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人闯关东(下)
李连科
安置好后,马上组织全部劳动力先来到卫国村的旧址(村后是同抚大堤前坡)盖起了23栋马架子窝棚,正式建立了村庄。由孙士仁任书记兼队长,高锡坤任会计,李其坤任村赤脚医生,薛治祥任村教师,薛宝金任村木工组木匠,薛维斌任副大队长兼记工员,这样建立健全了卫国村一队。同时从黑龙江省的绥滨县、集贤县迁来的移民也来到了六屯建立新村。由高连福带队,王树有、高庆友、宋玉环、黄士达、路洪云、黄振河、宋小梦等8户移民建立了卫国二队。队长为高连福,副队长高庆友,会计黄士达,当时卫国村有两个小队,各自为政、各自开荒种地。卫国村一队开荒地40响地(每响约15亩),荒草野坡里开荒,野草疯长到一米多高,野兽时长出没。
我们全靠人工和牛马进行耕种,当年收入7万斤大豆,解决了当时吃粮的大问题。到了秋天,同江县开荒办公室给链轨拖拉机一台套。驾驶员为薛云霞和高锡坤,1975年冬季,全村劳动力去红卫林场采伐木材,准备明年春季建房。 到了伐木的树林,大家双手已冻得僵硬疼痛,四斤多重的斧子把都握不住,硬是咬着牙举起麻木的双臂,抡起斧了朝树木砍下去。斧子几次失手飞出,双手冻得不听指挥。到了响午时分,随身携带着二个玉米窝窝头已冻得邦邦硬,咬一口都很费劲,口渴了就在地面上用手抹去表层积雪块;或者用斧子凿开冰冻的河床表面,用冻僵的双手拿起一小块冰块解渴。林中的寒风格外刺骨,“大烟炮”刮起的时候,风卷着雪吹过来,雪打在脸上像沙子打在脸上一样疼痛。刚刚身上有点暖气,一下子又回到了冰点,只能将头瑟缩在厚厚的棉衣中,这种滋味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大家在一起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早日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最难熬的农活莫过于夏天的大田作物,它是一年四季耗时最多的一桩农活,也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一环“铲地”(即锄地)。垄长几千米,一天铲地不到头。如:黄豆苗、玉米苗等,从春播到秋收,要经过“三铲三趟一放垅”,春初定苗,夏锄除草,只有靠人工去锄。而最累的活是春初定苗,即将每条田垄上的杂草铲除,并保留每个苗眼有一颗强健的种苗。最难忍发怵的是7 一8月份的蚊虫肆虐叮咬,一边干着农活,一边还要忍受上下翻飞,孜孜缠绕“小咬”的叮咬,它扑向你的衣服,冲进你的眼睛,钻进你的头发,叮上一口马上就肿起来。还有个体大的黄色蚊子、“瞎虻虫”,叮吸人血后被刺叮处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奇痒,手背上经常被叮的包上是包。 1976年,孙士仁任村支部书记,李文凤任队长,高锡坤任会计,薛维斌任副队长兼记工员和保管员。到了第二年春天又重新选址(现在的卫国村址)建起了大高房,也就是每户三间72平方米的房子。
据我村移民到卫国村并且创建该村带头人孙士仁老先生讲,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时,举目无亲,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成片的半米深野草,大片大片的森林。是他带领乡亲们在野草里搭起帐篷,后来靠自己的双手盖起了简易房。一边开荒造田,一边带领大家盖房。整个村落都是用当地的茅草裹着黄泥土,像拧麻花似的一层一层摞起来的,房屋地面与屋外地面是联通的,屋顶是用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铺上去的。窗子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在窗纸均匀地涂抹上豆油,纸干后糊在窗户外面的窗棂上,挺阔而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到了第二年,为了解决大家的吃水问题,在支部书记孙士仁带领下,组织力量在每家每户打了一口用机井抽取地下水。大部分户在门堆放着三、四米高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砍伐的杨树和白桦林整齐地码放在一边,作为村民冬天做饭取暖之用。
但屋外的景物萧条不堪,封冻的田垄上滞留着一排排玉米秆的根茬,地里稀稀疏疏留残着黄豆的干瘪荚壳,白雪覆盖的大地隐隐透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强劲的寒风吹落掉树上的所有叶子,肃杀之气阵阵袭来,门外的老树上有几只昏鸦在寒风中发出刮!刮!的叫声。黑龙江边陲小城同江县的农村,衰草寒烟荒山野地的情景真是从心里感到凄凉。 我们安丘市有大批的移民迁至此地。我们村儿童时的好伙伴曾经因为遭遇到特大水灾而举家迁往黑龙江,但是,各自联系的不多。
我本人退休后,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思念他(她)们的心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乡亲们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安丘这块土地上,有的响应党的号召只身前往黑龙江,去建设黑龙江,保卫祖国的北大门。有的因生活所迫,为了生命的延续逃难到黑龙江。大部分是安照山东省政府关于推行移民政策,大批量的将山东省内因兴修水库而占用了大量的村庄和耕地,因此而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和家庭生活无着落的人员。 我在返回家乡之前再次拜访了李振科主任。我提出探讨关于山东人“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影响的课题研究?李主任讲,近代以来,“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特别是山东人的大量进入,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汉族文化在东北少数民族中传播,被土著民族所接受,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文化逐渐被同化;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地区,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富于移民特色的文化形态一一“新型关东文化”。
一是,“闯关东”与东北文化的变异:文化一一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人类创造的,人又是文化的载体,当人口迁移时,他们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随之移动。移民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随着关内移民大规模出关谋生,东北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汉族已经成为东北人口的主体,据统计汉族实居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带来了关内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把自己的语言、出生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带到东北,并在文化层面上对东北土著民族进行了重新塑造。例如,山东农夫,跋涉长途,开垦荒地,有探险之性,具沉毅之力,其质扑敦厚之风。
我在和黑龙江所接触的人当中,发现虽然他们多数人在此地已经居位两代以上,除了轻微的乡音变化外,在感情和意识上,他们仍旧是山东人的习惯。他们在主观意义上认为,并不因为地理距离而自觉有别于故乡同胞。在相对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讲,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东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早在此劳动生息。这种杂居的局面促进了东北各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来自关内的汉族带来的富有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山东的胶东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两湖文化等。移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文化的开创者和传播者。
二是,东北民间社会风俗的变迁:东北文化随着大量山东移民的迁入,当地民俗必然会发生碰撞,山东省内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渐渐影响着当地人。这样,东北文化开始呈现一种多元的民俗特征,在各自原有的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融合和优化。
例如在人生习俗方面:满族人之早婚,在全国可居第一。富裕人家男子,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贫人。在婚姻仪式上,满族习俗也融入了许多汉人的传统。婚礼有六礼呈,曰纳釆、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育儿习俗,也采用汉人所谓“抓周”的习俗。即在孩子初懂人事时,家人往往取些“小玩意儿”让孩子抓,先抓什么预示着长大后的情趣和志向。
在岁时民俗文化方面也逐渐采用山东人的习俗,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供奉起灶王爷来了,“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变化最大的是春节,满人早时也贴春联,但旧俗是贴白色春联。他们提倡贱红贵白,丧事用红,后受汉族影响,以白色不吉,后改为用红纸了。满族人为祈求吉祥如意,春节时还要在门楣、窗户上贴“挂旗”和窗花。挂旗又称为“挂笺”,按各自的旗属,分别用黄、红、白、蓝各色。挂旗和窗花是满族独特的春节习俗。山东人移民东北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在春节时也在横批下面贴挂旗。
我在黑龙江同江市三村亲戚家住了几天,发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我们山东农村基本一样。也是睡大炕吃煎饼卷大葱,喝大茬子、小米、大米稀饭。所不同的学会了,满族的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可谓一绝,至今仍是东北人喜欢的一种菜肴,不仅味道可口,而且肥而不腻。“白肉血肠”是典型的满族风味。它源于满族先民萨满祭祀中的供品——“祭肉”。关内的节日食品,如上元汤圆、端阳角黍、中秋月饼等,也成为满族的节日佳品。在农村到处都会见到,卖煎饼的广告。在饭店吃饭多数人爱吃煎饼果子、葱花煎饼、煎饼卷和鲁菜。
我在黑龙江同江市三村,发现在大街上一幅长12米、宽5米,关于山东大煎饼的广告牌。内容介绍山东大煎饼的历史文化,大煎饼的制作方法及配方成份,其中有一幅对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联:团团圆圆一张张,下联:风风火火金灿烂。门档:山东煎饼。
闯关东精神的内涵:“闯关东”精神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之一。它经历了300多年,伴随着千千万万“闯关东”移民度过了最艰苦岁月,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闯关东”移民之所以千里迢迢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多数人是被生活所迫而来,移民骨子里中的自强不息、勇于冒险、为图生存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精神促使其踏上了“闯关东”的艰难征途。关内天灾人祸是“闯关东”重要动因之一。华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极高,尤以山东灾害为重。处于艰难困苦中的关内人民,并没有屈服于现实的困境而放弃求生的希望,他们鼓起勇气与命运抗争,带着筹集的少之又少的旅费,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有的甚至身无分文,靠沿途乞讨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给予了少量的安家置业补贴。然而,不管天灾人祸还是旅途的艰辛都没有阻挡移民们“闯关东”的意志与决心,他们仍然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未来顽强抗争。
第二,艰苦的奋斗拼搏精神:“闯关东”移民历经坎坷,千里迢迢来到东北,等待他们的不是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来自各方面的更为艰难的生存挑战。大部分地区从十月到翌年三月为严寒时期,气温基本都在零度以下。因此,东北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边疆苦寒之地,人迹罕至。
第三,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艰苦创业是“闯关东”移民所拥有的优良精神品质。作为拓荒者的移民,自力更生是其生存的唯一出路。移民的创业实践不仅使自身的生活有了保障,而且促进了东北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例如,中东铁路修建所需劳工几乎都来自关内移民。铁路建成后,他们大部分在铁路沿线定居下来。他们的生存能力极强:“锄镐一落,便把荒野变成自己的耕地”。正是由于移民的艰苦创业,东北地区才得到了全面开发并快速发展起来。
第四,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闯关东”不仅是一次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移民表现出重情重义、豁达包容、团结友爱的精神。山东的移民间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并能和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奋斗;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时刻,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御敌。 宣统元年(1909)安图设治,刘建封字大同任安图县首任知县。 据刘大同曾孙,天津市音乐学院教授刘自力讲,为了安图县的建设和发展,卖掉了不少老家的土地用来资助安图。刘建封在任时,农林并举,兼兴学商,发展邮政,移民支边,政声卓著。他看到安图人稀,开拓缓慢,万一打仗则更不利,于是号召家乡诸城、安丘人到安图定居,现在安图县的汉人大多是这两个地方人。 然而,他对于犯了法的老乡也不放过。 当地流传着一则轶事:一个诸城人来安图后犯了法,审理中刘建封说“你给诸城人脸上抹了黑,本县定难容你,现发配你到山东诸城县老家务农,不得返回。”安图县已近边境,再发配就要出国界了,只好发配回老家了。
移民乡土情结浓厚,他们往往是同族或同乡聚集到一起结伴而行,大灾之年几乎全村人一同“闯关东”。1974年8月13日,景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我们景芝几个村庄就有123口人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迁移到黑龙江省同江县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村庄。先扎下根的移民往往呼朋唤友、招徕同伴和亲戚族人。后来的移民往往也是有亲属或同乡人的地方移居,先后建立起来窝棚集合一个地点。久而久之,具有共同地缘关系的移民聚集在一起。移民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还表现在与东北当地人的相处与交往中。山东移民以山东人的豪爽、好客、诚信、讲义气、扑实等特征,使其能够与土著居民和谐相处。他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发了东北的家园。
【作者简介】李连科、男、字三元,1951年生于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郭家庄子村,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从医、从政、从文。任安丘市旅游局长期间,开发了著名景点——安丘青云山民俗娱乐园景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协会会员,出版有《安丘文化志》、《安丘民俗》、《安丘书画作品集》、《非洲之旅》、《安丘浯阳李氏族谱》合著《安丘历史文化丛书》、《三河文集》、《安丘百名进士录》等著作。
退休后曾任任安丘市书画协会秘书长、安丘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安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