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丰碑
——拜谒周恩来故居
作者/葛国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甲辰九月初九重阳节,临泽镇党委政府专车专程组织的“金秋庆重阳,丹心永向党”活动,近百名离退休老干部去淮安拜谒周总理故居,缅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同志故居坐落于静谧之乡——淮安城西北隅的驸马巷内。故居宅院系清咸丰(1851年一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一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格,青砖黑瓦,古朴典雅。没有大门楼在民居间鹤立,也没有石狮子在门旁扬威,不大的门脸,不高的石级,没有修饰,只留本色。门前绿树成荫,花影摇曳,仿佛诉说着往昔岁月之静好。走进周恩来同志的故居,如同回到了久别的家中,没有距离,只有亲近。步入其中,但觉时光倒流,仿佛置身于伟人童年之时光。
1979年3月5日,恩来同志诞生80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DENGXIAOP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
步入周恩来同志故居,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祯大红的匾额:“像周总理这样的一代楷模,真是我们现在人尤其是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要学习他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个模范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这驸马巷的周家大院里,乳名叫大鸾。在周恩来不满一周岁时,被过继给重病的叔父周贻淦“冲喜”,没过几个月,叔父病逝,全凭婶娘陈氏悉心抚育。周恩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在淮安度过了12年的童年时光。周恩来在成为国家总理后,无论是在外交方面还是处理内政方面的作为,都能够从他在淮安时期的这一段生活当中找到萌芽。
故居有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共32间。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进门右拐,便是书房,周恩来儿时读书的地方。三间通长的房屋,有序地摆放着长桌一张八仙方桌于其中。周家的主堂屋坐落于庭院中央,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时值晚清乱世,社会动荡望子成龙的周家人根据《山海经》中“见则天下安宁”的神鸟典故,为其取乳名“大弯”。我环顾了房间的四周,木板床、大板凳、四方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室内陈设简朴,却透出一股清雅之气。一床一桌,一书一架,皆显主人之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徘徊其间,想象少年周恩来在此读书习字,胸怀天下,志向非凡。主堂屋的院子,多了几重风景,靠厨房那口水井,让我多了几分兴致。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大门外硕大的白色影壁上,镌刻着童年周恩来的画像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字。周恩来的书桌靠北,不显眼,更不特殊。整个房子的一切,引我注目的倒是墙上那几幅书法作品:中堂书写的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不朽之作《爱莲说》。周恩来读书处,虽然是朦胧莫测,却一下让我明白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深刻道理,我暗暗地想,周恩来从小就在这样氛围中求学、悟道,长大后自然是高风亮节。
周家大院是个典型的近代官僚宅院,当时有几十间屋子,现在修复后共有20多间房子和一个花园,主堂屋的院子,多了几重风景。院内靠厨房那还保留着一口水井,有着光滑的沟痕,深深的,密密的,是岁月的印记,是辛劳的佐证。周恩来从小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地的菜园,让我多了几分兴致。
后院里,那株老榆树,传说是周恩来小时候亲手栽植的,历尽风霜,而今已是老干嶙峋,虬枝斜出,身高数丈,榆钱满枝。清风中,枝条摇曳,瑟瑟有声,似在领首,似在絮语。伫立良久,我暗自问道:老榆树,你是周恩来的化身么?还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一丛翠竹,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日本友人冈崎嘉平太种植的樱花树。已是初春,腊梅仍在盛放,芳香四溢,院内的树木开始萌发新芽,阳光洒在正在长廊里休息的一对父子脸上,安宁和谐。
童年的周恩来在淮安度过了甜苦交织的岁月。周恩来的童年,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氏是他童年的启蒙者。周恩来的生母万氏性格爽朗,精明果断,家中有宾客来访或是处理家族事务时,会有意识地带上周恩来,母亲操持家务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给幼年周恩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嗣母陈氏则知书达理,从周恩来三四岁起便教他认字读书、讲述《岳飞传》《淮阴侯列传》等故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善良淳朴的乳母蒋江氏,奶娘不仅教会周恩来许多农家知识,还带他回农村自己的家,让幼小的周恩来认识底层人民的生活,使他在幼年便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据史料记载:周恩来曾回忆:“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也不肯丢掉由于父亲和伯父都在外地供职,万氏、陈氏先后病逝,刚刚10岁的周恩来开始当家,操持家中的柴米油盐和对外应酬。因此,周恩来的童年离不开对他性格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位母亲。
周恩来12岁(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开故乡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1958年,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有一回梦见自己在文渠划船,醒来后想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真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期的朋友,爬爬鼓楼(镇淮楼),放放风筝……”周恩来纪念馆四根柱子支撑四坡屋顶的造型就取自待渡亭,寓意周恩来从淮安待渡亭走出,最终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周恩来故居的保留与修缮,周总理曾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1973年,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不”指示:不准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维修。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最终还是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对周恩来故居修复。
斯人已逝,丰碑永存。此行虽短,只两个多小时,然余心之震撼,久久不能平息。遥想当年,伟人之风采,犹在眼前;伟人之精神,永存心间。想当年,周恩来同志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却又始终坚守初心,不忘使命。
2024.10重阳节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