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陈
五、水库砺练显身手 挑泥炸石搞测量
根据工作需要,队里停止了我的单调而枯燥的磨面工作,让我投身到修筑土桥水库大坝的劳动大军的洪流中去。这里有从全县各地涌来的生力军,每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挑泥的、拉车的,你来我往,酷似蚂蚁搬家,开山的炮声、机器声、打夯声、车马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集在一起,汇成一曲动听的战场交响乐,在高空中回荡,经久不息,总算把我从磨面那种枯燥无味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置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愉悦和欢快中。
大坝有主坝和副坝两个,主坝较长,在水库的正面,副坝较短,在水库的左侧。民工们住的是自己搭建在岭坡上的茅草工棚,工棚连成一排排,到处都是,四面透风,蚊蝇成群,嗡嗡乱叫,到处飞。床架是用木桩架起的,床面木头上摆上稀疏的竹条,竹条上面铺着厚厚的干稻草,然后铺上草席或篾垫,必须支上蚊帐,否则会遭到蚊子的攻击,无法入睡。民工每天完成劳动任务,就补助半斤大米,回本队记工分。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简陋的食堂,有专人做饭,伙食跟高中食堂差不多。挑泥工每天都到水库旁边的岭上挖泥,装上麻绳做耳的撮箕,挑到大坝上填坝,大坝上有专人用牛拉着大大的圆柱形石碾,石碾来回滚动,把刚倒上的泥土压实,每天周而复始,直到所有挑泥工完工了,压完最后的新泥,他们才算完工。还有那些打夯的,他们或两人或三人,也有四人的,有节奏地打夯,传来“嘿呦、嘿呦”的呐喊声。
起初我的工种是挑泥筑大坝,每天的任务是挑4000斤泥,送到大坝上到本大队指定的位置倒泥,挑完才算完工。大坝上有本大队委派的专人发工牌,工牌是纸壳做的、拇指大小、盖有红印章,牌子分甲、乙、丙三等,挑的泥一担约120斤,就发给一张甲牌,约100斤发乙牌,约80斤发丙牌。无论你挑多少担,均以牌的张数乘以斤数计算,挑够4000斤就算完成当天的任务。当时我的体质比较弱,一天下来已经筋疲力尽,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第二天早上,我就跑到小卖部,用我“第一桶金”的钱买了半斤广柑酒,就着早餐喝了下去,这招可真顶用,挑起泥来,浑身有劲,跑得飞快,比昨天提前完成了任务。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饮酒,也是从此养成了酗酒的陋习,父亲知道这事后,专门为我做了一辆木质的手推车拉泥,这样一来就轻松多了,上午拉它三四车就完成一天的任务了。
拉了一个月的泥,我就换了工种,大坝外侧斜坡要用石头来砌护坡(也叫挡土墙),队部安排我去附近山上炸石头,必须两人一组,我和唐昌文一组,一人扶钢钎,一人抡大锤打炮眼,抡大锤的累了,两人随时交换。打完炮眼,装上炸药、雷管和引线,这事唐昌文比较内行,大多都是由他来做,做完先吹哨警示附近的民工回避,点完炮要迅速跑到安全的地方听炮声的数量,如果响声数量比装炮的数量少,就说明有哑炮,最危险的就是排哑炮,要稍等几分钟,确定它不会炸了才能去排,当时就有人因排哑炮被炸死的,可能是引线受潮燃烧得慢,等排炮人到跟前它才炸。炸下来的石头一般以抱得动为宜,如果有太大的,还要抡大锤把它打小,然后把石头堆成方形,以便有专人来收方,登记石头方数,凭石头方数计算工作量。我们只负责打石头,有专人用手扶拖拉机来运到大坝备用。
打了两个月石头,我又被调到测量队,测量水库通向外面的水渠线路。测量队一共有六个人,四男两女。师傅是县勘探队派来的,我们尊称他张工,兼任队长,专拿测量仪器干技术活,我们五个是从各大队抽调来的民工干粗活,一人跟在师傅身边,负责移动带脚的测量仪兼做记录测量数据的记录员,剩下四人就是跑腿,扛着标杆或标尺,师傅指到哪里就跑到那里,竖直标杆让师傅测量,还要用红油漆在地上标上记号,写上测量获得的数据。
测量完水渠线路,我们又拉起队伍,携带武器装备,转战天堂水库搞测绘。我们在测量队的生活补助比一般的民工多一些,除了每天半斤大米(不足的要从家里自带),还有每天7毛钱伙食补助,以此计算,每月就有21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因此我们的伙食相对比挑泥、打石头时好多了。隔三差五会有肉吃,还能时不时到板敢村上去买鸡来加菜,行鸡、阉鸡1元钱1斤,买1只三四斤的回来杀了,我们就可以大搓一顿了,那才叫惬意。
1975年,我们县获得了修建一个糖厂的指标,很幸运县里定点在我们石别乡,这关系到我县乃至整个河池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必须尽快拿出建厂的可行方案,否则,建厂指标将转拨给罗城县。首当其冲的就是抓紧测量厂房地形,绘出厂房地形图纸,时间迫在眉睫,我们测量队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紧迫的任务。大年初二,寒风凛冽,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在那高高的坡岭上奔波,寒风刺骨,虽然手脚都冻僵了,但是大家心里热乎乎的,都很努力地工作,不到三天就圆满地完成了测绘任务,县领导开着小车及时来取图纸,及时把它送到县建筑设计院,及时拿出设计图纸和建厂方案,及时投入实施,有关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有序进行着。石别糖厂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推动了石别以致整个河池的经济发展,大大地改变了全市贫穷落后的面貌,预定的设想已成为现实,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在测量队干了三个月。最后把糖厂地形图测绘完毕,测量队因为没有新的测量任务而解体了,大家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北山街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双馨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