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
同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举办国家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颁发仪式。而在河北省任丘市图书馆,正在举办"赵树标红色作品研讨会“。
这不是刻意的巧合,是崇高而神圣的信仰相印。
本文主人公赵树标在52年时间的沉淀中,用手中的笔创作生活,歌颂祖国,一本又一本的红色文学作品熠熠生辉, 历久弥新。他用岁月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他用奋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由任丘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任丘市文联和任丘市作协联合主办的"赵树标红色作品研讨会"在共和国75周年生日之际举办,旨在繁荣油地文化,弘扬爱国、爱家乡、爱油田的情操,为石化之城、大美任丘文明建设锦上添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任丘石油作家、老兵作家、爱国文艺家赵树标同志,系新中国同龄人,他生在冀中革命老区红色饶阳,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经过军营锻造,大学教育,工作生活在冀中革命老区红色任丘,就职央企华北油田。75年不平凡的岁月,他和人民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光荣在党52年的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石油、老作家。他从2014年至2023年,历时9年写出反映冀中革命老区历史、人物、文化、精神的散文专著"乡愁三部曲“——《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这三部红色书籍,被视为作家文学创作里标志性的作品。
最为"奇葩“的是,赵树标在三年之内出版了“乡愁三部曲”二、三部,被安排召开了三次本人的文学创作会议,同时掀起了三次读书热潮,可谓惊奇多多,感慨多多。
特别是三次会议中的细节过程十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正言、正声、正能量的扑面而来,嘴含甜蜜心荡幸福而久久向往。 哦。
第一次是在2022年的11月19日,由华北油田《石油老人》编辑部组织举办《赵树标文学创作50年研讨会》。当时疫情形势极为严峻,前后"夹缝"仅一天有效时间,会开后第二天就全市封城。但研讨会后的"后发制力"生生把疫情镇住,整座油田都在讲述赵树标的故事,沉闷的疫情中一股春风吹了进来。

在筹办过程中,华北油田公司的领导闻讯后,高度重视,即安排宣传部、报社及矿区管理部等前来祝贺、慰问、发言,民间行为立时上升为"半官方”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油田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浪潮。还有顺顺居家养老公司主动承担了场地、会务、午餐的赞助服务。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不缺。
人们都说他的创作似"井喷"之态,而这次会议则是剪彩仪式。
第二次是在2024年9月20日,由华北油田“如磐”红色文化展览馆、石油与铁人红色收藏展览馆联合主办了《赵树标“乡愁三部曲”座谈会》,这是在《影林乡贤》《老桑树下的乡愁》之后,赵树标撰写的《乡愁之音》问世,被人们誉为"乡愁三部曲”而产发了座谈会的需求。
这次座谈会是在任丘市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领导提供了场地、会务服务。美丽家园河北有限公司等提供了会议赞助,还参观了“如磐”红色文化展览馆。会议议程历时三小时,参观展览馆一小时,远远超出了会议时间。没关系,只要是陶情适性了,心旷神怡谁也没意见。
如果说第一次研讨会是剪彩仪式,那么,这次会议则是"总结评定程序"的到来,离光荣授勋不远了。
第三次是2024年9月29日的《赵树标红色作品研讨会》,距离第二次座谈会仅9天。由任丘市老促会、市作协、市文联联合主办下召开的。建国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为繁荣油地文学文化,树立和学习赵树标50年矢志不渝的创作精神及成果,这次研讨会意义重大。从民间形式升至到纯官方行为,打开了一些尴尬的蒙纱,不少油田及地方单位的领导悉数参加,他们全是在职的。这是此次会议最大的与众不同。
《赵树标红色作品研讨会》的召开,使他光荣地走入任丘文学殿堂的大门,人们真正全方位认识了这位红色草根作家,也为任丘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可以这样说,第三次研讨会的举办,对70多年人生、50年文学创作的赵树标来说,是一次隆重的授勋仪式,来之不易。 赵树标的三次文学创作座谈会、研讨会,创了个惊人纪录,估计没人破得了。等于连续三次荣登冠军宝座,谁有这种"能耐本事",一步一个层次,一次一个高度,真谓龙年吉祥高照。 在这三次会议中,有一个人不仅参加了三次会议,还做了三次发言讲话,第三次还是会议主持人。她就是任丘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会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原市人大副主任王兰芳同志。她从几年前就关注、关心、关爱着石油红色文化,赵树标和我们大家会记着她感恩她!
一个人做成事没有点苦行僧的常态,根本看不到路的尽头。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那不是真本事是窃取,得来全是祸缠身。纵观赵树标的75年人生经历及52年文学创作过程,他实实在在有五个方面显著的贡献: 一是反映家乡的"苦难史"到"奋斗史“,笔触纵横田野; 二是反映油地的"创业史”到"发展史",描绘火红岁月; 三是反映人物的"英雄史“到"光荣史",蕴藉乡土情愫; 四是反映众相的"个人史"到"大众史",拓展文学沃土; 五是反映乡愁的"近代史"到"老区史",情系泥香土魂。
文学写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00多年前,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靠枪杆子、笔杆子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要巩固红色江山,红色作品对国家、对民族尤为重要,它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根于魂。
在赵树标文学创作的字里行间,有三个激人奋进的写作体会,既简单又深奥,没有三月半年的接触,而且是"贴身"般的,你永远是半知半解甚至是"复制粘贴“。
他说的写作三个体会很好理解:爱国不需要理由,情义不需要血缘,创作不需要做作。
你理解了吗?我还是稍微展开些告诉你!
赵树标之所以能成为红色故事大王、红色作家,这不是简单的用笔写文章用健盘敲文稿,心底涌出的爱国情怀,这个底蕴没有地道的"修行“根本不具备。无论是写童年故乡,还是写老年晚情,他倾情注义泪洒衣襟,在成长、生活、工作过的乡村、学校、部队、企业,真实真诚的如"丑娃“,人品、作品共赢。写书写文章是人记忆深处的怀念和众望所归的期盼,这是一种本事。但会写书写文章又具备"写、讲、传、做“德艺双馨,那可真就不是一般人了。
有人会说:说的再厉害也是土记者、土八路,没什么了不起"。拨拉你的脚趾头好好想想,没有发展壮大的土八路,哪来的威武强大的正规军。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主客观因素的。民间是天,民间是地,民间是历史的推动力;民间更是"星火燎原"和"只要主义真"的红色沃土,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前赴后继。
第三次研讨会后,赵树标的人生应是泼天赞誉的降临,也应该是人生的巅峰而至,"轻舟己过万重山“了。他能否接稳?他能否滑落,所有人都会试目以待!
所以说,"赵树标"先"树"人再立"标“,名存实至,实至名归。他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継续,他还会创造更多的惊人继续。期待吧!
2024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