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福 诗人/余文祥 编辑/智者见智
福字,由示和一、口、田四字组成,表示用酒祭祀,祈求福备。本义为保佑、赐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多表示为好运、幸福、健康、富裕。因此有“五福”之说,是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五福即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随着时代的进步,福字的意义也与时俱进,人们追求和谈论最多的是健康是福、平安是福、宽容是福、吃亏是福等。今天这里要说的是读书是福,我想从三个方面,即为什么要读书、怎么样读书和读书的收益,来谈谈我深刻的感受和肤浅的认识。
一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说读书的重要性。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上几条。古人在读书方面的言论不仅多,而且明确贴切,鞭辟入里。
《礼记.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要读书?是修身的需要、齐家的需要、治国的需要、平天下的需要。修身是指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齐家是指整顿好家庭、管理好家庭;治国是指治理国家;平天下是指实现天下太平。四者之间,修身是前提,只有先修养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怎样修身呢?读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荀子《劝学》说得更为形象生动。“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于蓝而青于蓝;水,水为之而寒于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进一步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也可以借来说明为什么要读书的四个需求。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确立道德价值体系,就是要研究自然,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领悟天地之仁,从而为社会确立仁、孝、礼等等道德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就是要为民众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复活需要传统,就是要恢复儒家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并继续创新,重新光显于世。“为万世开太平”,开创太平盛世,就是要为万世太平开创基业,要为实现长久的太平盛世而做出努力。张载阐述读书的重要意义,强调道德与文化的传承,关注民生的福祉。
当代学者张广明先生亦有为什要读书的见解与论述,更为简洁明了,那就是“修身、养性、培气、弘志”八个字,四个词,既琅琅上口,又易懂好记。“修身、养性、培气、弘志”,既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述,又是一个各有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所谓修身,就是通过读书学习,认清道德规范、反省自身行为的思想,以良好习惯和人格品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谓养性,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培养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所谓培气,就是要通过读书学习,夯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加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气;增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大气;巩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骨气;升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灵气。所谓弘志,就是要通过读书学习,弘扬宏大志向,树立远大目标;激励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说:“读书给人以兴趣,给人以色泽,给人以伎俩”、“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父亲是半文盲,母亲目不识丁。我读书自然没有先贤那么伟大的抱负,那么远大的理想。我读书的志向只是想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人民,对得起家国。如此而已,岂有他哉。仅管如此,小时候当我背着书包上学时,总有人在身后羡慕地说,这伢真有福气。
二
读书虽然是福,但又是一件苦事。读书最需要的是勤苦二字,有副对联说得到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是登上书山的途径,苦是渡过学海的方舟。为什么说读书最需要的是勤苦呢?唐代诗人、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这样写道:“三更明月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反悔读书迟。”宋代诗人、教育家朱熹在《偶成》一诗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先声。”这两首诗充分说明了少年易老,光阴易逝;学问难成,需要勤苦。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刻苦向学。三更灯火,五更鸡啼,最勤苦最好的见证。
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很多。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样板。三国时期董遇的“三余法”,即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书,如冬天、夜晚和雨天。晋代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即读书注意领会书中的旨意,不拘泥于字句。唐代韩愈的“提要钩玄法”法,即读书要领会书中重要内容,抓住要点和精髓。北宋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法,即每次读书带着一个明确的目标,逐一攻破。南宋陈善的“出入法”,即读书要知入知出,既要读进书中去,又要从书中跳出来,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南宋朱熹的“三到法”,即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全身心投入。南宋陆九渊的“涵泳法”,即读书要平心静气,细细品味,慢慢领悟。清代戴震的“贵精法”,即强调在深度上下功夫,专攻一项,深入钻研。
今天也有人将读书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有的说是“读书十法”,还有的整理为“读书十八法”。但我以为读书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在青年时代,读书爱做笔记,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宋代苏轼、辛弃疾的词,元代关汉卿、王实甫的曲,现、当代鲁迅、毛泽东的诗词。这是和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关,不仅精读、熟读,而且经常背诵,至今仍能背诵几百首。这也为我走上诗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青年时代,除读四大名著外,还读了五大名剧、三言二拍;曹禺、郭沫若的话剧;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及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集等,这是与自己所学编剧专业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我兼任新洲党政干部培训班的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课的教师,我又阅读了一大批文学作品,这是与我的学习和工作有关。
读书不能盲从,不能没有目标。读书既要有选择性,又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使是闲书,也要有益健康,娱悦身心。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快乐和健康的活动,是一种宁静的辉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有人把读书比喻成钥匙、轻舟、彩虹桥:“读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读书,就像一叶轻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读书,就像一架彩虹桥,连着我们与世界的各个角落。”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管子.权修》说得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后来演变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汉代刘向《说苑》中记载师旷的一段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老年人在阅读时,经历丰富,视野开阔,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书籍的内容,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教益。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
最能体现“读就是福”的则是读书时的娱悦感和读书后的获得感。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应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应是为了“人求上进先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获得立身立德、建功立业的知识和技能。我自己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提升自我,报效国家和人民。读书使我有了一定的娱悦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娱悦感,增强我读书的兴趣;获得感,成为我读书的功力;幸福感,坚定了我读书的方向。
除修身养性外,我在读书上的获得感最为明显的是在讲、写、藏三个方面。
读书提升了我的讲演水平。1984年,新洲党政干部培训班在粮食学校举办,聘我为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门课的老师。我在青年时代,读过不少世界名著,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意大利但丁的《神曲》;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法国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等人的小说;俄国托尔斯泰、果戈里、马雅可夫斯基的小说、戏剧、诗歌;美国马克.吐温、欧.亨利等人的作品。所以,我讲课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作品的故事情节,讲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语言,如何提炼主题。课后学员纷纷议论:“这老师讲得比电大教授们讲的好得多,他讲得生动活泼,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惜不是我们的专职教师!”事后不久,粮食局分管的副局长和人事科长到文化局协商借调,文化局长婉拒了。
1986年9月,新洲老年大学成立,聘请我为诗词课的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学员文化程度不齐、诗词基础不等、入学时间不一、学习目的不同的情况,面对学员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一双双审视的目光,我不得不认真地备好课,讲好课。两节课的时间,我得花去两三倍的时间去读书,编写讲课提纲。讲课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鼓励学员的写作实践,认真修改学员的作品。由于备课充分,讲课时既能把握主体内容,又能即兴发挥,左右逢源。30年来,我一边坚持读书,一边坚持讲课。我先后系统地阅读了《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历代诗话词话选》以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坚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并推荐学员参加各地诗词学会乃至中华诗词学会,推荐学员的作品参赛或在各地刊物乃至《诗刊》上发表。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学员说,“听余老师讲课,真是一种精神享受。”2008年,我被评为武汉地区老年大学最佳教师。2014年,我讲授的诗词课被评为武汉地区老年大学精品课程。
另外,我讲对联欣赏,讲到了武汉“名家论坛”;讲戏剧,讲到了长江流域戏剧理论研讨会;讲茶文化,讲到了鄂州、黄石;讲春节文化,讲到了首都北京……
读书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诗三百首》序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均说明读书的重要性,说明读书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直接影响。1983年,黄冈地区创作组给每一位剧作者发了一本朱光潜著的《悲剧心理学》。我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地阅读起来,重点段落反复阅读,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于是写了一篇《悲剧理论的新发展——读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的文章,参加长江流域戏剧理论研讨会,发表于1987年第3期《武汉剧坛》。1988年,我申报副研究馆员职称时,又将此文送华师大晏炎吾教授鉴定,晏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介,使我的副高职称得以顺利通过。次年,又写了一篇《论悲剧的现实意义》一文,发表在1988年第三、四期《楚天剧论》上。当我重读此书时,针对朱光潜先生的“中国没有悲剧”说,又撰写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的论文,于1992年《江汉论坛》第6期发表后,当年《新华文摘》第9期予以转摘。
退休前后,我阅读了《楚剧志》和大量的楚剧史料,先后撰写了《李之龙与楚剧》、《郭沫若与楚剧》、《梅兰芳与楚剧》、《李先念与楚剧》、《龚啸岚与楚剧》、《楚剧大师沈云陔》、《楚剧改革家陶古鹏》等系列文章,发表在《湖北文史资料》、《武汉文史资料》、《戏剧之家》等刊物上。2001年,又集中精力撰写了《楚剧进城一百年》一书,记述楚剧从1900年至2000年间不断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武汉晚报等单位协办,评选“汉味特色”好书活动开启,《楚剧进城一百年》被评为“汉味特色”30本好书之一。
读书激起了我的藏书兴趣。即使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常常将生活费挤出一部分购买书籍,如今80多岁了仍然乐此不疲。尽管日子过得窘迫,但一想到藏书具有文化传承、历史价值的意义,藏书也是一种享受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惬意。我的收藏,除《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外,大都与我的写作和兴趣有关。比如《中华竹枝词》、《中国京剧史》、《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双梅影阁丛书》及大量的楚剧文史资料和楚剧剧本。在这些藏书的帮助下,我先后创作了《武汉名胜竹枝词》、《楚剧竹枝词》;编著了《京剧竹枝词》、《京剧楹联选》、《武汉戏曲楹联选》等。另外,我还收藏了有关茶文化的书籍,编著了《中国茶诗选》和《中国茶联选》。收藏了有关中国古代清官的书籍,创作了《清官赞》300余首。有的已出版,有的正在运作中。
“读书是福”。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也是一个通往成功的过程。读书虽苦,但好处多多,福报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诗人简介
余文祥,男,1939年生,湖北省新洲区余楼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曾任武汉市群文专业高级职称评委、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新洲区政协副主席,出版文艺著作10余部。
编辑简介
侯彦启,笔名:智者见智,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倡导者,中华文艺学会理事、山东二分会会长,天南地北诗社社长,都市头条(北京、上海、深圳、港澳台)认证编辑,记者,中国远山文学网理事、特约作家,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协会理事,敖汉旗诗词学会会员,获“当代百强诗人、当代百强才子、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诗人、中国诗歌艺术奖",诗被多种刊物刊登,多次获奖。
天南地北诗社总旨
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征文大赛,同题诗作,诗歌评论、小说连载、随笔、纪实、书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打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正能量文学园地,并通过中华文艺群、中华诗艺社美洲分社群、全球华语微信诗人联合会群、亚洲有声诗刊群、巴黎中华文学总群、国际联合报社群、凤凰第二支社群、国际诗歌文化传媒交流群等近二百多个微信群传播到五湖四海,以文交友,其乐无穷……
天南地北诗社
社长:智者见智
常务副社长:采菊东篱下 荷塘清风
副社长: 柳林 冯金斌
理事长:王福杰
副理事长:潘文韬 田宇 邹怀学
秘书长:风雨萧萧
副秘书长:开心十月 朱守平
执行主编:文子 源自大地
主任编辑: 独上西楼 舟上客 老槐树 驿外漫步 陆小青 飞哥 李德兰 歌声 杨杰峰 鲁宏 一湖秋月 熊哲林 生命方舟 慈云含笑 北海渔翁 股龙 春哥 原上草 管胜
企事业单位想上北京头条、深圳头条等等头条投稿宣传的,想邮购字画的,请联系编辑部,
联系:13806499800(微信)
祝大家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