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君匋的“无倦苦斋”
朱亚夫
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钱君匋一生有斋名十多个,如新罗山馆、抱华精舍、多矫室、定香阁、绛雪楼、乐只室、海月庵、海阴精舍、思源堂、丛翠堂等,但他最钟情的还是被其至友潘伯鹰赞为“天下第一斋名”的“无倦苦斋”。
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镇人,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陶山馆、抱华精舍等。曾任上海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君匋艺术院院长等。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 他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鲁迅印谱》、《钱君陶印存》、《钱君陶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 。
我相识钱先生,也是缘于斋名。当时我因在几个报纸上辟有“名人书斋”专栏,每周总要写几人。记得是1992年初,写到钱先生的“无倦苦斋”时,却犯了难。因为根据手中的资料,“无倦苦斋”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后经文友沈栖推荐,有幸拜识了钱先生。迈进“无倦苦斋”,只见整洁明亮,透着一股书卷气。靠窗放着一只硕大写字台,上置笔筒、台灯、闹钟等物。靠墙三人沙发的上端,悬着钱先生的故友、书法家李徐的一副对联:“荣名知自鄙,闻道岂独难。”写出了斋主为人治学的态度。另一面墙壁上挂着钱老题名《眉寿》的画,是两枝含苞怒放的红梅、绿梅,两侧有其书写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两幅对联,一样情愫,道出了钱老绘画的志在创新的严谨要求。
当时“无倦苦斋”外春寒末尽,但钱先生室内暖意融融。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谈起了“无倦苦斋”的来由:他经多年奔波,苦心集有清代书画家赵之谦(号“无闷”)、黄牧甫(号“倦叟”)、吴昌硕(号“苦铁”)、齐白石(齐古时通斋)的数百方佳印,遂从这四人中各取一字,组成“无倦苦斋”,命其画室。此斋名既有表达追慕前贤之意,又有勉励自己不懈钻研艺术之志。外面传说“无倦苦斋”中的“倦”字,取自清代书画家包世臣(号“倦翁”),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坊间所传“无倦苦斋”取自赵、黄、吴三人斋名之说,也是不确切的。
过了几天,我写好了文稿,再访钱先生,请其审正。当时,他年近90,手握钢笔,手不抖,眼不花,一字一句认真校对。 当校到“无倦苦斋”缘由一段时,他还在“苦心集有清代画家赵 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后,加一括号,添上“‘齐’字在古代文字中与‘斋’为一字”几个字,可见钱先生的治学作风一丝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