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之大器 功德无量
——《南可往事》读后
张巍
本村学子张伟老弟历经十载披星戴月,冒风顶雪,疲于奔命、不辞辛苦地走访、采访、座谈、听取,上下求索,多次跑县志办去省图书馆翻阅历史档案,记录记实,整理归纳,反复修改,终于十年磨一剑,千条小河归大海,熬出两册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之震撼之历史载体:一本影册《武功印记》,一本村史《南可往事》。
我作为南可父老乡亲这片土地哺育成才的高级知识分子、咸阳日报社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共党员,有义不容辞,天地良心,责无旁贷地应为张伟老弟之村史著作,于此首发会议上讲些自己读后的心得和感想及其收获。《武功印记》,我翻了无数遍,印象深刻。《南可往事》我前后细致地翻阅了三五遍,也提供了许多史实材料。读后感慨良多,其特色有五六条见解,今天向在座的武功县、镇、村的乡亲父母官汇报一下,以资共勉:
一、《武功印迹》厚重大气,图文并茂,古迹斑驳,新颖夺目,乡情亲情,百看不厌。《南可往事》村史纪实,历史沿革,年代翔实,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记实追溯前秦孝公十二年设武功郡到西汉初、到东汉刘秀当政、王莽新朝、后到曹魏、到西晋、东晋、北魏、北周、到隋、唐同光之年。到后唐、后晋、后周,一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沿袭旧制至西安府,直到民国、共和国自今,武功县建制,一直到 2022 年基本未变。南可村规属乡镇史然未变。南可层村,我小时候曾见过残垣断壁上的城门楼上有三个字《隆盛堡》。“南可层村”之名武功县志有粗略记载。
二、民间传说,出神入化。一传说黄帝出生在武功漆水河流域,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周人始祖后稷在此流域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先河;二传说贞元镇南可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源于李渊之妻窦氏抱儿子李世民在南可之地拾麦,抱李世民睡在树荫下,虽然赤日炎炎、艳阳高照,但树荫不移,其母窦氏惊呼曰:“南可层氏地!南可层氏地!”因此地神奇,故此地自今名叫“南可层村”。
三、时代画卷,广阔丰富。坦率地讲,写作村史,往往因为受题材限制,很容易单就本村的事情写作,这样就难免走入单薄狭小的写作“窄胡同”,不仅不利于写作本身,更不利于村史能够反映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读者感受到的真实度。而《南可·往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村史写作的“娄山关”,除了阐述本村的史料详细扎实外,还把笔端触摸到更广阔的历史事件,不仅写所在县的历史,还关注整个中国的风云巨变对本村的影响。这一笔法,使得一个关中农村具有了广袤丰富的时代背景,是一部有时代烙印的村庄史。波澜壮阔的巨幅背景,使得这座村庄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史,而是与一个县、一个省,与整个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画卷。
四、历史事件,波澜壮阔。其中有皇帝出生、山西移民、树护唐王李世民、明洪武建庙,五座庙宇檩梁顶上的砖块,蓝砖白字书有“洪武二十五年建”,对联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五座庙,关羽老爷、药王孙思邈、三观、三肖娘娘、谷皇爷五座大庙,高屋建瓴,雕梁画栋,彩绘引人,出神入化,如:三国故事画,张飞鞭打督邮、曹操逐鹿中原、关云长斩蔡阳、关羽单骑保二皇嫂、刘备胜座西川、赵云长坂坡保太子阿斗,杀七进七出等优美绝伦彩绘很可惜,在十年破四旧的极左思潮的文g中,这些几百年的中华古迹、优秀文化遗产都被摧毁破坏掉了。其后曙光初照,改朝换代,孙文推翻满清,建立黄埔军校,本村人士王平周与林彪、张灵甫等同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解放后农业合作化、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文革运动、知青下乡、粉碎四人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包产到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南可村发展300 台土织布机、上百名优秀学子在祖国各条战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故而南可成为武功县有名的第一村。此书把他们描写记实的精到细致,引人入胜。
五、场景特写栩栩如生,乡亲乡情,催人泪下。一般的,村史写作只概括性地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少见到笔法细腻的细致描绘某一个具体场景。但是,在这一点上,《南可·往事》进行了少有的尝试,甚至可以说带有创造性的探索,这就是场景特写。作品里有标明的场景特写,也有大量没有标注的场景特写。这些特写,或是“汤汤面”制作食用时的诱人香气,或是过年时杀猪分肉的热闹兴奋,或是艰难岁月的悲凉寒苦,或是操办喜事时的喜气洋洋,或是时装表演的新奇欢快,或是“班长爷”的木偶戏演唱,无一不呈现出了一般村史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氛围。作为史实性作品,《南可·往事》能够表达出一种活生生的时代气氛、一种扑面而来的岁月情感,这在村史写作上无疑是一种极其难得的成功之举。整部作品始终让人感到作者在写作时饱含的热爱家乡的浓浓情怀。在十五万多字的史料背后,是作者挑灯夜战的辛勤劳作,是海量阅读后的精挑细选,是繁复往来的文稿沟通,是不辞辛劳的实地勘访和与当事人促膝详谈的细致和耐心。写作时,作者常年在香港居住,我们可以想见他面对大海,遥隔千山万水,对黄土地上生他养他的村庄的思念和情怀。我想,正是这样的情怀,激励着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巧妙构思布局,精深融会贯通;笔触之间,无不用心至细,用意至诚,用情至深,催人泪下。
六、《南可往事》作为史记,作者面对南可百年历史上的除了记录了南可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种植养殖业、一村一品外,对于历史上的负面事件和人物,也都做出了客观真实记录:如明崇祯年间大雪数尺深,数以万计百姓冻死;明世宗时,渭河流域八级大地震殃及 97 县,南可属重灾区;清道光年间南可有人种罂粟事件;武功兴平两千民众与回族武装大战;清光绪三年大旱灾;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武功南可是重灾区以及解放后的大小天灾人祸等等,令人读后百感交集,久久难忘。
七、作为村史民俗纪实,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南可百年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都做了客观的详实记录和描写:如于右任、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组建了西北农学院;民国十三年南可成立营团,南可营团大法长王烈,二法长王四海;民国十四年,本村青年王平周中学毕业,考入黄埔军校与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名将同学,后成为杨虎城警卫连连长;南可青年杨润生、张泽民、王启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南可青年陈忠义跟彭德怀司令参加抗美援朝战斗;本村青年王志照被武功县志办以有杰出贡献英才人物;咸阳市劳模王志辉;科技县长王宏杰;省建公司党委书记王靠生;咸阳日报社社长、教授、作家张巍;省广电大学调研员王福生;赤脚医生田德元、王抗生、杨英豪;民办教师李焕斌、王志远、马静玉、陈林芳以及广大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等。这些人物典型事迹,让人读后心潮澎湃,高山仰止。
八、酷爱乡情、亲情、友情,父老乡亲情融充实贯通全书始终。面对这本 15 万字的史记村史,目前我看过咸阳市不少村社史记,他们都操之过急,粗糙不济,浮躁浅陋,文史底蕴肤浅,若与《南可往事》相比望尘莫及。故而我作为一名学者、教授、作家,最后为张伟老弟的两册书画作品融入到他年已花甲的全部生命里。我为其书写以下点滴评论:
这两本厚重千斤的闪耀着光华灿烂,血火交流,血泪纵横,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你读十遍八遍不厌其多。你每读一遍,看到每篇优美文字,历史史实,人物事件,每幅历旧弥新的古今画面,你仿佛走进了深秋季节,层林尽染,红叶弥漫,移步换景,景行行止,流连忘返。你每读一遍,你们会觉得张伟先生兄弟的两部史书巨作时,你似乎看见他在日夜挥毫写一座饱经沧桑,山石嶙峋地仰止高山。他似乎如饥似渴,不知疲倦,看淡名利,舍弃奢华,任劳任怨地为南可乡亲付出极大的智慧和血汗杰作,抒情于思,寄情于春。南可,我们永远的家乡,张伟,我们难忘的兄弟。我们生在南可,长在南可,爱在南可。南可故乡的一草一木已融入于心,浸于脑,流淌在血液里。张伟兄弟凭着对故乡的一腔热爱和热情,对南可波澜壮阔的历史沿革、民俗风尚的执着追求,用细腻地笔触激浊扬清地坚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素养。他把他对家乡深厚的一颗赤子情怀,一丝不苟的融入到这两本厚重地千斤的书画作品里。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没有一点亲情、乡情、友情的家国情怀,没有一点文学修养,没有一点文字功夫,没有一点人文境界涵养,没有一点浩然正气的精气神的修炼是不会成功的。而张伟兄弟之所以成功,与他的人格之高尚,思想之独立,精神之可贵,品质之高雅,是分不开的。他的这些人格品格让人不得不为之倾仰,为之折服,为之感动。
最后给张伟兄弟的杰作《南可往事》,《武功印记》编撰楹联两幅,并赠给再会同道地仁人志士、领导乡亲。
《南可往事》
华章翰墨融乡情
激浊扬清抒春秋
《武功印记》
风雨雪霜绘百载
民风民俗传千古
最后我对张伟兄弟的人格、品格讲几句话:他是我手下看着长大的小兄弟,至他当公安局长以来,我们兄弟 20 年之交往,我对他的印象是:在喧嚣世俗中,他总是以风轻云淡、宠辱不惊、淡然面对,接纳自我,接纳世界,面对斑驳陆离的不完美世界,他不介意,不焦虑,不患得患失,不杞人忧天。与人处世,大度超脱,敞开胸怀,容纳百川,不自傲,不自卑,不攀比,不羡慕,不嫉妒,不苛求,坦坦荡荡,顺其自然,遵从本心,与人为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高境界,“采菊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在潮起潮落,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总是举重若轻,击节而歌,娴静养心,潇洒人生,故而功成名就,流芳后世。
最后,我读本书有感而发,书写一首《回故乡》作为我对故乡亲友的回答。
《回故乡》
——南可,我们永远的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
漫道遥遥望南可。
秋风阵阵香扑鼻,
满眼丰收红似火。
父老乡亲喜心怀,
小康名村扬四海。
县镇政绩青史在,
党政业绩放光彩。
届届领导传薪火,
一届更比一届火。
改革开放普天庆,
治穷致富南可红。
普六普九开新篇,
南可教育美梦圆。
三百织机日夜忙,
土织花布海外扬。
东池绿水柳絮飘,
西南遍地猕猴桃。
四周野田庆丰收,
五谷丰登南可牛。
条条街道平展展,
村容村貌换新颜。
家家崇楼排排站,
大院小院笑语欢。
社稷安静美德厚,
太平盛世颂民富。
特色时代长征路,
南可百年谱春秋。
《南可往事》千般好,
未来百年更美好。
未来百年更美好!!
2024 年 10 月 10 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