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鸳水是我家
喜闻狗头泉开放,国庆佳节和妻子一起到泉边转了转,甚是惊喜:一眼望不到边的浩瀚水域、造型奇特的观景平台、参差典雅的假山喷泉以及建设中的码头驿站、邢白瓷园、诗画长廊等景点琳琅满目,尤其是书有“百泉鸳水”横额和“地涌百泉开鹿郡,山连万岫壮龙岗”楹联的北大门,典雅伟岸、大气磅礴、文蕴丰满、别具一格,不由得让我联想翩翩。
我是喝泉水长大的。 麦苗青菜花黄,夏荷美秋稻香,涓涓溪流绕庄转,芦苇荡中水茫茫,这里就是距原顺德府正东15华里的郝麻村——我的家乡。从小我们这里就种水稻,门前就是小溪,村头就有荷塘月色,路边就是芦苇荡,我是喝泉水长大的。
家乡村西有条石井河,我从小捕鱼捉蟹倞河虾的地方,它往南一直通到大贤龙王庙,上游就是七里河。七里河又叫百泉河,家乡当年隶属百泉灌区,这一带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华北江南,鱼米之乡。我1950年出生,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到石井河玩,站在桥头,伸展双臂,一个猛子扎下去,那姿势酷比电视中的跳水健将。
1958年大跃进,为了方便灌溉,村里在大贤龙王庙东边建了一处蒸汽抽水站,当锅炉点火汽笛长鸣,机沟里的水流滚滚涌来时,大人们扛着铁锨,小孩子拿着玩具一起奔向溪流,清澈的溪水在用砖铺成后又用水泥抹过的防渗沟中碧波荡漾,在晨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简直就像从上游送来了颗颗珍珠。时值中午,骄阳当头,幼年稚子赤条条地站在溪流的分水口,任由清凉、洁净、温柔、细腻的涓涓泉水抚弄着各自的小屁屁,蹦跳着,嘻闹着,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意。
我是在泉中玩大的 。
1963我考上邢台县孔桥中学,校舍就是原来的和尚寺。当年的孔桥和尚寺是邢台八大景观之一,宝塔耸立,三殿生辉,海棠茂盛,松柏青翠,溪水绕村转,稻田一大片,鸟叫蛙鸣,碧水蓝天,这也是有助于百泉鸳水的润养。由于历史原因我一直在这个学校上了五年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多了,胆子大了,假日学校也管不不住了。和百泉村的同学观百处泉眼,赏珍珠吐玉;和武家庄的同学看狗头喷雾,玩泉中戏流;特别是和后楼下的同学在黑龙潭中比赛潜水的情景,至今难忘。
据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黑龙潭,城东南八里,七里河之北,深不可测,传有黑龙潜焉,祈雨有应,东疏为渠,下入百泉河。
十几米深的黑龙潭深藏在后楼下的七里河北岸,四周被茂密的芦苇包围着,大约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水面上浪花翻滚,一年四季日夜不停地涌入河中。我们比拼的内容就是看谁能潜入泉底一口气挖出金沙。水下是盘根错节的芦根、杂草和野藤,泉底水温透心凉,没有过硬的潜水本领和胆量,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在七里河游玩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浮水、踩水、仰卧玩水,更重要的是百泉鸳水亲自孕育出了不惧风浪勇敢探索的我们这一代人。
我是在泉畔工作的。
1983年我被调到东汪乡东小汪中学任教,当时学校东边是麦田,北边是芦苇荡,西边是前晋祠的砖窑,南边就是狗头泉,过了小桥就是武家庄,附近村村有泉,处处有水,天天看着学生们戏水打闹。
沟头泉一是水大。“汪”是形声字,表示水又深又广。曾经,以沟头泉为中心的东汪一带方圆十几里全是水域,因此,历史上沟头泉一带又被称为“水海”。
二是古老。沟头泉原本没名,只是一大片水。传说明朝隆庆年间,皇帝拨了银两治理水域。在孟太监主持下,从东小汪闸前开了个水口,修了条沟。因这片水面在孟太监浇花沟的起头处,当地人顺便就把这片泉水叫成“沟头泉”。又因为邢台当地发音“沟头”与“狗头”相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沟头泉”就被误写成了“狗头泉”。最近,邢台市襄都区把原来辖区内通往沟头泉的“信都路”更名为“沟头泉路”,这条路从中兴东大街驶出后直达沟头泉公园景区,自此“狗头泉”正名为“沟头泉”。
我被调到东小汪中学时正直开放时期,“邢台县沟头泉实业公司”刚刚成立,沟头泉正处于开发利用中。中间人工岛已经建成,岛上绿树成荫,四周水岸俨然,虽罕闻泉水叮咚,但常见流水潺潺。四面芦苇飘荡,莲藕盛开,水中游船连连,水鸟长鸣,晨观朝霞,夕看水景,夜宿泉畔,偷窥鸳鸟,别有一番江南风趣。
我是被泉涌惊醒的。
2021年9月,听到百泉复涌的消息后我和妻子赶到百泉村,看到浩浩汤汤的百泉湖水在日光下波光粼粼,又惊又喜。旁边一位中年妇女一边观看还一边给路人讲解。我问她是哪个村子的,她说就是百泉村的。我好奇地问:“你是百泉村的,还来这看啥?”她却这样回答我:“已经20多年没水了,现在水这么大,我也想来这看看。”既然本村人都把有水看水这事当做稀罕事,就难怪来这里看水的附近村民以及市区游客们络绎不绝了。
据近旁的《重修龙神庙碑记》记载,“百泉村之周围昔时溪流纵横群泉竞涌,每当夏秋之季波光荡漾芦花飘飞荷香浮动景色秀美”。时景还真是这样,上个世纪泉水叮咚时我也曾多次到这游玩,沿着欢畅溪流,踏着朗朗坚石,捧着恬净泉水,抚着汩汩涌泉,瞧绿荷滚珠,看青蛙跳跃,真的是那么清爽、那么惬意、那么令人神往。据我所知,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引水东流,在百泉村和北厂村之间挖了一处人工湖,想不到竟然湖成水断,既而成坑,故又有“百泉坑”之称谓,目前水位和水域逐日剧增,竟成了名副其实的百泉湖。
2016年洪灾后我租住在龙泉东大街的爱心城,群泉复涌时小区内一口废井一夜之间竟也泉水翻滚,露出地面。儿童们在溪水中尽情沐浴,年轻人忙着往家里提水收藏,连那些轻易不出门的老年人也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人们在惊讶、赞叹的同时,都说这滚滚泉水就是福气,就是财源,就是生命,就是平安。 我本来就生活在鸳水,20年后又看到了鸳水,喝到了鸳水,心情激动不已,于是我就有了写泉的动机,不久《百泉复涌》《我的母亲河》《泉润人生》等多篇散文被登在当地报刊上。我在品尝鸳水甜头的同时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接着加入了邢台市作协,去年以我在鸳水生活70年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回忆录《时代的记忆》出版,其中有关章节的主要内容先后被《牛城晚报》《苏州文学》《中国乡村》杂志等刊物登载,前不久《牛城晚报》“人物简介”栏目说我是“最美讲泉人”。我感觉是复涌的鸳水唤醒了我的作家梦,也是这复涌的鸳水把我“涌”上了写作之路并“涌”成了“邢台最网红”。
我是在鸳水休闲的。
百泉群——又称鸳鸯水、鸳水,泉群上下两泓如鸳鸯双栖,上面的狗头泉、黑龙潭、银沙泉、小儿泉、华庄泉、晋祠泉、流沙泉是一脉,下面的是百泉、珍珠泉、和尚泉、葫芦套、银屑泉是一脉,中间是七里河,如鸳鸯背,这就是百泉水称作鸳鸯水的由来。所以,历史上邢台别称鸳水,也源于此泉。有泉才有水,有水才有粮,有粮才能留得住人。常听老年人说邢台地皮好,出去的人都在外面呆不住,我现在才明白,家乡的好地皮与当年的百泉鸳水有直接关系。历史上邢台之所以成为五朝古都,盖源于水土肥沃粮棉富足,故人畜宜居,繁荣兴盛。
家乡的好地皮缘于百泉鸳水,家乡这片天空也与复涌后的鸳水有直接关系。 2008年2月,邢台市百泉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案在国家水利部通过专家评审,邢台被列为国家级水生态修复首批试点城市。
2012年我随团去广西巴马长寿村,途中导游让驴友做自我介绍。那时全国正在治理大气污染,为了吸引眼球,我故意卖关子,说我的家乡全国闻名。当时全国通报的污染指数最严重的是河北,而河北最严重的是邢台,邢台最严重的却是开发区,开发区最严重的竟是我的家乡东汪镇。想不到十几年前还是环境污染重灾区的家乡自百泉复涌后转眼之间竟成了花红树绿、蓝天白云、鸟飞鱼游、水净气新的宜居宝地。
2016年妻子得了“霍奇金大B淋巴瘤”,住院10几次,花费几十万,为了康复我租住了沟头泉附近的爱心城,离绿近了,离水近了,离忧虑远了,目前她身心俱佳。在“太行泉城美丽邢台”旗帜的召唤下,随着“沟头泉路”的开通,京南后海的筹建,海洋馆开馆,“万泉汇”襄元府开业,华庄泉复涌,这一切切真可谓改天换地日新月异。我们年逾古稀,今年本想搬回老家,看了沟头泉的变化后改变了主意,还想继续住下去。这不,又交了一年的租赁费!
这真是:
天然一处鸳鸯水,
瞬间激活邢古城;
山青水绿人宜居,
休闲还数鸳水灵。 2024年10月国庆假期作者简介:郝封印 笔名牛城放翁,退伍老兵,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