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洛惠渠之光 逐梦想前行
——参观洛惠渠红色基地有感
文/吴淑娟
“ 步步登山路,殷殷洛水情”、“网红大桥靓山城,秦山洛水笑盈盈” 、“秦岭原乡秋意浓,洛惠渠边稻花香”...... 朋友圈优美的文案,精美的图片,不仅吸引了我的眼球,更坚定了我参观洛惠渠的决心。 国庆假期,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正是秋游的好时节。我们怀着如秋阳般的心情,去参观洛惠渠的旧貌与新颜。 从县城出发,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洛惠渠纪念馆。洛惠渠纪念馆在梁塬水厂内,馆内陈设典雅,展品丰富。展台上,有当年洛惠渠建设者们戴的斗笠,用过的钢钎、铁锤,还有他们自制的炸药…… 看着这些展品,我仿佛看到了那热火朝天的修渠场面,看到了官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光荣岁月。 在展馆内,我们依次参观了 “峥嵘岁月” “战略决择” “战天斗地” “福泽百姓” “英雄赞歌” “薪火相传” “同心奋进”几个展板,全面了解了修建洛惠渠的原因、过程及作用。 洛南县内多为丘陵地,人们大多住在塬上,李塬、白塬、席塬、代塬、王塬、张塬…… 故称“四十里梁塬”。在上世纪,住在梁塬上的人,吃水更比吃油难,“引洛水上梁塬”是梁塬几辈人的期盼。县上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次设计、勘察,领导们做出了伟大的战略决择——举全县之力修渠惠渠。洛惠渠的修建工作在1958年的那个冬天开启了。那是一个风雪肆虐的冬天,那是洛南人民战天斗地的冬天,那是举全民之力共谋大事的冬天。
“大战三百天,洛水上梁塬。” 全县人民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天当房、地做床,自制炸药,自烧石灰,战严寒、斗酷暑,先后炮炸老虎嘴、劈开龙山岩、锉平鸡冠山、抢占流沙台、巧凿神仙洞,历时一年多,在几乎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在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22公里的自流饮水灌溉渠。后来经两次大型改建扩建,全长63公里的洛惠渠全线贯通,有效解决了梁塬人与洛南县城的群众饮水与耕地灌溉问题。 看着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一块块展板,我心潮澎湃。我默默地向洛惠渠的建设者们致敬,是你们,用血与汗,甚至用生命给我们开创了一条生命渠;是你们,让我们明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法宝。我深深地记住了两个名字: 冯培智、张东。他们那非凡的勇气、胆识和魄力让人敬仰。当时洛南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为183万元,而洛惠渠工程总投资为850万元。这么大的财政缺口,有多少人愿意修渠?敢修渠?而时任县委书记冯培智、县长张东他们愿意,他们敢。因为他们有着为民谋事做事的初心,也肩负着敢为民干事的使命。
离开洛惠渠纪念馆,我们驱车前往保安,准备参观洛惠渠红色基地,亲眼目睹“人工天河”的姿容。站在仓颉小镇的洛河边,抬眼望去,山峰耸立,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半山腰上的洛惠渠蜿蜒曲折,如一条白练,缠在山腰。新修的洛惠渠登山路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山脚下,黄灿灿的稻田一望无垠,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此情此景,不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真实写照吗?洛河里,秋阳正在撒欢,激起粼粼波光。 我们迫不及待,下河过石,拾阶登山,东边山势陡峭,路随山走,呈Z字形,起伏有致。登山者青年人居多,也有携子而上的,也有扶老登临的。一步一阶,一阶一攀。我们登上山腰,终于见到闻名遐迩的洛惠渠了。渠在悬崖峭壁上,渠宽、渠深都两米左右,一渠清水汩汩流淌。那潺潺的流水声是天籁之声,几十年来,一直在大山中回响。有的地方是明渠,渠水清晰可见;有的地方是暗渠,渠上修了拱形遮盖物,长年累月,积土长草,与山融为一体。游客如果不注意,还真找不到洛惠渠的身影。 我们沿着环渠步道,边走边看。步道依山而建,台阶众多,旁有扶手。游人既可沿步道观渠看水,也可在观景台上眺山赏景。站在观景台上,心旷神怡,仓颉小镇尽尽收眼底,高楼林立,物阜民淳;洛河宽广,汤汤东流。四十里梁塬上,沃野千里,树木葱郁,大豆鼓肚,烟叶飘香,玉米如棒…… 我既感慨修渠者的伟大,又感谢修路者的用心。在奋力实现伟大梦想的今天,我县精心打造这个红色基地,意在让我们铭记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薪火相传,凝心聚力,同心奋斗,多建设出像“洛惠渠”一样的丰功伟绩,泽被子孙;续写出敢干事能干事的新篇章,为民造福。 群山披秋阳,灿灿散金光。洛惠渠精神正如这烈烈秋阳,光芒万丈。我们沐浴着这荣光,返身而归,继续在逐梦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