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父债的侨乡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陈嘉庚的家庭,亦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了,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听闻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营的账务移交给他的叔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经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菠萝“苏丹”橡胶大王
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7000元,在距新加坡地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立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借来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要的白铁,糖枋,都可以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散尽家财培育英才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开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歉益橡胶厂,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之时他仍然殷切期盼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一生俭朴公而忘私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赞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他家财万贯,但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对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是:“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古书有云:“道德传家,传十代”;耕读传家,传多代人;富贵传家,传不过三代。”金钱只是暂时的,唯有精神是永恒的。
不忘统一鳌园刻图
晚年陈嘉庚,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1950年,他在集美学校创建鳌园。在鳌园中的“博物观”照壁石屏正中,请石匠刻录5幅地图。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图”,其下面并列四幅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全省地图”“台湾省全图”及“同安县全图”并在图中刻下亲自撰写的《台湾史略》。陈嘉庚先生亲撰的《台湾史略》的第一句话写道“台湾为我国东南第一大岛”。祖国统一是陈嘉庚临终第一件大事,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家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作为一个中国人,陈嘉庚先生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诚信经营一个跨国企业,倾资兴办教育和公益,支持祖国革命和民族独立自强…陈嘉庚所做的一切,每一项都堪称艰难而伟大,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普通人首先可以做到的是学习嘉庚精神!
学习他的爱国心,学习他的善良感恩之心,学习自立自强之心,学习俭朴之心,学习他心忧教育卖了大厦保厦大的薪火相传的燃灯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