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走进“六尺巷”
李含辛撰写对联一副
上联
巷仅六尺,宽仁传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德昭日月,包容大度千秋颂。
下联
心纳百川,善念谱华章,退己数步终有益,义薄云天,谦逊平和万代扬。
撰联手记
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它蕴含了深厚的和谐与谦让精神。
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地点位于桐城(今安徽桐城市)。当时,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邻居吴家相邻。两家因宅地边界问题产生了争执,且争执逐渐升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面对家族的纷争,张英的家人决定向远在京城为官的张英求助,希望他能利用权势解决这一难题。张英收到家书后,并未动用权势,而是提笔写下了一首短诗作为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表达了张英对于家族纷争的豁达态度,以及对于谦让与和谐的高度重视。
张英的家人收到回信后,深刻理解了张英的用意,主动将自家的围墙退后三尺。邻居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将自家的围墙退后三尺,从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巷子不仅解决了两家的纷争,更成为了邻里和睦相处的典范。
六尺巷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并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让美德和和谐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康熙皇帝听闻此事后,对张英的处事态度大加赞赏,并赐予他一副对联以示表彰。
此外,六尺巷作为一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如今,它已成为桐城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谦让与和谐的重要性。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邻里纷争时,我们应该学会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和理解对方,以和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