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学家的故事,颂建设
祖国的英雄”(八)
《钱伟长的故事》
文字整理:慧日长辉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8岁那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百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钱伟长弃文从理,立志走科学救国之路。从此他除了吃饭睡觉,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1940年,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次接受中国研究生。
拿到博士学位后,1942年钱伟长成为美国数学学会正式会员。他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1944年,钱伟长因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而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会员。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钱伟长毅然决定回国。1946年5月他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并作为教授投入重建清华大学的工作中。
为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入不敷出,生活极为窘迫。此时他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在申请护照填表时有一项选择是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钱伟长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忠于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教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科学发展蓝图——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关键时刻周总理认为“三钱”是对的,并支持了他们。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就成为不了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如今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2010年钱伟长与世长辞,他,用近百年的人生,成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