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导语】晓雨的《农财生涯》一文,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其在农业财政领域的职业生涯起点与成长。文章首先点明了财政的重要性以及农财在其中的关键位置,为后文铺垫。接着,作者回忆了自己初入农财领域的情景,通过老同事的鼓励与指导,展现了农财工作的实际挑战与书本知识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学习与适应过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财政工作变革,突显了农财工作的复杂性和政策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制定应对措施的紧迫性。整体而言,文章既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回顾,也是对农财工作特性与挑战的生动描绘。

农财生涯
文/晓雨
财政是政府一个综合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肩负为国聚财为民理财的重任。而农财则是财政职能中的重要一环。
我的工作生涯就是从农财起步的。
1979年,从哲里木盟财贸学校财政专业毕业后,我被人事部门分配到科左中旗财政局上班。上班后不久,被局里安排到农业财务组。当时组里算我才三个人,具体业务让我分管农业税收。这项业务对我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学校学习了税收课程,陌生的是实际操作和书本竞有许多出入。我们的组长老窦看出我的疑虑,对我说,小王,你是科班出身,书本和实际操作要融合一块,做到有机结合,你必须到实践中去领悟参透它。老窦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增添了做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财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1982年,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纳税对象由过去的生产队演变为千家万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好农村财政工作迫在眉睫。面对征管政策的调整,征管对象的改变,迫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为了适应农村征管形势改革新举措,我们除派部分征管员驻粮库、油脂厂外,还组织一批征管力量,按照征管责任制要求,由我带队巡回到农村挨门逐户上门征收,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但在征收中我通过入户走访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嘎查村同名同姓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存在“户对名不对,名对户不对”的情况。使征收管理部门在登记入账时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发动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寻找有效途径。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征得领导同意,我在征收台账上新设了"待查户"一栏,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自豪的讲,农财是我起步和迈向社会的第一站,是我增长才干的地方,农财锤炼了我,农民兄弟依法纳税的情怀感染了我,农财我永远爱你!
诗曰:
晨曦吞吐沐春风,收入沽沽国运亨。财政改革天地动,振兴华夏惠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