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城街印象
文/侯万福
县城的镇子上有条小街,名为:顺城街。
这条从东至西不是很长的街道,古旧而又沧桑。
这条小街,在当时来讲,是镇上最繁华的路段。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这条街上的路北中间一个二进院子里度过的。我记得门牌号码是顺城街一一五号。
这个地处繁华地段的大院,很显眼,高高的门楣上,悬挂着清代道光年间的“武魁”匾额,看上去,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念。
从我记事起,这条小街留给我的印象,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热闹的景象。整个街上布满和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店铺,商业气息很是浓烈。这些门店,有国营的、私营的,还有公私合营的。钟表店、刻字社,缝纫社、笼箩铺、百货商场、副食品商店、五交化商场、粮油店,旅店饭馆,老字号天顺成酱园、安老九酱牛肉铺、供销社,大都集中在这里。每逢农历初一和初六还是久已固化了的集市,三里五村的人都来这条街上赶集。街上的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很齐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有时把路堵得水泄不通。

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热闹了,扭秧歌的,跑旱船的,登高跷的,各式各样的角色在这里尽情表演,喜气洋洋的氛围,让人感到节日的欢畅。
拐弯再往火巷口,直到中堡街,这里的电影院、文化馆、照相馆、卫生院、医院、新华书店、印刷厂、学校、灯光蓝球场,为小镇又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含量。
小时候,新华书店和文化馆是我的钟爱之地。我把二分、五分买冰棍的零钱攒起来,买了不少好看的小人书。去文化馆里,还可以听老师讲故事,去阅览喜欢看的书籍。
往西走不远,就到了火车站。火车站的站房,伴随着京张铁路的延伸,成了京张、丰沙、大秦铁路重要的交通站区。
顺城街紧邻铁路线不远,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们,常常在火车过境时,便可听到“呜—呜—呜”气笛的声音。特别是到了冬天,天黑的早,整个镇上安静了下来,铁轨上火车轮子的哐当、哐当声响和西北风呼啸的声音,形成了合声共鸣,长长的气笛声在风的流动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声音传的很远,更加清脆。

童年时,不敢靠近铁路,火车的轰鸣声,飞驰的快速,让人感到恐惧。总觉得,处在一种喧嚣的轰动中。
由于火车站和铁轨的存在,镇上有了人气,每逢客车通过,来来往往下车到镇上的人多了起来,小镇上充盈着盎然的生机,显得比往常更为热闹了。
那时,火车站不远处有一个长长的水沟,水是从顺城街北面的老龙潭公园流下来的。到了冬季,空地上积下来的水,结成了厚厚的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场。这里,可是我们小时候滑冰玩耍的好地方。
我小时候,念书的学校是在西分校。沿着顺城街往西走一段路,就到了。
那个年代,没有家长接送这么一说,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到学校里去上学念书。路上会经常遇上同学,大家一起结伴而行,高高兴兴走进了校门。
五、六十年代的学校,大多是由寺庙改建成的,教室的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兽,屋顶上的绿苔和杂草长年把瓦槽装满。屋子很高很高,院子很深。铃声一响,学生们都跑进了教室,坐下来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了。
我在这古旧的教室里,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升入了中学。
1968年初,我们住在顺城街的大院拆掉了,搬迁到了火巷口二街三号的院子里。这可能是镇上,最早的搬迁户了。我们在火巷口的院子里,一住就是三十二年。
这条小街上的五街石桥、辘轳把巷、校场巷、火巷口、槐树巷,到现在只能是不尽的回忆了。
事实上,在人生的岁月里,人们永远走不出难忘的思念和回忆。
2024年10月6日,写于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