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中有个校史馆
赵新贵(检察文学杂志社)
大约三四年前的一个秋天,时任笔者故乡最高学府的旬邑中学党支部书记李正涛先生带人,来到帝都咸阳西隅的检察文学杂志社访问过我,并收集有关图书资料,同时谈起了他在主持筹建旬邑中学校史馆的事情。我当时就坦诚地告诉他,图书资料征集全力支持,但我因无在旬中上学的阅历,而无资格参加校史的展览。并说没在旬邑中学上过学,也是自己人生的一件遗憾事。
2024年8月上旬的一天,笔者从咸阳回到旬邑县城帮朋友办事,一算有几小时空瑕,就想到了去旬邑中学参观他们建立的校史馆,也拜访下知名能干的女校长秦秀丽。她是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也身兼着旬邑县政协的副主席。先前曾多次同她通过电话,但俩人一直没有谋过面。那天,我叫上了曾任过旬邑县广播电视局纪检组长的张建文挚友,即驱车很快就到了新建在县城小塔村的旬邑中学大门口。车停好到门房值班室一问,当知道秦校长不在后,随即又让人联系了校办,说明了来意,办公室的同志很热情地为我们打开了校史馆的大门,给我俩人的参观提供了方便。
当我们高兴地进入到校史馆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那座金光闪闪雄伟壮观的旬中旧址里的泰塔模型。我知道,那座北宋嘉佑年间所建造的七层砖塔,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此塔是旬邑中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见证。它的存在,好象诉说着旬邑千年饱经的沧桑。看到它,参观者就会想到旬邑中学走过的从艰难到辉煌的光荣历程;看到它,参观者就会想到旬邑"二八"革命暴动的烈火,它就是策划发源地:看到它,参观者就会想到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炮击躲藏在塔内的国民党反动军政官员:看到它,参观者就会想到文革中,武斗的红卫兵组织”联络站"和”东方红”两派演译的”智取宝塔"故事。
在这座装璜雅致的旬邑中学校史馆里,笔者看到展览分布了好几个篇目,其中有历届校长和杰出的学子介绍,如党政干部、軍事将领、商界精英、科技英才、教育大师等等。尤其那些在旬邑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物如星光一样灿烂,如萧芝葆、蒲玉介、蒙兰轩、张自强、鲁学信等。观其展览,自然就会令人想起他们生前为当地教育所做的奉献或故事。这些会使人耳目一新,感到具有非常亲切感。
校史馆里展出学校变化、教育成果、历届教学工作成就和培养的人才,更会使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学校创建以来发展壮大的辉煌。尤其作为在校的师生们参观会看到,那些历届学校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在榜上有名,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榜样,给他们增加了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动力。
在旬中校史馆的一侧,是已故著名书画家、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胡树群的书画展览馆,校史馆的对面则是知名书法家、陕西省民政厅原副厅长郭青凡先生捐赠的名人书画收藏馆。我们参观后看到,胡树群书画展览馆里的诸多书画作品,均是先生的代表作。而郭先生的捐赠收藏馆,则宝贝很多,有一代文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郭沫若的墨宝,有中国佛家最高领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的手书,有著名书画家刘文西、刘大为等人的国画艺术作品。所有这些,都无疑有着文物收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看到这些展出后,我对朋友郭青凡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从内心里十分敬佩。
在几个展馆中间的大厅走廊里,则悬挂了诸多旬邑籍书画家的作品,而且每副作品下方,都标明着作者的姓名和简介。我想每个到此地参观的人尤其是旬邑人士,他们心里不为家乡的骄傲和自豪才怪?
从这个展览中,我们更深刻的看到旬邑中学坚持的“文化引领,德育为先,质量为本,构建特色“的发展战略。看到他们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贱行"德美智通"的办学理念。看到他们不断丰富的"奋发图强”的旬中精神。也正是在这诸多的基础上,他们用匠心建设了旬中校史馆和胡树群书画馆、郭青凡捐赠书画馆及豳风书画廊为代表的学校文化系列硬件平台。
是啊,这些学校文化硬件平台的建立,它不但为全校师生们乃至旬邑全县书画艺术爱好者们,搭建起零距离欣赏名家珍品、感受高雅艺术、提升文化素质的更高水准场所,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文化品味和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会增强学校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现在,这些展馆和文化走廊,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旬中文化博览园”。在这块旬邑文化高地的建设中,秦秀丽校长和她的学校领导班子里的“一班人“及有关老师们,当然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汗水的。
据笔者了解知道,在旬邑中学这个文化高地开幕的那一天,省市县领导们来了一大群出席祝贺,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安启元同志,还亲自写了贺信。
那天上午,当笔者和挚友张建文先生参观完旬中校史馆及其它馆廊后正要离开旬邑中学时,事务繁忙的秦秀丽校长囬来了。她热情地招待我们一起品茶,并介绍了他们学校筹建这个校史馆及整个文化博览园的过程。我们为她的这种创举而敬佩,对她的此举成功而表示祝贺!并想到,旬邑中学能有这样一位人漂亮、有眼光、会干事的校长,是这个学校师生的荣耀,也是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和旬邑县广大人民的认可。
笔者很高兴地断言,旬邑中学建立的校史馆及其文化博览园,将必然会在旬邑文化与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对推动这片古豳之地优秀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作用。
2024,10,2草写于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