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档案】落雪桐:本名吴耀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常务副会长、吉林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辽源市作家协会书记、辽源市诗歌学会会长、辽源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龙山区文联执行副主席,曾主编《关东诗人》《北斗诗刊》《作家周刊》等纸刊,以及作家导读、华语诗歌、吉林诗歌、文艺品鉴等微刊主编,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吉林中青年作家班、第六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国家二级作家。文学作品在《诗刊》《作家》《星星》《诗选刊》《阳光》《延河》《诗潮》《海燕》《散文选刊》《今天》《吉林日报》《诗词报》《作家周刊》等各级报刊发表,并被收录各种作品集。
落雪桐:诗韵,或公益使者
——浅谈落雪桐和他的诗歌
文/静川
我与落雪桐在网络文学论坛时代就认识,后来和洪烛、雁西、周占林、叶匡正等在河北沙城、怀来、鸡鸣驿和北京六渡等文学活动中,都有落雪桐活跃的身影。相识已久,且关系十分熟稔,情感也较深厚。正因如此,我对落雪桐还是有了解的。
这些年,落雪桐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诗歌活动,为吉林省的诗歌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比如长春、扎兰芬围等地诗歌活动,还邀请我参加。此外,我和他还一同参加了两次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高级文艺评论培训班,在一起学习了很长时间。
落雪桐,本名吴耀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副会长,以及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成果斐然,还热衷于吉林省的文学公益活动,他是《关东诗人》纸刊和多家文学微刊的的主编,也曾主编《作家周刊》《北斗诗刊》,影响广泛。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多次举办大型全国诗歌征文大赛,举办各种文艺交流采风等对诗歌活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上,还在于他对诗歌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视。他还到机关、企业、校园开展文化和诗歌讲座,促进了诗歌文化的传播,加深了人们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总之,落雪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为吉林省的诗歌发展和文化建设默默地服务和贡献。
落雪桐的诗歌最近几年很低产,这与他忙于做文学和诗歌公益活动很有关系。
我虽然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不多,但十多年来对他的诗歌还是印象很深的,他的诗题材也很广泛,意象也很丰富。从长白山的皑皑白雪到家乡的一草一木,从历史的沧桑变迁到现实的生活百态,无不入诗。情感基调或深沉凝重,或激昂奔放,或温婉细腻,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落雪桐的诗歌主题多元而深刻。他在《长白雪》中,借长白山的雪抒发了对大自然雄伟与神秘的敬畏,展现了对历史沧桑和生命永恒的思考。在《有种抵达,去了还想再去》里,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而《在芍药谷,把一朵花捧上了天》则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命绽放的歌颂。他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在《饮马河》中,“水气”“稻株”“黑土”等意象,描绘出了大地的富饶与生命的蓬勃。在《立冬》里,“寒风”“雪花”等意象,烘托出季节的冷峻和生命的坚韧。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落雪桐的诗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丰富诗歌的内涵。比如在《瘦骨嶙峋的风》中,“瘦骨嶙峋的风”象征着生活中的艰难与挫折,而“雪绒花”则隐喻着希望与美好。在《给月光输血》中,“月光”隐喻着内心的纯净和渴望,“输血”则象征着为心灵注入力量和温暖。
落雪桐的诗歌在韵律和节奏的把控上颇具功力。他有时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如《在双辽,暮色荷塘》,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营造出一种灵动的节奏感,仿佛暮色中荷塘的水波荡漾。有时又运用押韵和格律,使诗歌富有音乐性,如《雨倾城》,韵脚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落雪桐的诗歌在结构布局上,也很灵活多变。有的诗歌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如《在四甲山,回望东辽河或一块青石》,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感悟。有的则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强化情感的表达,如《北风那个吹啊》,通过重复“北风那个吹啊”,渲染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氛围。
落雪桐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精准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充满张力。在《查干淖尔,清澈的眼睛》中,“草原浓密了大地的睫毛”这样的比喻新奇而贴切,赋予草原以灵动的生命。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落雪桐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在《忽然想家》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在《霜降以北》中,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情感细腻而复杂。他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在《雨中,一马树森林公园》中,“一把把花伞流动成海,在百花园/妩媚了雨,也生动了姹紫嫣红”,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清新的雨中氛围。在《大江东去》里,“江滩沙石踩过无数眺望,只有芦苇/在岸堤上迎来送往,不舍昼夜”,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悠远的历史氛围。
一、现代诗中意象的作用与鉴赏
我写诗喜欢寄情于物,或意同象异,再或“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古人所谓“诗无达诂”,我一直喜欢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多留点广泛的想像空间。
落雪桐的诗歌,有多彩的意象花园,每一首诗都绽放着独特而绚烂的意象之花。譬如,在《瘦骨嶙峋的风》中,“蜻蜓”这一意象象征着坚韧与追求,它拖着瘦骨嶙峋的风跋涉,暗示着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不懈前行,去追寻那梦寐以求的目标。“银杏叶”和“柿子树”则代表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银杏叶在诗集中聆听寒来暑往,柿子树半树青涩半树橙黄,展现了时间的魔法和生命的成长。在《有一种情感在稻浪里饱满》组诗中,“稻浪”成为核心意象,它不仅仅是农作物的象征,更承载了农民的辛勤汗水、丰收的喜悦以及对土地的深深眷恋。“稻草”这一细微的意象,有时是压垮脊梁的重负,有时又是救命的希望,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与转机。在《有种抵达,去了还想再去》中,“雨水”象征着不断延续的期待和追寻,“绿渊潭的金鳟”代表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情感,“牛郎渡”寓意着美好的爱情与向往。而“岳桦林”“黑风口”等沿途的风景则成为了吸引诗人再次探索的神秘诱惑。在《长白雪》里,“长白雪”这一意象雄伟而壮丽,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象征着力量、纯洁和永恒。雪的肆意纷飞压垮了火山岩的肆虐,为大山赋予了新的名字和气质。同时,“天池”作为长白雪的一部分,象征着神秘而深沉的爱,与雪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而震撼的画面。在《泸州,多想醉你一回》中,“泸州的酒”是贯穿全诗的重要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象征着泸州的历史、文化和风情。酒的浓香扑醉了想象,让人穿越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1573 的浓香”则代表着泸州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大江东去》里,“中国第一窖”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两江交汇”的景象寓意着融合与交流,“《临江仙》石刻”则承载着古人的诗意与情怀。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自然交融的宏大画卷。
《船厂榆魁》这首诗,估计是我们参加省文艺评论家第二届高研班在吉林市西关宾馆写的,诗里的意象我很熟悉,“船厂榆魁”这一古老的树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风雨飘摇的岁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其屹立不倒的形象象征着坚韧和坚守。还有《在芍药谷,把一朵花捧上了天》里,“芍药花”无疑是最耀眼的意象,它是美丽、高贵和纯洁的象征。《在四甲山,回望东辽河或一块青石》中,“东辽河”和“青石”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承载着诗人年少的梦想和此时的感怀,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起伏。包括《草甸放牧着羊群》《把月光谱成音符》《在双辽,暮色荷塘》《雨中,一马树森林公园》《在大良村,顾盼生辉》等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二、诗歌的语言与炼词
落雪桐的诗歌语言,很注重炼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在《长白雪》中,“任性”“倔强”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长白雪的性格特点,使雪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在《立冬》中,“寒露重了,霜就降了”,一个“重”字,将寒露的浓郁和霜的逼近表现得淋漓尽致。
落雪桐在《瘦骨嶙峋的风》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词汇,构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场景。“一只蜻蜓,拖着瘦骨嶙峋的风/跋涉,那里有雪绒花/穷尽所有,只为一种抵达/抵达,梦寐以求”,诗人以蜻蜓和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艰难前行却又充满希望的情境。蜻蜓在风中的跋涉,象征着人们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瘦骨嶙峋”一词的运用,赋予了风别样的形态,新奇而富有想象力。“跋涉”一词展现了蜻蜓的艰难前行,凸显其坚定。“寒来暑往”简洁地概括了时间的流转,“面红耳赤”则生动地描绘出老人心慌的状态。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瘦骨嶙峋的风》中,“蜻蜓”这一意象象征着坚韧与追求,它拖着瘦骨嶙峋的风跋涉,暗示着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不懈前行,去追寻那梦寐以求的目标。
“银杏叶”和“柿子树”则代表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银杏叶在诗集中聆听寒来暑往,柿子树半树青涩半树橙黄,展现了时间的魔法和生命的成长。
“一位老人,风烛残年/还在流浪,还在数着脚步/数着手指,数着面红耳赤的心慌/此时烟花璀璨,而你/隔绝所有音信,把俗世的风雪/把无可奈何,留给夜,留给忧伤”,这里的老人形象,或许是诗人对生命暮年的一种思考,老人的流浪和数着日子的动作,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迷茫,以及对一份大爱的执念。但即便如此,仍有烟花的璀璨与之形成对比,暗示着生活中始终存在着希望和美好。他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张力。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风的形象,同时也映射出人生的沧桑与艰辛。
还有《在芍药谷,把一朵花捧上了天》中,“亭亭玉立,缱绻成夏日的荷”,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芍药花人的姿态,又转入荷逸美,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他的诗歌语言还具有韵律美,在《北风那个吹啊》中,“北风那个吹啊,吹着吹着,就把今生吹成了来世”,重复的句式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在《雨倾城》中,“雨如注,倾城而下,山川痛快淋漓”,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同时,落雪桐的诗歌语言也充满了想象力,在《查干淖尔,清澈的眼睛》中,“草原浓密了大地的睫毛,鲜活与生动,青睐情有独钟”,将草原想象成大地的睫毛,新奇而独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给月光输血》中,“我宁愿跪在初冬的门外,给月光输血,直到每一棵树,每一颗小草都生动起来”,把为月光输血这样超现实的想象融入诗句,使诗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落雪桐的诗歌情感丰富而深沉,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在《巴掌大的一块天》,这首诗以孤山寨的景色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那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如“浮桥不知疲倦地摆渡着惊喜”“群山围拢过来,亲切得我忘乎所以”,展现出对这片天地的热爱与沉醉。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神秘的敬畏,如“生怕惊扰了卷帘幽梦,宁愿野人成为永远的神秘”。整首诗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直观描绘,又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在《大寒小寒又一年》,诗人在节气的流转中抒发对家乡和母亲的深切思念。诗中“明天,我要回一趟老家,老家并不远,在母亲的臂弯之内,却在儿子的脚步之外”,直白地表达了距离上的近与心理上的远,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对母亲的愧疚和牵挂。同时,也反映了在城市漂泊的清苦和对生活的坚持,“一路走来,没能走出清贫,更没能走出母亲褶褶皱皱的惦记”,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沉的亲情和生活的无奈。在《融雪,润物无声》,此诗借春雪和融雪的景象,寄托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樱花红了,柳枝柔了,春江水暖一池波光粼粼”,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融雪,润物无声”这一主题,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描绘,更象征着潜移默化的力量和美好事物的悄然孕育。在《霜降以北》,以河流和节气“霜降”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在北方季节变化中的感慨。“一条河流成一把弯曲的尺,刻度二十四节气,我在霜降以北”,富有想象力的表述展现出对自然和时光的敏感。诗中既有对寒冷季节的惶恐,也有对温暖的期待,体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把月光谱成音符》:这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诗人将时间、阳光、月光等元素融入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中。“我正和秒针一起,数着 时间幸福的心跳,驱赶车轮的风”,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不懈努力和憧憬,传递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在《白鹤》:这是一首深情的挽歌,以白鹤为喻,歌颂了爱人的美丽、才情和对爱情的执着。“你就是那只白鹤,轻盈美丽,来自白鹤故乡”,充满了赞美和怀念。全诗情感真挚,令人动容,用诗意的语言诠释了爱情的深沉与永恒。在《草甸放牧着羊群》:诗歌简洁地描绘了草甸上的羊群,用平实的语言刻画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一只只灰不溜丢,啃噬着草甸”,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给人以真实质朴之感。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人与自然某种程度上的疏离。还有在《风力发电机组》:诗人将传统的纸风车与现代的风力发电机组相联系,展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若不是,爷爷折叠的纸风车,被我顺手一抛,怎会有,一道道景观 亮丽西部荒滩”,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现代科技力量的赞美和对生活变化的感慨。
落雪桐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的描绘自然美景,有的抒发思乡之情,有的赞美科技进步,有的歌颂爱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落雪桐在吉林诗界的名气很大,不是因为他诗歌的文本创作有多好,而是他为吉林所做的文学和诗歌公益。所以,这也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进程。他的诗里也有些小的不足,我和他也进行交流过,他让我客观而真实的评论,我就选了一首《瘦骨嶙峋的蜻蜓》说说我的个人见解,也不一定对,只是交流而已。
《瘦骨嶙峋的蜻蜓》
我就是那只不远千里
迢迢奔波的蜻蜓
瘦弱的身躯跋山涉水浮光掠影
不赶早不迟晚
只为心怀那份色彩斑斓
只为那份生死相许的眷恋
就在你生命灿烂的季节
不约而来翩跹而至
尽管扛不过狂风暴雨的肆虐
却能坚挺起信念的执一
虽没有飞蛾扑火的凄美悲壮
却也坚定着铁石心肠的追随
美丽千古的花仙子啊
那顾盼生辉的轻盈
那含情脉脉的温存
那倾国倾城的灵气
如何不神彩熠熠阳光明媚
如何不叫那只瘦骨嶙峋的蜻蜓
牵魂动魄痴心不渝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细腻与执着。然而,在语言炼词方面,仍有可斟酌与提升之处。诗中运用“瘦骨嶙峋”来形容蜻蜓,虽别出心裁,试图营造一种坚韧与脆弱交织的形象,但此词稍显刻意和沉重,削弱了蜻蜓通常所具有的轻盈之感。“跋山涉水浮光掠影”这一表述,词语组合略显生硬,“浮光掠影”本意为观察不细致,在此处与“跋山涉水”结合,未能精准地传达出蜻蜓奔波的艰难与坚定。“心怀那份色彩斑斓”和“生死相许的眷恋”,表述较为直白,缺乏更精妙的词汇来烘托情感的深沉与复杂,使得情感的冲击力稍显不足。“虽没有飞蛾扑火的凄美悲壮,却也坚定着铁石心肠的追随”,“铁石心肠”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冷酷无情,用于此处形容蜻蜓的坚定追随,用词不太恰当,容易引起误解,可选用更贴合蜻蜓特质的词汇。不过,诗中也有一些较好的词语运用,如“顾盼生辉”“含情脉脉”“倾国倾城”等,描绘出花仙子的魅力,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语言炼词上有一定的亮点,但也存在部分词语选择不够精准、组合不够自然的问题。若能在词汇的锤炼上更加精细,必能使诗歌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2024.9.29.于通潭西区半间闲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