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文/晓雨
依昔记得小时侯,在我的家乡内蒙古科左中旗团结公社大信屯大队,广泛流传一段由旗文化馆王姓馆员,在全旗三干会结束不久创作的赞颂家父的小快板。至今,我大概记住开头的几句。“老王当队长,工作样样强。生产是模范,奔富领头羊”。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的确,家父被赞也受之无愧。
家父一共当了28年生产队长,5年牧业队长,始终战斗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历经四清和文革。家父虽然掌握生产队财经大权,但他不贪不占,集体的东西从不利用职权据为己有。记得70年代初期,由于干早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队分的口粮不足,家中偶尔也出现吃上顿筹下顿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家父并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从生产队粮仓挪用粮食来公饱私囊,而是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个到地里捥菜,度过饥荒。
我的老父亲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忘。做为一队之长,他完全可以不亲历亲为,口头指挥就可以了。可他却不这样,和社员群众一样,例如铲地,社员铲多少垅他铲多少垅,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仔细检查每个人的活。如有质量不过关的,他要求必须返工,并予以扣工分的惩罚。记得我两姨舅二小,倚仗我父亲是生产队长,不把带工的副队长放在眼里,干活吊二啷当,活计粗糙,副队长说他不服,还和人家吵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父亲知道后,把他叫到跟前,当着副队长的面狠狠的训斥一顿,并予以罚二分的制裁。
我的老父亲就是这样,钉是钉,卯是卯,从不拿亲情和原则做交易。亲属朋友对他颇有怨言,觉得没有借上多少光。后来,由于年龄原因,父亲从生产队长职务上退下来,转岗到牧业队当队长。老父亲干一行,爱一行,到牧业队后,他邀请公社兽医站的兽医师莅临牧业队传经送宝,讲授人工授精、科学养畜等蓄牧业方面的知识,提高了牧业队技术员的专业技能,为发展全大队(村)的养殖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鉴于老父亲为发展农村畜牧业做出的成绩,为表彰先进,村乡两级党组织先后十多次授予他乡村两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自己为家争得了荣誉。
如今,老父亲已经仙逝二十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脑海里,激励我们兄弟姐妹干事创业,砥砺前行!
远在天国的老父亲,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
诗曰:
笑貌音容映眼帘,风风雨雨数十年。慈严激励我前进,万里征程奏凯旋。

二叔
文/晓雨
在我五岁那年,二叔生命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二十九岁。
二叔名叫王景和,是我父辈兄弟姐妹中第一个上班,吃公家饭的人。二叔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三,身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二叔自幼聪明,能说会道,深得爷爷奶奶的宠爱。从小到大没有吃过一点苦,受过一点罪,可以说在父母呵护下在蜜罐中长大。
初中毕业后,年龄刚满19岁的二叔,通过和爷爷当年一起扛活当长工的朋友介绍,参加了工作,成为国营堡石图林场的一名林业工人。由于根红苗正,又有文化,二叔很快得到了场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当上了林场青年突击队队长。二叔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回报领导的信任和工友们的期待。
林场植树造林,大都在春秋两季,这是一件很累人的活计。如果连续作战,一般情况下身体是吃不消的。场领导将植树造林任务交给了林场青年突击队,接到任务后,二叔感到十分欣慰,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带领突击队员,贪黑起早,奋战在造林第一线。在没有机械设备,全靠手工操作的情况下,二叔和突击队员们,挖坑的挖坑,担水的担水,按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场部下达的造林任务,受到了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表扬。
二叔生前有个特点,待人诚心诚意,见不得别人对自己好,都要想方设法去回报。在林场工作期间,他以场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林场的工作上。管护是林场重要一环,管护好了树木就会像人一样茁壮成长,管护不到位树木就会枯竭干死。为此,他主动请缨,担任林场护林任务,确保树木免遭人为破坏。在他担任护林员期间,由于恪尽职守,全场未发生一起破坏林木事件,林业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叔是个拼命三郎,不注意保重身体,积劳成疾,患了肺结核,虽经多方治疗,终无力回天,生命之舟永远停留在二十九道港湾上。
诗曰:
春风瑟瑟夜凄凉,思念之情肝断肠。驾鹤西游极乐赴,青春年华献林场。

三叔
文/晓雨
三叔是我父辈兄弟中出类拔萃的,也是整个家族中的智多星。在他老人家辞世42年之际,谨以此文以示悼之……
三叔名叫王云江,原内蒙古科左中旗团结公社大信屯大队人,曾担任过小队记工员,会计,大队会计,公社(乡)综合厂会计,食堂管理员。
初中毕业刚刚走上社会不久,三叔就被大队书记彗眼识珠,提拔为第一生产队记工员。别以为记工员这个差事谁都能干,谁都想干,如果没有人提携是当不上的。三叔当上记工员后,详细记录队内社员每天出收工情况,晚上揣着出工单去队长家里核对出勤人员,年复一日,从未出现错记或漏记情况。为了不埋没人才,生产队长把情况原原本本地向大队书记做了汇报。书记和队长二人经过研究,任命三叔为生产队会计。至此,三叔踏入了生产队班子行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担任几年生产队会计,方方面面表现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三叔被任命为大队会计,成为全大队的"管家"。
上任伊始,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三叔从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入手,参照外地经验,制定了大队和生产队两级财务财会管理办法,用白纸誊写贴在墙上,做到了按章办事,有章可循。有效遏制了有章不遵,有令不禁和违反财经等现像,将依法理财落到了实处。全公社各个大队会计都到大信屯参观学习理财经验,交流财务管理中的好作法,有效提高了村级理财水平,推进了全公社理财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三叔在全公社建起第一个村务公开栏,把全大队收支情况张榜公布,应收应付一目了然。百姓有什么不清楚的事,可以通过村务公开栏了解一清二楚。
正当三叔甩开膀子,痛下决心大干一场的时候,公社一纸调令,将三叔调到新建的综合厂担任会计。至此,三叔告别了耕耘多年,业务精通,自己十分钟爱的财会工作,到新的岗位赴任。
诗曰:
规章制度刻心中,自律廉洁两袖清。磊落光明人坦荡,精神矍铄伴终生。

四叔
文/晓雨
六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漫长的一页,他沐雨栉风,耐人寻味,带给人们许多联想和启迪。在我的记忆中,家中最有出息的人莫过于四叔了。
四叔叫王景兴,团结公社大信屯小学民办教师,初中毕业生,我们王氏家族长辈中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人。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小闯将黄帅,白卷先生张铁生红极一时,是特定时期人生看齐的坐标。可最巧不过的是,四叔由于根红苗正,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学校临时负责人并兼任小学各个年级组的政治课教师。
上政治课四叔最得心应手。由于没有现编教材,每次上政治课,他都叫上几个文科比较好且嗓音洪亮的学生,给全体学生朗读《老三篇》,然后四叔就给大家详细讲张思德烧炭、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愚公挖山不止的动人故事。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公而忘私,做一个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不懈奋斗的人。就这样,我们每天上政治课都要聆听四叔的教诲,以《老三篇》为座又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来二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圆满完成了漫长的引以为傲的小学学业。
一九七三年,随着教改的深入,小学和初中分设,我们告别了四叔和原来的学校,整体迁移到新校址上学。
在新校址,经过几年苦读,一九七七年,我完成了高中学业,告别校门,回到农村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角色的转换,我并没有沉沦,而是坦然面对。四叔这时告诫我,要适应新环境,万事靠自己。我牢记四叔的嘱托,在回乡务农期间,发挥自身长处,帮助村上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到了村领导的信任。村上将我保送到旗《五●七》大学学习三机一泵,回来后当上村里电工,负责全村电费收缴。在此期间,我并没有气娞,而是拾起书本,利用闲暇时间复习。四叔为了让我光耀门庭,给我弄来许名复习资料,让我安心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高考中,我脱颖出,考上了哲里木盟财贸学校财政专业,成为王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位中专生。这一切一切,离不开四叔在背后为我站台。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向远在天国的四叔深深鞠上一躬,道一声,你的侄儿永远怀念您!
诗曰:
一生奉献谱华章,育李培桃四季芳。三尺讲坛风雨历,阴山仍做教书郎。

老叔
文/晓雨
老叔仙逝已经四年多了,至今我觉得他老人家依然健在,仍和我们这一帮侄儿侄女在一起嘻笑玩耍。
老叔是我父辈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也是爷爷奶奶心头的宝贝旮瘩。我恍惚记得母亲生前曾对我讲起老叔的故事,听起来还蛮动人的。由于家居农村,农活较多,父亲和几个叔叔始终风里来雨里去,而老叔则不同,家里锹镐不摸,每天游手好闲,仿佛自己是天外来客。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下,老叔一路顺风顺水,从小学一直读到中专毕业。
老叔自幼憨厚老实,不善言辞,在蜜罐中长大,自尊心极强,又十分爰好面子。中专毕业后,正好赶上"四清"运动,由于老叔有文化,且根红苗正,被选抽到"四清"运动工作队。
在"四清"运动工作队工作期间,老叔任劳任怨,工作钉是钉,卯是卯,深得工作队同仁的赞誉,前途一片光明。
天有不测风云。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老叔的命运。一天,他和队长下乡到一个队上(村),晚上喝了许多酒,老叔由于社会阅历少,且不胜酒力,喝得一塌糊涂,酩酊大醉。晚上睡觉时尿炕了。第二天早上四点多,老叔醒酒后,发现褥子湿鹿鹿的,很难为情,非常恼悔。和任何人也没打招呼,悄悄步行回到工作队驻地,打起背包走了70多里路回到家里。后来,工作队发现队员失踪了,找到家里,劝说让老叔返回工作队。但老叔说什么也不肯,一句话不干了。就这样老叔和命运开了一个玩笑。
天生我才必有用。金子在何处都必然闪光。大队领导看老叔有文化,是青年人中的姣姣者,不能埋没人才,就通过公社团委任命老叔为大队团支部书记。让老叔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叔也不负众望,利用知识的力量和自身才能,把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大队的文艺队年年在全公社范围内勇拔头筹,篮球队也不甘示弱,冠军头衔一次不丢。
老叔也是花环满阁,春风扑面而来。优秀团支部书记的桂冠连续十五年戴在头上,获奖不计其数。
远在天国的,至亲挚爱的老叔,侄儿侄女们想您!
诗曰:
思念叔叔难入眠,谆谆教诲润心田。峥嵘岁月遥相寄,赋首清词忆旧颜。


张红:哈尔滨人,曾在哈尔滨利民街道新时化文明实践所艺术顾问,华远畅想艺本团成员,自幼酷爱文学,朗诵,喜欢唱歌,舞蹈,太极,八段锦,曾在各大平台发表上百篇作品,朗诵使人精神愉悦,元气满满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