。我与老同学促膝长谈至夜深,以回忆军校岁月的方式迎来了祖国母亲75周年诞辰第一缕阳光!
我们的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八公里的长春山脚下。其前身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首任院长为我军著名高级将领陈赓大将。学院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一向以军律严明、训练有素著称。学院除了开设常规性文化、军事理论课外,还增设了体育器械、全幅武装越野和涉河泅渡等军事训练科目。故学习训练较之其他军事指挥院校更为严厉苛刻,素有“中国的西点”之称。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依稀感受到百公里强行武装越野、在浩瀚滇池里武装泅渡和坦克引导步兵冲击等那些令人热血喷张、状似“魔鬼式”训练情景……

(上图为汉阳湖忆村)
尽管此次采风恰逢秋雨连绵,汉阳湖畔阴冷潮湿。然而,有了他们的精心组织,加上邵局长和老同学无微不至的保障,让采风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辛勤付出驱散了秋日的阴霾,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让大家在诗意栖居的青神渡过了愉快而难忘的采风时光。
结束采风的那天中午,我们将要离开青神。

(作者(右)与邓友权合影)
大家在中国竹艺城争相合影留念,祝福拥抱,互留微信。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刻,我打开车窗再次与老同学挥手告别。才发现几天来一直陪伴我们的邵局和邓友权老同学委实又黑瘦了不少。而此刻他们仍满脸堆笑地向我们挥手致意。猛然之间,我看到了道路两旁直上云霄的翠竹。
在古代文人的眼里,竹子代表着坚韧与高洁。而在我看来,它还象征着军人的勇敢与无限深情。我与老同学因共同的理想从军报国于昆明陆军学院同窗苦读,又由此次采风偶遇。我们应该礼赞像老同学邓友权这样退而不休,仍在为家乡建设发挥着余热的人们。同时,更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及青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作者简介
戚庆贺,安徽泗县人。1990年入伍,2006年转业。历任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科长等职。酷爱文学、书画、武术、音律。1993年就读军校期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无名湖的思念”个人书画展。有多篇散文、诗歌及地名研究论文在《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地名》等报刊发表,计50余万字。书画作品获全国奖2次。文学作品获全国奖4次,省、市、区级奖若干。2010年、2011年被成都市金牛区委宣传部授予“十优”“十佳”群文书画之星称号。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