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封信当上了“片长”
小的时候,在安家联中读初中。听村里的大人们常说,你看,“片长”来了!这个“片长”,就是基层管理区的管区书记,俗称“片长”。没想到,35岁那年,我也当上了片长。这个片长,就是因为一封信让我当上的。
1998年秋,我所在的殷巷法庭合并到赵魁元乡政府所在地的赵魁元法庭。原法庭的正式在编干警也随之过去,而我们这些编外人员只能留在镇政府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十年的乡镇法庭工作体验,使我对本辖区的全面工作有了一个很细致的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观点。就在这时,乡镇党委换届,由燕家乡(今沙河镇)的党委副书记孙毅福任殷巷镇党委书记。在燕家乡工作时,他和燕家法庭原庭长刘学敏关系很好。孙书记在和刘庭长交流时,刘庭长谈到了我,大体的意思是,我工作勤奋,善于思考,文章写的好,人品也可以。所以,孙书记来到殷巷之后,就让我为其写一份关于殷巷发展的综合材料。
领导的器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开始着手构思,从提留收缴、河道清淤、宅基规划、电费收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饱蘸对家乡的一种情怀和对新一届党委政府改变落后局面的渴望,写了一篇长达16页的手写体长信。
可以说,这封信奠定了我在书记心目中的位置。
当时,殷巷镇58个行政村的三提五统收缴,基本上都有尾欠。孙书记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我。为了配合我工作,他协调怀仁法庭,请来尹三贞(原展家法庭庭长)法官协助我工作;又从原展家乡协调一辆冠军750三轮摩托车供我使用。在我和尹庭长的共同努力下,提留清欠工作比较顺利,收缴提留尾欠款近三万元,弥补了乡镇财政的亏空,受到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
1999年年底,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殷巷镇政府的年终总结大会上,我被评为“殷巷镇工作先进个人”(全镇就10个人)。
殷巷镇原来有五个管区。而西南部靠近张坊乡的六个村,社情复杂,民间纠纷多,提留征购工作很难完成。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党委政府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管区——王楼管区,并实行竞聘上岗的形式选任管区书记。通知下达后,有不少人报名竞聘,而我则无动于衷。因为我感觉难以胜任。
三天后,孙毅福书记把我找了去。说,现在王楼管区竞聘管区书记,你咋不报名呢?我说,我毕竟在法庭工作多年,对乡镇行政工作不太熟悉,所以,担心有负领导期望。孙书记直言:“就凭你给我写的那封信和你这两年的工作成绩,这个管区书记就是为你设的,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有问题我们一块解决,放心大干一场!”。
这样一说,我无退路了,只好答应下来。于是,孙书记和我签订了管区工作责任状。就在签字时,书记先让我签。平时我写字很狂放,便不假思索地用草书写上了“陈宜森”三个大字。孙书记笑着说,你写这么大的字,都没有我签字的空儿了!我只好面有愧色地对书记说,真对不起,没有考虑那么多。就这样,我从乡镇法庭的一名工作人员,成为第一任王楼管区的管区书记。
孙书记之所以让我聘任王楼管区书记,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看重我在法庭工作的经验。毕竟,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依法治理是首选之策。
带着领导的重托,我开始了繁杂的基层管理工作,当然,驻守法庭的工作也必须正常进行,不能影响当事人合理的维权。为了解民情,洞悉民意,深入掌握基层组织的困境和问题,我的足迹遍布村村落落。同时,以一颗真诚的心,与村支部书记和当地群众交朋友,对村委会和人民群众的疑难问题,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个破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年王楼管区的在全镇的绩效考核位于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