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花样面点焕发新的生机
——徐丽传统花样面点文化沙龙见闻
10月11日上午,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由松原市丽子美艺面食坊主办,松原市明德书院协办,在明德书院二楼的宽敞明亮的大厨房开展了一场徐丽传统花样面点文化沙龙活动。
上午8点多钟,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今天上午,徐丽将在这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现场讲解奶香开花大馒头和螺旋花卷的祥细制作步骤。
奶香开花大馒头、螺旋花卷以及红米粉如何搭配,所需要准备食材:
奶香开花大馒用3斤面粉的和面方法,牛奶、酵母、鸡蛋、白糖、蜂蜜、植物油、火腿肠等,每一样食材的合理配比,从用第一滴牛奶和面开始,用筷子均匀搅拌成面絮,用手揉成面团,刀切、塑形、醒发、上锅蒸。螺旋花卷用一斤白面、一斤红面,(红面是用一斤白面的重量,配上一勺红曲米粉,其他食材跟奶香开花大馒头的和面方法一样。
每一个步骤在徐丽口吐莲花的讲述中娓娓道来。前来学习的女士们认真聆听并亲手操作,言谈之间,一个个奶香开花大馒头和螺旋花卷的生坯绽放在案板上,再用保鲜膜把面食生坯盖好等待醒发。
利用20分钟醒发时间,徐丽和大家交流了她热爱面食是源于她太外婆、外婆、母亲家族上辈三代都是山东人,非常喜爱做多样面食,又通过闯关东这一社会大行动从山东来到东北,人的流动,其实就是文化的流动。家族上辈人就把这个手艺带到东北,结婚生子,代代传承了下来,并且到徐丽这辈人中,她本人又把这个技能教会她的女儿,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做面食的巧手。这样一来,在徐丽家族谱系当中,传统花样面点就顺理成章的传承下来。并且由太外婆、外婆、母亲她们简单的馒头、花卷、麻花的简单制做,在徐丽这一代,又经过不断的研发、学习、创新,又融入了自己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元素,传统花样面点在徐丽的手中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20分钟已经过去,每一个面食的生坯体积已经明显变大,用手拿起来轻飘飘的感觉,凉水上锅,大火烧12分钟,停火3分钟,打开锅,不论是奶香开花大馒头,还是螺旋花卷,热气腾腾出锅,麦香扑面而来,香气弥漫着整个大厨房,大家在谈笑风生间品尝面食,白嫩细腻,微微泛着金黄,仿佛在诉说着新鲜出炉的故事。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凝聚了面点师的是匠心独运。
通过此次传统花样面点文化沙龙活动,徐丽不仅向大家传授面食的制作方法,还讲述了面食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承面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保留美食的味道,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报道:徐丽
拍录:硒硒传媒)
作者简介:
徐丽,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名人研究会记者。集写作、朗诵、主持、编辑、巧做面点于一身,用多彩笔墨记录人生的诗者、文者。作品见于国家级、多家省级、多家市级书刊、报刊。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