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扬言
作者-聂金杨
从来正道不负人,
祸出萧墙有其因。
行随末路方知苦,
守得清欢才是真。
贪名度险难续命,
逐利攀高定伤身。
万载古训前车鉴,
莫起歪心步后尘。
对联-禅蝉侯猴
作者-聂金杨
蝉不懂禅妄称知了,
猴未封侯却能悟空。
金童扬言:正道之光,警世恒言
一一评诗人聂金杨佳作<<金童扬言﹥﹥
作者-黄飞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穿越时空的壁垒,以其深邃与智慧,警醒着每一个时代的心灵。聂金杨先生以“金童扬言”为题,借古喻今,道出了人生处世的真谛,其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从来正道不负人”,此言如晨曦初照,温暖而坚定。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纷扰多变,只要心怀正义,脚踏实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终将收获应有的回报。正道,是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它引领我们穿越迷雾,抵达心灵的彼岸。
“祸出萧墙有其因”,则是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家庭、组织乃至国家内部的纷争与祸患,往往源自于内部的矛盾与不和。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和谐与团结的重要性。唯有内部稳固,方能抵御外患,共创辉煌。
“行随末路方知苦,守得清欢才是真。”此句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与真谛。许多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只有当一切繁华落尽,回归本真时,方能体会到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清欢,是一种超脱物质束缚的精神享受,是生命最本真的追求。
“贪名度险难续命,逐利攀高定伤身。”这是对贪婪与欲望的深刻批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为了名利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却往往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贪欲如同无底深渊,一旦陷入便难以自拔。因此,我们应当学会适可而止,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万载古训前车鉴,莫起歪心步后尘。”最后这句,是对后人的殷切告诫。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用无数先人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遵循正道、心怀善念,方能避免重蹈覆辙、步入歧途。因此,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聂金杨先生的“金童扬言”,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深刻阐述,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有力引导。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不断进步。愿我们都能铭记这些智慧之言,以正道为伴、以清欢为乐、以善念为本,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人生篇章。
附:<<金童扬言﹥﹥
从来正道不负人,祸出萧墙有其因。
行随末路方知苦,守得清欢才是真。
贪名度险难续命,逐利攀高定伤身。
万载古训前车鉴,莫起歪心步后尘。
作者黄飞鸿:东北著名文化艺术家,"二人转"小品词曲作家,诗词评论家。
清晨祝福
作者-聂金杨
笑容拉开清晨序幕,
快乐迎来灿烂日出。
问候带去真心挂念,
健康陪伴前行脚步。
青春永葆彼此互动,
光阴不老我们皆好。
月光书情
作者-聂金杨
尽将诗意笔下牵,
月悬高空裹寒川。
自是蓬瀛秋澜句,
素心可解踏浪仙。
桂花吟
作者-聂金杨
重阳已过进深秋,
满树桂花正风流。
骚人墨客多赏菊,
独我月宫品美酒。
品析诗人聂金杨之《七绝·心地海山》
作者-黄飞鸿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聂金杨先生的《七绝·心地海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邃的意境与质朴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相契合的至高境界。此诗虽短,却意蕴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山冇言高入云端”,以山起兴,不言其高而高自见。这里的“冇言”二字,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夸赞,使得山峰的巍峨显得更加自然与内敛。山,自古以来便是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象征,诗人以此喻人之心胸,意在表达一种不张扬、不炫耀,却自然流露出的崇高与伟岸。
次句“海不道深纳百川”,则将笔触转向浩瀚无垠的大海。海之深邃,非言语所能尽述,然其广阔胸怀,却能容纳百川汇聚。诗人以此比喻人心之宽广,暗示一个真正有德行之人,应当具备如大海般包容一切的胸襟,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广。
第三句“地无说厚承万物”,转而写大地。大地沉默无言,却承载着世间万物,无论是高山峻岭,还是江河湖海,皆在其上安然生长。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承受的精神,正是诗人所颂扬的。它启示我们,人之心地亦应如此,不计得失,不问回报,方能承载起生活中的种种责任与挑战。
末句“心广量大可延年”,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道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心胸宽广、气量宏大之人,往往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从而延年益寿。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深刻领悟。
综观全诗,《七绝·心地海山》以自然之景喻人生之道,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又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深远辽阔,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受益匪浅。
附 : 心地山海
山冇言高入云端,海不道深纳八川。
地无说厚承万物,心广量大可延年。
作者黄飞鸿:东北著名文化艺术家,"二人转"小品词曲作家,诗词评论家。
留守之殇——时代变迁下的坚守与无奈
一一评李思华老师佳作<<七律-农村留守老人>>
作者-黄飞鸿
在广袤的乡村画卷中,李思华女士以一曲深情的七律,细腻勾勒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与守望,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时代变迁下乡村现状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此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景画,更是对人性温情与乡土情怀的深情呼唤。
留守之殇,乡村的静默叹息
随着青壮年的纷纷远行,寻找都市的灯火与梦想,乡村的田野与屋檐下,留下了一群老弱相依的身影。李思华笔下的“青壮环球作远游”,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农村空心化的现状,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时代进步的副产品。而“老弱独守意难休”,则直击人心,展现了留守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舍,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如同秋日里不绝的寒风,久久徘徊不去。
陋巷柴扉,岁月的斑驳印记
“陋巷萧条风摇影,柴扉寂寞月冷秋。”这两句,以景寓情,将乡村的荒凉与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简陋的巷弄,在风的吹拂下更显萧瑟;紧闭的柴门,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添几分冷清。这不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老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他们在这份寂静中,默默承受着岁月的侵蚀与孤独的煎熬。
桑田荒废,村落的落寞挽歌
“久废桑田空穑稼,渐荒村落少人流。”曾经的肥沃之地,如今却因劳动力的流失而荒废,农田里杂草丛生,昔日的丰收景象不再。村落的街道上,少了往日的喧嚣与热闹,多了几分空旷与凄凉。这不仅是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反映,更是对传统农耕文明逐渐式微的深刻忧虑。
归隐之梦,现实的无奈之叹
“纵教渊明归来欲,也恨南山无计留。”诗人巧妙地借用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达了留守老人内心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即便是有着归隐之心,也难觅一片可以安放心灵的净土。这里的“南山”,已不再是那个可以逃避尘嚣、享受自然的世外桃源,而是象征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乡村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李思华的这首七律,以其专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情感底蕴,成功地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对乡村未来、社会变迁以及人性关怀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快速前行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爱与温暖重新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附 : 农村留守老人
青壮环球作远游,老弱独守意难休。
陋巷萧条风摇影,柴扉寂寞月冷秋。
久废桑田空樯稼,渐荒村落少人流。
纵教渊明归来欲,也恨南山无计留。
作者黄飞鸿:东北著名文化艺术家,"二人转"小品词曲作家,诗词评论家。
搞笑幽默对联八幅
聂金杨缉录整理
(一)横批:防狗进狼
上联:众人都在防老王
下联:谁知小徐翻了墙
(二)横批:发错了
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电话
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一辈子
(三)横批:只剩三八
上联:去除数字一和二
下联:还有五六七八九
(四)横批:众屎之地
上联:大开方便之门
下联:解决后股之忧
(五)横批:查无此人
上联:讲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
下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
(六)横批:空前绝后
上联:无儿无女无负担
下联:冇钱冇车冇老婆
(七)横批:穷鬼之家
上联:小偷入屋落泪
下联:老鼠回洞伤心
(八)横批:金饭桶
上联:上班叹茶聊天看报
下联:收工喝酒打牌睡觉
格律正反手枪诗-镜
作者-聂金杨
不沾污
毋染尘
晶莹剔透
光彩照人
水清生物象
金灿见精神
心灵有照修性
品质兼德立身
漫道无声无显赫
洞达世事几多民
海底月
镜中花
玻璃相隔假与真
一~~~~~~~~~一
玻璃相隔假与真
正衣冠
整容颜
方圆大小照晨昏
影出乾坤善和品
智者用来除弊
美人在手视频
兴衰得失明
忧乐阴晴分
身影正歪
常预警信
分敌友
辨伪君
聂金杨,1965年生于广东郁南县。全球华人诗词协会等文学会员。在媒体历年发表作品约5000,得曾宪梓先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