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纪念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腾 飞 的 乡 村(长篇小说)
博爱人
《腾飞的乡村》故事梗概
作品完整展示第一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经过艰难困苦的奋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转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作品语言故事性强,通俗易懂,颇具幽默感,在幽默中隐含些许忧伤,更饱含着对农村、土地、农民的深情眷恋。作品既有对创业失败的惋惜,也有对农民小农意识的批判;既有对腾村艰难历史的回顾,也有对腾村孜孜以求的现实描绘;既有对乡村干部违纪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对乡村干部的艰辛和开拓精神的颂扬和鼓励;既有对乡村现实的不满,更有对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烈向往。
第一章 藤村?腾村!
1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
新冠疫情期间,这个小长假,同样不能远行,只能在本地走走看看。虽然中国出色地控制了疫情,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择躺平,特别是号称世界公共医疗资源第一的美国,新冠确诊者上千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我们中国以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生命财产为最高利益。所以,我们中国自然不能掉以轻心,要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小长假就呆家里吧。
“五天都呆家里,憋得慌!”妻子李燕发牢骚。
“要不,我们去腾村看看怎么样?”谭懋功建议,他正在给五岁的二宝穿衣服。
“去腾村?哪个村不是一样,有什么看头!”李燕不屑。
也是,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漂亮,孩子是自己的聪明。人们一般都认为,本地的山水,抬头不见低头见,日看夜看,司空见惯,没有丝毫吸引力。只有远方的风景,才充满浪漫和诗意。兴旺县本地就有一个准A级景区,龙泉岩风景区,外地人不远千里,来看四季碧绿的山头,来看千奇百怪的岩洞,本地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一个兴旺县段子说得十分形象。一对夫妇一辈子没有到过北京,儿女大了,都有工作、生意了,就想在有生之年逛一回祖国首都,看看天安门升国旗,登上长城,当一回好汉。他们就从御林飞到北京,大清早在天安门广场等候,仪仗兵在旭日东升之际,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五星红旗。夫妇俩陪着众人流下激动的热泪。然后就去登长城。买门票时,听人说有一种即买即开的有奖门票。夫妇俩在家时候,偶尔买六合彩,中个小奖,一二十元之类。这回两人就冲有奖门票而去,买了两张登长城的有奖门票,挤出人圈,用又长又厚又黑的指甲,对着门票刮刮刮。老公那张,只有两个字,“谢谢”。老婆那张,却显示:特等奖!特等奖是多少钱?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一万元?老公举着中奖门票,挤进人圈咨询。卖票的接过门票细看,立刻激动地高声大喊。
“安静!大家安静!报告大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有位贵人中了特等奖!有位贵人中了特等奖!奖项是:桂省御林市兴旺县龙泉岩A级风景区五日游,北京至御林市来回免费机票各一张,包车到兴旺县龙泉岩A级景区!明天早八点的航班!”
老公一听,特等奖竟然是到家乡龙泉岩风景区,立刻泄了气,垂头丧气挤出人圈,黑着脸对老婆说。
“明天早上八点的飞机,到我们家乡龙泉岩风景区。”
“是我的门票中奖,我已听到卖票人的话啦,不去!”老婆笑嘻嘻地跟老公商量。“我还要在北京玩几天呢!要不,你明天先回去,免费飞机。回家后记得给花生薅草!”
“叫我薅草,你在北京快活!不干!”老公不是笨蛋,“我宁愿自费回家的机票钱,也不搭免费飞机去看那几块石头,自己家的风景,天天看,有什么看头?”
李燕说的不无道理。村庄除了大小的区别,其它各方面基本一致,实在没有什么看头。可谭懋功有自己的打算。他正在吃早餐,吃生料粉,自己吃一口,给二宝喂一口。大宝在旁边用筷子卷米粉,轻轻捻动筷子,米粉在筷子上卷成一圈圈,然后放进嘴里。
“我也要顺便收拾我的铺盖回家,”谭懋功说。“收队两个月了,铺盖都发霉啦。你也顺便去看一下,我当第一书记五年的成绩嘛。”
李燕想想也对,一眨眼五年半啦,居然他还有铺盖没收回,自己居然没有去过他的村子!虽然偶尔在脱贫攻坚群、乡村振兴群里,看到哪个村做得好,也有腾村的“新闻”。但她一个普通帮扶人,忙自己的扶贫对象、忙自己单位的工作、照顾两个儿子都忙不过来,就从没有过多关注老公担任第一书记的腾村。她也有自己的扶贫任务,在另一个镇。怎么有空去他的村子呢?正好五一小长假,谭懋功已不是第一书记,可以正常休息,何不趁这机会,去看看他这五年半第一书记是怎么当的?
于是,一家四口就出发。坐上宝骏560CUV越野车,才注意到大宝二宝都带着口罩。李燕笑着摘下孩子的口罩,并说,今天不用戴,不是上学,加上我们这里是零感染低风险地区,我们去游山玩水。咦,新冠疫情肆虐了两年,弄得小孩子都神经兮兮了。
2
一个小时后,一家四口已经在腾村了。在村东路口的田边,一排大牌子树立在柏油路旁,每个牌子写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牌子后面,是一溜梯田,种着啥东西,细细长长的叶片,细细高高亭亭直立的枝干,好像还长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花蕾。李燕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农作物,不知道这是什么花?
村里的高音喇叭,在夏日的朝阳里,唱着柔和舒情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似乎是迎接谭懋功回家: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
进村后两百米,宝骏560CUV越野车停在村委会门口西侧,灯光球场旁边一棵大榕树下。村人纷纷趴着车窗,迎接谭懋功一家四口的到来。突然不见两个多月,又是第一次全家一起来,腾村人轰动了。当然,不是专门组织的“迎接”,谭懋功电话里只告诉村支书唐理尤一人。农村的事情,啥事都传得快,只要一个人知道,全村人马上就传开。看着五年来朝夕相处的乡亲们,谭懋功眼睛都湿了。老婆李燕似乎也受到感染,想不到腾村人这么念旧!两个儿子自然不懂大人的心情,见这么多人围着他们的汽车,兴奋得大呼小叫。他们的叫声,淹没在腾村人叽叽呱呱的吵嚷中。
“谭书记,我以为你忘了腾村啦!”
“谭书记,怎么几个月都不回来?”
“谭书记,我以为你换车了呢!”
“谭书记真狠心,居然大半年都不来鸭儿江漂流,都不来摘金菜花,都不来看你的妃子笑!”
这些话语,不需要回答,也根本回答不了。人们就是表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怎么回答呢?一堆人乱哄哄,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人没说完,另一个人脱口而出,根本不容你回答!
“让开一点,让开一点!”支书唐理尤嚷道,“先让谭书记他们下车。”
人们才让出车门的位置。谭懋功夫妇从宝骏560CUV搬下猪肉、白条鸡、草鱼。他特意在县城农贸市场置办的,瘦猪肉三斤,白条鸡两只,草鱼一条六斤,还有苦麦菜、空心菜各三斤。李燕嗔怪他花钱,买这么多菜。他说两个月不见面,这次就是正式告别,肯定要与兄弟们喝一盅。
“我都说不必买,我们准备有,你偏要买!”支书唐理尤笑着说道,“你买的先放冰箱,晚上才吃到,午餐先吃我的。”
走进村委一楼,果然听到刀剁砧板的声音。唐理尤他们,已经准备午饭了。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从来没有这么早准备的。都是看着村民吃午饭或是晚饭后,谭懋功他们才从贫困户收工,回到村委洗锅做饭。第一书记谭懋功,两个驻村指导员,一个信息员,吃住在村里;还有镇里的包村领导、干部,虽然不住村,但也偶尔在村里吃饭。他们不搞AA制,而是实行“轮值制”:每个人负责一周七天的盐油酱醋米面菜蔬,还要负责煮饭煮菜洗碗,周而复始。镇、村干部临时决定搭伙,搭伙者就加一两个菜。这个“制度”也被新一拨工作队员继承下来。
支书唐理尤陪同谭懋功一家,到村委四楼,谭懋功原来的宿舍。说四楼,其实半层都不到,只有一间房子,是一个楼梯间。这栋楼是腾村唯一的公产,原是村民们集资建设的文化室,原是两百多年前,广东商人在腾村建设蓝靛厂,建了几十个沤制蓝靛的蓝坑。这也算是腾村参与“一带一路”的见证啦。后来蓝靛业没落,蓝坑废弃。村民填了蓝坑,建起了文化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腾村单独设“村”,成立村公所,后来又改叫村委会。村公所没有办公地方,就与村民们商量,村民们愿意把文化室变成村公所办公大楼,条件是一楼要空出来,给村民们办事搞活动。原先村委办公楼比较陈旧,脱贫攻坚后,上级说要建设规范的党群服务中心,就拨了款,把村委办公楼装饰一新。一楼完全放空,供村民活动,办酒席之类。南面廊下,就是村委“厨房”,驻村干部们平时就是在此炊事。如果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也可以在此办酒席,不收钱,只需交电费,收拾好桌椅台凳碗碟。二楼是党群服务中心,主要是为村民办事,摆着五六台电脑;旁边是“村脱贫攻坚办”,现在成了“村乡村振兴办”;除党群服务中心外,还有小会议室,外加支书、文书的办公室;三楼是能坐百十人的会议室,剩下一间房,就给驻村干部当宿舍,三个人共宿一室。当年谭懋功觉得睡顶楼凉爽,打开南北窗户,山区的凉风习习吹拂,减轻许多闷热,就能安然入睡。所以就一个人搬到四楼,不用三个人挤一间宿舍。两个多月前,接班的第一书记姓刘,也是男的,就依着前任的习惯,仍然住四楼。谭懋功的铺盖,被刘书记收拾得整整齐齐,捆好,又在外面包一层塑料纸,放在房间的一角。
“我先把铺盖搬到车上吧,”触景生情,谭懋功眼角有点潮湿。
自从换班以后,刘书记到位,谭懋功也回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班。整天忙忙碌碌,连铺盖都没空来收拾。期间,刘书记虽然打了几次电话,请他回腾村“指导指导”,意思是叫他来收拾铺盖。谭懋功认得这位刘书记,看起来比自己年轻,县教育局的一位股长,也是踏踏实实的老实人。但每次答应下来,却动不了身,他收队回县人社局,被任命为县劳动仲裁庭庭长,忙于各种劳动纠纷,居然一眨眼就过了两个多月!居然一眨眼五年半时光就过去了!
“不急,午饭后休息一下。”支书唐理尤笑道,“把刘书记的铺盖一卷,把谭书记的铺盖一铺,就可以午休啦!”
“是啵,万一大宝二宝犯睏,就让他们在这里睡一会,”李燕赞成。
“我要在爸爸的房间睡觉!我要在爸爸的房间睡觉!”两个儿子听说,一齐嚷道。
“你们也要当第一书记?哈哈哈!”唐理尤开玩笑,“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哈哈哈!”
3
腾村是全镇最小的行政村。人口一千多人,水耕地五百多亩,旱耕地八百多亩。旱耕地种菜,种杂粮,自家吃,有多余才拿去永红圩卖。水耕地种粮食,就是种水稻,以前交完公购粮后作为自己的口粮,二十多年前取消公购粮,地里打出的粮食自家吃,还可以出售一些换钱。
腾村周围是山岭,正南面是一个小盆地,远处是一架石山。小盆地全是稻田,总有七八千亩,鸭儿江自西北向东南,横穿小盆地的北边,从腾村面前蜿蜒流过。据说,几千亩的小盆地,就是鸭儿江千万年冲积而成。村子背靠冲锋岭,岭肚是一个小山冲,叫灯草冲。老人们说,旧时点的是油灯,就是用灯草冲的灯芯草,放在破碗清油里做灯引,照亮了山村无边漫长的黑夜。东面是大车、六裂口、黄岭,六裂口是村里的埋臭地,大车、黄岭是村里的茶园、木薯地、玉米地。西面,涉过鸭儿江,是抛子岭。抛子岭往西的一个岭脊,半山腰冒出一股泉水。几百年来,四乡八寨的男女,经常携带各种水桶,打水回家喝。据说,这山泉很灵验,泉水治病,许愿如愿,人们就把这泉叫神仙泉。
鸭儿江几乎已经断流,都被垃圾堵塞了河道,终日於塞着猪粪鸡屎,甚至还有死猪、死鸡什么的,一年四季臭烘烘。鸭子是不能养了。以前江上总游荡着腾村人放养的鸭子,要不,怎么叫鸭儿江呢?
腾村唐姓的祖先,原是兴旺县城坡头村的居民。坡头村人既然住在县城,又种地,又做买卖。有些没有本钱本事的,给人家放鸭,各村各寨都去。清朝乾隆年间,祖先给腾村邓姓人家放鸭。鸭子在鸭儿江里自由觅食,祖先跑到山脊上纳凉。坐着坐着,忽然肚子疼痛,非常难受,好像有人扭着自己的肠子,就要扭断啦。祖先脸色蜡黄,脸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滚落,他捂着肚子,不停地在草坡上打滚。草坡上被他压伏了一大片,流下的冷汗也打湿了一大片。祖先心想,生活如此艰难,命运如此惨淡,干脆死掉算啦。就滚到山脊泉边,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生水,然后就躺在泉边,一边等死,一边大口大口喘气。没成想,有心死时,却死不了。祖先的肚疼奇迹般好了。后来祖先与两位兄弟,先后搬到腾村生活,筚路蓝缕、结庐而居。原来也不叫腾村的,是叫邓村,邓姓人居住的村子。桂东南有句俗话,“造村人死早”,意思是,最早定居者,人口逐渐凋零,反而被后来者占满了村庄。邓姓人家最后没几人,不得不搬离邓村。
唐姓人觉得,既然村里没有人姓邓了,应该改村名,就取了“邓”的方言谐音,叫“藤”村。因为灯草冲里有很多灯芯草,像藤蔓一样互相纠缠在一起。“藤村藤村”,叫了两三百年,一直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一个青年考上大学,觉得“藤”字不咋的,捆住村人手脚,就是村里发展的绊脚石,不如叫“腾村”,腾飞的乡村。于是,每个月写信回家要伙食费,都写的是“腾村”。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接受了“腾村”,箩筐都写“腾村”、写信也是“腾村”,后来搞身份证、户口薄,也都是“腾村”。终于得到政府的认可,从莲湖村分出来成立村公所,就叫“腾村”,这回,村子就要腾飞啦,村民们就要发达啦!
几十年过去,村庄没有摆脱贫困,村民们依旧穷困潦倒。腾村被认定为贫困村,谭懋功被派来做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这次脱贫攻坚,绝不同于以往!可以说是全党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每个贫困村,县以上各级,派一名第一书记,两名驻村指导员。非贫困村派一名驻村指导员。每个干部,要帮扶二至四户贫困户。国家下这么大的决心,就是要让广大农村彻底摆脱贫困,让农民过上好生活,不达目的决不收兵!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从精准脱贫的效果看,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阔最坚决最成功的主动脱贫行动。
谭懋功是退伍军人,又是党员,义不容辞递交了申请书,下乡当第一书记,来到了腾村。这书记一当,就在腾村呆了五年半。当然,并没有规定要当五年半,而是村民的要求,谭懋功自己也乐意,镇里、县里也就同意了。他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腾村了。
——未完待续——
文/博爱人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博爱人,本名唐海干,男,生于1965年12月26日。广西兴业县人,大学毕业。熟悉热爱农村,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现供职于广西兴业县经贸科技局。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