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 游 法 门 寺
文/王宽鹏


12年前我游览过法门寺,当时因公务在身,时间紧张,只是匆匆忙忙看了看,印象不是很深刻,心里总想着有机会了,一定要再游法门寺。
国庆节前夕,我和老伴驾车从兰州出发,专程到陕西省扶风县,重游法门寺。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特意请了一位资深解说员,在他绘声绘色的解说下,我对法门寺的悠久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深感到法门寺历史悠久,法门佛文化博大精深。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緜》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法门寺唐塔地宫,平面略呈“甲”字形,从南向北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组成,总长21.12米、宽2一2.5米,面积31.48平方米,用石条铺砌而成。其建筑规模宏伟,是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所仅见的。据已发现的唐代陵墓形制及文献记载的唐代陵墓制度推究,这座地宫是仿唐帝陵而建造的。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靈年间,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廟始祖”之称。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體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成84000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土缘得19,扶风得佛指骨舍利,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名阿育王寺。

公元555年,西魏岐守拓跋育扩建寺域,开启塔基,供養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成實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禮。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禮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建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占地3000亩,规模宏大,“窮天上之庄严,極人间之焕簏”。

据史载,法门寺舍利塔地宫“30年一开,则歲豐人和”。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迎2送供養佛指舍利,朝野轟动,盛极一时。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恭送舍利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陀罗结壇供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壓鲁地,九盤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数百年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扶风官绅整修维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集资修寺护塔。文革期间,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

1981年8月,法门寺宝塔半边坍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次年农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代2499件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禮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法门寺院、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法门寺建成开放后,佛指舍利先后应邀赴泰国、香港、韩国等地奉瞻,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轟动一时,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盛事。

2001年,新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景区分为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其中佛文化展示区分佛、法、僧三区,呈“品”字形布局,核心建筑合十舍利塔高148米。2009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佛指舍利从此永久安奉于合十舍利塔中,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法门寺的19件国宝级文物包括:
释迦牟尼佛指骨真身舍利:这是全世界唯一发现的佛指舍利,被认为是佛教的至高圣物。
八重宝函:这是一套精美的盒子套盒子,用于供奉佛指舍利,体现了唐代皇室和佛教界对佛教圣物的尊崇与珍视。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是法门寺的镇馆之宝。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其中装有舍利。
秘色瓷器: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揭示了秘色的真相,其工艺精湛,专为皇室所用。
武后绣裙:这是武则天的一件绣裙,虽然不再完整,但仍能看出其华美。
琉璃器:法门寺出土的20件琉璃器展示了唐代时期的玻璃制作技术。
茶具: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茶具,如茶碾、茶碗等,展示了唐代宫廷饮茶的文化。

丝织品: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包括女皇武则天的“武后绣裙,展示了唐代丝绸工艺的高峰。
金银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120多件金银器,多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定制的礼器,做工考究。
玳瑁币:法门寺中出土的大量玳瑁币,展示了唐代的货币文化。

石刻文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石刻文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佛像:寺内存有唐至清代的多尊佛像,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承。
碑碣:寺内存有唐至清代碑碣十余通,记录了寺庙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佛经:宋元以来佛经653卷,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
合十舍利塔:法门寺文化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供奉着佛指舍利。
山门广场:法门寺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

佛光大道:连接山门广场和主要寺庙的景观大道,寓意着佛教的光明和智慧。
法门寺博物馆:收藏和展示法门寺出土文物的重要场所,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的文化和工艺水平,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