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芝葆与旬邑飞云洞石窟
赵新贵
在旬邑县境内,从马家河到到三水河上游黑牛窝的50公里的岸边悬崖峭壁上,凿有数以千计的洞窟,大约有7处石窟30多处岩洞。洞窟里面都是别有洞天的世界。真正的洞套洞,洞连洞。这些洞大的十几平方米,小的里面仅仅能容个人的身子。数量繁多的洞窟,排列得很规整,层次显得很分明。人若极目远眺,它恰似镶嵌在石崖绝壁上的一座座漂亮的楼房。
明代 《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用户万启。"考古者论证,”洞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也有史家述说,洞的来源大多为佛教传播时所开凿的佛教石窟寺。后为古人为避祸乱而常躲于此洞窟。
这此洞窟人们随着时间而居,则遂相继地再穿凿,致使洞先小而后大,先下而后上。历经代代相续传,不断开凿,数量才巨增。千年厉练,久经风雨洗礼,而其洞窟显得更为丰彩惹人关注。
萧芝葆先生是1916年清王朝大厦坍塌之后,由京城回故乡而隐居在这飞云洞石窟中的。先生1875年,被清帝光绪选为翰林院院士;1898年授刑部主事;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赏加四品衔;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升授制勘司员外郎,继升审录司郎中;1911年(宣统三年)授中宪大夫。在清帝政府里,他先后历任中、高级官员多达14载。
先生隐居的的诸多石窟群中的官家洞,此洞因高居空也名叫飞云洞。
这飞云洞为峭壁上凿成的四层楼式叠洞,是个保存比较完整的石窟群。该地有5个主洞,7个窗,83个室,还凿有83个通风口。石洞分为方形平顶和拱形圆顶两类。石洞平均高2米,宽3、8米,深4、5米,洞的总面积多达1420平方米,每层之间、洞与洞之间,都有甬通相连。这样复杂的易守难攻的石崖洞窟,作为清王朝亡国重臣的萧芝葆先生,三思后而选其隐居,这当然就有着他自己的用意了。
先生字养泉,号莜梅。在飞云洞隐居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曾多次请他出山履任新职,并派人送钱送粮,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他决意自己"一臣不服二主"的信念。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开始,萧芝葆先生典卖自己衣物多件,全力捐赠八路军,支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他的抗日爱国行动,荣获了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的嘉奖。1941年,毛泽东主席遣使者专门拜访他,并聘请先生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他则以年老多病而婉辞。并称赞中国共产党"宗旨英明,决策宏深,文韬武略,人才济济"。
萧芝葆先生从1916年到1944年,在隐居飞云洞的28年间,生活极为艰苦,甚至多次出现过断炊现象。然而先生却仍然手不释卷,坚持墨田笔耕不减,著述甚丰。他先后写出了《西曹驳案》1卷,《爱春华诗文》各2卷,《陶居塾诗文》各2卷,《余墨录》1卷,还有他新编纂的《栒邑县志》等。然而可惜的是,这许多著作和先生收藏的名贵字画,在文革中,都被红卫兵以“破旧立新"而焚毁了。
先生1944年由隐居的飞云洞返回到店头村居住,次年则因患病而辞别人世,享年76岁。他的儿子萧仲怀是位名中医,在民间救死扶伤留下了美名。长孙萧恩汉,曾任中共旬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次孙萧恩惠,早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21军11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西安陆军学院政治委员等职务。他的孙子们也都继承了他的美德,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干得水起风生。
萧芝葆先生在飞云洞留下了他的做人做事的足迹,他以清末文才杰出官员的表现,给民国和当代官员做出了模范表率。游人到飞云洞攀登石崖参观,就不能不想到和谈到萧芝葆先生,就不能不赞誉他这位给清朝皇帝教学认字的翰林院士。
萧芝葆先生在旬邑人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2024,10,4 夜草写于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