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人闯关东(上)
李连科
所谓移民,是指不同地区间人口的单向或双向流动移居。国内移民,甚至范围更小的省际、县际移民;有政治移民,经济移民。以迁移者的意愿分:有自由或自愿移民,强制移民;由迁移者的目的论:可分为求生型及发展型移民。前者目的在逃避灾难;后者旨在寻求较好的生活或事业的发展。然而一项移民往往具备一种以上的类别类型,或因时间,环境的变化,其类别也发生变化。如某些求生型移民在移出原因消失后仍不回归原籍,而选择在移入地落户生根,这就成为了发展型了。
“闯关东”与移民东北的来历:据资料介绍,东北是指九一八事变前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通常称为东三省,又因其地处山海关之东,我们又称曰关东。山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移民关东之所以被称为“闯”,是因为去关东的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
“闯关东”从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绵延近300年。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即达1836.4万多人。在乡土观念非常强烈的山东,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迁徒,有着复杂的社会及自然原因。山东人称移居东北为下关东,将移居者称关东客。特别是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热播后,全国各地对“闯关东”一词世人熟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闯关东的山东人在东北表现出了勤奋、仁义、勇敢、有勇有谋、有城府有韬略等高尚品质,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和为贵,一家人得和,一条街上的人得和,咱迈江过海闯关东,不就是为了活个命,吃口饭,多开荒治下几晌地,盼着家业兴旺,人丁兴旺么”。
查询东北移民的历史,从明朝末年东北就有不少汉人从事耕作力役,清顺治初年开始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开垦,1653年且颁布条例,文武官员能招到垦民一定数目者晋升官阶,且予垦民土地、种子、耕牛以及口粮。特别是清朝咸丰八年(1858)及十年(1860)将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割给俄国后,顿感疆防吃紧,而吉林、黑龙江两省人口稀少,应付惟难。同治五年(1878)允许妇女出关,移民自然落地生根,人口数量倍增。光绪四年(1878)吉林设垦务局,指导资助移民。六年(1880)放荒、免税、补助。移民之门完全开啟,山东贫民大量移入。
山东人移民东北的原因:
第一、山东人口密度在清雍正、嘉庆年间,每平方公里为200人左右,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每平方公里250人左右,超过了世界平均人口密度,这自然使得民生也艰,须另谋生路。清代初期,清军入关,南至兖州、东至安丘,山东大部分地区备受蹂躏。至顺治十八年(1661),“东三省百万荒田”,“三十年来鞠为茂草,无人认垦,任其污莱”。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人均耕地大量的减少。山东各地遍布各种类型的地主,拥有的田产相当多,土地集中的程度居于全国的前列。普通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便可想而知了。据景芝人民公社志载,景芝地区土地占有情况极度不合理,大部分土地资源掌握在少数地主和富农手中,而广大农民的土地寥寥无几。据统计:有76/80%的土地掌握在他们手里,景芝人民公社东庄子村有位大地主赵录绩(清朝末年进士),他家拥有5000亩以上的土地,周边几十个村的农民基本没有自己的土地。 再是:在山东省内自古重视男性族系血脉的延续,农业耕作主要是靠劳力,加以中国女子缠足及足不出户习俗,将此等粗重劳动全部落于男人身上。为多生男孩,遂使人口大量增加。
第二、自然灾害严重,以旱、蝗、水灾最严重。清光绪二年,民国十年,十五年,二十七年,三十一年。灾民约两千多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之多,这时逃往东北者近百万。据山东省志载,移民东北的山东人以烟台、潍县、沂水、临朐、临沂、荷泽、寿光、安丘、诸城、高密等县为重。蝗害起于长城内外,止于大别山至淮水一线。当时,蝗虫来袭时如鸟云蔽日,且声闻数里之外,所过稼禾树木叶子一扫而光,造成赤地千里的景况。收成无著,饥馑随之。
第三、黄河水患严重。山东地形分为鲁中山区、胶东半岛丘陵及鲁西南,鲁西,鲁西北大平原。大平原的河流距海岸远,流长沙积,容易成灾,而近代的山东省内平原地带灾害特多,据资料介绍关键问题是咸丰年间黄河的改道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清代山东黄河在河道北徙前的二百一十二年间有三十八次,约五至六年一次,累计五百一十九县受害,北徙以后的五十六年间,洪灾五十二次,约每一点一年一次,大灾十一次,受灾县累计有九百六十六县。
第四、运河由于黄河的改道运输能力全废。运河沿岸商旅消失,巨镇不见,除少部分逃往江苏旧河道谋生外,大多数下了关东地区。民国时期除平原地区黄河决口泛滥外,山地丘陵地带也时有发生水灾。总之,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治河方法、材料等,难以杜绝水患。而每次水患,人民的生命财产,如宅舍、庄稼、牲畜,便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无以维生,只好逃难。
第五、因战争而造成的人为因素:一是清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斗争连绵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一为补充边陲兵员,一为垦荒生产。山东与东北毗邻,亦为清统治者之后方,故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东北。此种遣犯,史上称“流入”关东。二是太平天国军队在山东境内达七、八年之久。甲午战争,中原大战等对山东省人民生活造成的伤害。抗日战争时期,因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復榘之第三路军不战而退,对全省政务毫无安排,所以日军进入后原行政机构瓦解,导致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停课失序,工厂歇业,商人裏足。其次是日军统制民间日用物资,如大豆因关系军用而控制,煤炭等物资在日军控制的淄博、枣庄等地的生产和分配,货不畅流,生产停滞。而民生凋敝。日军占领后遍地兴起的游击队,有些的确能发挥牵制日军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对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务、劳役的负担。当时流传的民谚说“天也昏,地也昏,天下都是义勇军,不能打鬼子,光制庄户人”。当时的山东农村,游击队到区、乡、村要给养的条子满天飞。人民无以应对,他们便抓人,人民只好逃亡,于是春耕生产误时。古人说三年之耕方有一年之蓄,战时人民毫无所蓄,一旦春天不能下种,秋收无望,为求生存相继下关东。留下的是满目蓬篙,兔子挡路蹲,与行人对望,庄里街上也是草深及腰,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可见战乱对我们山东人民造成了多少重大灾难。
第六、清末民初山东移民到东北地区的初步统计:清代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大约为700至800万。民国时期,山东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仍在继续,且规模未减。此时曾有过两次大的闯关东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26/1930年间,1927年,1929年这两年年均移民人数在80万以上,顶峰年为1928年,移民竞达100万以上;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39/1943年间,顶峰年1941年,移民人数又达百万以上。这些浪潮都与山东同年份严重的旱灾和战乱有直接的关系。
2017年8月3日,我与夫人王玉凤于下午2点30分由青岛流亭机场乘山东航空公司的飞机,飞行2个小时,飞机缓缓降落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机场。在家准备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抚远市之前先从有关网络和资料查询。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原合江省省会,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是中国东极,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医疗,商贸和交通的中心;是黑龙江省通往俄罗斯,连接东北亚桥头堡。佳木斯市环境绝佳,一年四季分明,有“华夏东极,东方第一城,东北小延安”之称。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全国三大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们安丘的移民主要去了黑龙江省的两个地方:一是同江市,二是抚远市。景芝的移民大多数是去了同江市,我赶到同江市的第三天中午,经本村好友孙美荣儿子介绍,认识了13岁随父亲闯东北的同江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振科老师,他原籍安丘镇韩家寺村人,他全家也是因为生活困难而举家搬迁到黑龙江省“闯关东”的一员。李主任非常热情邀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并接受了我的采访。李振科主任讲,他的原籍是山东省安丘县人,早年出生在丘陵地带的一个小山村。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后主动辞去了组织上安排的工作,回村当了近20 年村党支部书记,也许是出于没能带领乡亲们摆脱长期缺衣少食困境的自责和愧疚,于1973 年初举家投亲到了黑龙江省汤原县的一个村子,来到后,竟然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落下户,作为“盲流户”的子女,学校不接收,刚读完小学四年级便失学了。那时候因刚刚到黑龙江是借住在亲戚家的一铺北炕上。一年后,父亲得知村里不给落户口的原因是没有请大队干部喝酒,一怒之下将自己战争年代所得的各种证章挂满了前胸,拿根棍子去合江行署(即现在的佳木斯市政府)找专员要饭去了。第二天上级部门就来人找到大队干部们开会,将我家的户口全部落实好。在这一年失学的时间里,多亏了杭州市来到黑龙江下乡的知青,成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业余教师”,他们从箱子里拿出大量的书籍让我拿回家去读,是他们培养起了我的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得我终生受用。在我的童年时代,学到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同江位于三江下梢,地势平坦,水草丰茂,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从临江乡王家店后河岸发现的石器,小城子的青铜器残片,青龙河附近的骨质箭头,可知古代同江人类活动已经遍及东,西,南全境。同江市是个年轻的县级市。1965年8月23日,国务院决定,设置同江县,以抚远县西部地区,即同江镇和乐业,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农场为同江县的行政区域。县址设于同江镇。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同江县,设立同江市(县级),由佳木斯市代管。行政区划:现在同江市辖4镇6乡,6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1万,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 赫哲族,说起赫哲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了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一带是赫哲人生活的地方,歌词仿佛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也是赫哲族人的生活画卷。赫哲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以捕鱼为主兼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 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0余人。
2016 年5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统计现在已经在全国有5300 多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习近平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一些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正在学习赫哲族特有的伊玛堪说唱艺术。习近平边听边拍手打起节拍。习近平说:“我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感到很亲切。《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虽然人口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进步。
同江市经济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中、俄、韩经济核心地带。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及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窗口和桥梁,是国际物流中转,贸易及加工中心。同江市在中国版图上看,就位于雄鸡的鸡冠。
我查阅安丘市挡案局存挡的有关安丘移民的文件,其中有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文件昌革发(1976)23号关于安丘县部分库区移民要求迁往黑龙江省的请示报告: 全文如下,省革委;我区安丘县峡山、牟山库区部分移民,十几年来经多次动员未迁。去年“八、一三,洪水,这些单位的集体社员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受灾之后,地委决定将这部份移民迁往昌邑、高密两县安置六百一十户。
一年多来,经过一系列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工作,只迁去昌邑县十九户(后返迁一户),绝大多数移民不愿迁昌邑、高密县。最近,安丘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力量深入库区对应迁的十七个大队一百七十户进行了调查摸底。今年因库水位高,这些单位秋季基本没有收成,小麦未种上,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一致认为必须要迁,但多数愿意迁居东北。
根据移民的要求,该县又派人去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县访问了今春自行迁去的二十三户,并征求了当地政府县革委意见。已迁去的移民情绪、生产、生活都很好,当地政府也热情欢迎移民到该县安家落户,双方并商定了再迁往移民五百九十户的意见(同江县九十户,抚远县五百户)。
据此,我们同意迁往黑龙江省移民五百九十户,其他仍由地、县安置。 当否,请批示。 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日。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文件(70)鲁水基字第12号关于安丘县部分库区移民要求迁往黑龙江省报告的批复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你地区为了解决部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经安丘县同黑龙江省同江县、抚远县双方商定再迁五百九十户的意见,经我局与有关部门研究答复如下: 只要黑龙江省同江、抚远两县欢迎,又不增加经费和做好工作的原则下,我们同意你们的报告。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二日,我继续在同江三村找知情人士进行调查,有了重大的突破。原景芝人民公社西于戈庄村赤脚医生李其坤,在景芝1974年8月13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过后,于七十年代移居到东北,但是具体地址不详。经人介绍李其坤就在同江市三村任过多年的赤脚医生,他过去几年走村串户,为当地的移民户服务多年,他有可能对我们安丘移民到同江市、抚远市的情况比较熟悉。我和李其坤先生,曾经,在七十年代初同时在景芝人民公社的郭家庄子村和西于戈庄村任村赤脚医生多年。
我后来外出参加工作,对李其坤的信息,只是知道他随移民去了东北。这真是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山不转,人转。”双方见面寒暄几句过后,我便安排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请他帮我查找有关我市移民到这里的一些事情。 关于安丘移民至此的线索很快有了发现,他于前几日发来了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卫国村村志介绍移民详细资料。
文中讲述的经过是,在公元1974年8月13日,阴雨连绵,大雨滂沱,河水急剧暴涨,最终景芝人民公社伏留水库大堤溃口。洪水顷刻间吞并了山东省安丘县景芝公社大部分村庄。顿时房屋坍塌,农田淹没,哀鸿遍野,万民离散,不安其居。整个景芝公社出现“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的场面。公元1975年春天,山东省政府出台移民政策,由安丘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孙鲁民同志,派安丘县移民办主任李进法同志,到到景芝公社负责移民安置。
二月份,李进法同志和景芝公社郭家庄子村孙士仁同志,通过1970年来黑龙江省同江县三村的孙士义同志,来到同江县三村公社三村进行实地考察,经孙士义同志联系到同江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张林同志,进行建村事宜商讨,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建村。决定将村建在距同江县35公里,距街津口公社(赫哲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9公里,通往街津口去的老坝前,(现在卫国村后坝同抚堤的前坡)这就是建村时的原址。起村名为六屯,由于同江县从头屯开始向东排序,当时,五屯已经建立,故名为六屯,后来又归街津口赫哲族公社管辖,又改名字为卫国村。
李进法和孙士仁在同江县考察选址以后,又重返回山东省安丘县景芝人民公社,开始联系移民户。经过各种途径和亲属关系,联系到景芝人民公社的于家庄村、郭家庄子村、北景芝村、于戈庄村;孙士仁、高文平、薛维斌、高文成、孙士法、薛维瑞、高文义等23户,共123口人,于1975年农历3月初6日,由安丘县移民办主任李进法和刘汉章同志护送,孙士仁带队几经周折来到了同江县三村。再次经早期来到这里的孙士义同志事先安排暂时住到了三村安置到现有住户家中居住。当时山东省安丘县移民办给我们移民户很大的支持,每户有600元人民币的安置费,并配备磨面机、粉碎机、抽水机和12马力的柴油机等农用机械。
【作者简介】李连科、男、字三元,1951年生于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郭家庄子村,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从医、从政、从文。任安丘市旅游局长期间,开发了著名景点——安丘青云山民俗娱乐园景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协会会员,出版有《安丘文化志》、《安丘民俗》、《安丘书画作品集》、《非洲之旅》、《安丘浯阳李氏族谱》合著《安丘历史文化丛书》、《三河文集》、《安丘百名进士录》等著作。
退休后曾任任安丘市书画协会秘书长、安丘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安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