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赤岸村
于应克
今年4月27日,我和几位朋友驱车四个多小时,来到太行山东麓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燕赵大地上的红色革命圣地----河北省涉县赤岸村。
我们早上六点从临清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快的行驶,蓝天白云,碧草红花。令人心旷神怡。过了邯郸服务区,继续往西南行驶便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峰峦叠嶂,高耸入云。
半山腰楼群屹立,炊烟袅袅。果园中桃李芬芳,争奇斗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午十点三十分,我们到达了赤岸村,村外的蔬菜大棚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巍峨壮观的胜利广场宽阔平坦,花枝招展的中青年妇女正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
赤岸村位于河北涉县西北五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山村。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村西岸之处有一道红土岭,所以取名赤岸村。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与涉县到左权县公路紧紧相连。红河谷旅游大道从村前穿过,宽阔的将军大道从青兰高速涉县东口一直通向赤岸村。
赤村是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闻名全国。主要因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1940年12月,八路军129师进驻赤岸村,直至1945年安全撤离,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美好时光。打退了日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129师司令部旧址。
为了更好的打造红色赤岸,在周边建立了红色记忆小镇,全国首座水上胜利玻璃栈桥,全国最大的水车太行。文化园、民俗小镇、赤水湾等景点。使赤岸村成为休闲、旅游、参观、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线路。
位于河北省涉县的赤岸村,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的驻扎地,见证了一段充满坎坷与斗争的历史。这个宁静的村庄,永远铭记着那段美好历史,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我们在129师陈列馆前边的广场停下车,登上青条石砌成的台阶,不时地环顾着四下的凤景。苍松翠柏,青山绿水。清漳河流水淙淙。令人赏心悦目。
陈列馆庄严肃穆,正中间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题写的牌匾,苍劲雄浑,笔酣墨饱。大厅里回荡着慷慨悲壮的音乐,仿佛使人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置身其中,我们心潮澎湃,对为了国家和平稳定而不拍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肃然起敬。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触目惊心。八路军战士穿过的军装,用过的枪炮。支前老乡用过的手推车,担架。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年代。我的耳畔仿佛有听到了战马的嘶鸣,鼓角的铿锵,军民的呐喊。猎猎旌旗,迎风招展。听着讲解员大姐饱含深情的叙述,我们才真真的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胜利果实的沉甸与丰硕。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攀岩附壁,登上位于赤岸存北边的将军呤。这了苍松翠柏,遮云蔽日。鲜花伸开,姹紫嫣红。早在春秋时期,鬼谷子在这里修真养性禅悟玄机。
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熠熠生辉。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八路军东渡黄河,转战太行,进驻赤岸存,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给骄横不可一世沉重打击。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如雷壮举。这里孕育出了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十八名上将、四十八名中将、二百九十五名少将。这些革命前辈心系太行,死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到这篇深情的土地上。
将军岭每一处都与129这个数字息息相关,从山下走129级台阶,安放着刘伯承元帅花岗岩坐像,他神情自若,展卷细读,足行千里路,胸藏百万兵。再往上攀登129级台阶,就是徐向前元帅坐像。他手握望远镜,凝视前方,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
循着鹅卵石铺成的街巷,我们一路前行,赤岸村新村全部建成高标准住宅小区。水电暖齐全。规划布局整齐划一。整个旧村村落规划布局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又容纳了现代化建筑模式。青砖碧瓦,房舍俨然。通向村里的青石板路刻满了沧桑。
129师司令部分布在赤岸村的三个院落中,每一个都充满了回忆。下院曾经是村舍房院,老百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刘伯承元帅的办公室、李达参谋长的宿舍以及司令部的伙房和警卫员的宿舍都在这里。院子里,丁香和紫荆树由师长亲自栽培,至今依旧盛开,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上院位于下院的西南角儿,两院之间被5条石砌的小坡相连,因此司令部代号是武家坡。这个院子里,李雪峰的宿舍、军政办公室和警卫员宿舍均设立于此。赤岸村后院还隐藏着一个防空洞,师首长在这里预防敌机的轰炸,整个赤岸村宁静而平和,却承载了6年的师首长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历史。直至1945年12月,他们的胜利撤离,这个地方留下众多动人的故事。
往事越千年,弹指挥间,抗战胜利七十多年了,赤岸村风采依旧,村民的性格憨厚朴实。光荣的革命传统已经深入人心。凭栏远眺,层林浸染。伴随着党的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赤岸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有声有色。立体蔬菜大棚的普及推广,生态旅行产业的规划建设,居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赤岸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扶摇直上,翱翔天宇。
于英克:山东省临清市人,大学文化程度。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并且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