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德菊 笔名:一晴
每个物品的出现都有自己的时代,只是对人类的影响范围大小和留下的痕迹在历史中有深浅,自行车就是给几代人留下很深的痕迹。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也相当于前十年有辆私家车,而且是名牌,那阵我家的自行车是“飞鸽牌”,后货架是亮闪闪不锈钢的材质,质地非常好,那时有的人家走需要抓面子的亲戚就到我家借自行车,可惜也可气的一次是借出去的自行车,送回来竟然后货架被摔坏了,说是摔石头上了,人没啥事,那得多大的劲能把质地那么好的货架摔坏了,不知道是真是假或者是别的。说那是厂家原配,找不到配件,就这样给送回来了,我们全家好心疼,没有办法,还是第二天我妈妈到镇上把货架换成黑的,车子也失色很多。我妈妈说自己舍不得的东西让别人给弄坏,还拿他没办法,所以也让我们尽快学习骑自行车。
我学自行车用了好长时间,主要是有些笨,学东西慢,我的姐姐和弟弟学得很快,也没我那么费劲,我是最后一个学会的。
先从推车学起,车子二八式又重又高大,先是学一只脚在踏板上,另一只脚离地,车子能跑起来,这叫溜车,刚开始需要人在后面跟着扶着后座,要不然根本掌控不了它,车头不是往左就是往右拧圈圈,后面有人扶着车子才行,这算第一步。
过一段时间,离地的一只脚和腿顺着大梁下的空档伸进去蹬上几圈,算是会一半了,这一开始也需要后面有人扶着,要不然也会失去平衡,摔倒在地,真像一匹烈马,要一点点建立感情和有点儿胆量才能驯服。能坐到座包上,还需要时间,因为个子矮,在我二年级时敢坐到座包上,脚还够不着脚踏板,只能蹬半圈,还需用脚面把脚踏板半圈的位置钩上来,再用脚蹬下去。那些只是在自家的麦场上可以,还是不敢上路骑的。就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家人大都去了新疆,自行车留在家了,我变成有“专车”一族,也成了我的自行车时代,还自豪一段时间,可是也必须独立面对一些事情,比如我家的地包给邻居种了,同时也有河工(水利工程),邻居让我去我姨家问问这河工是不是让他们家帮忙扒。
就这样我第一次骑自行车上路,那阵也不怎么分左右道,又是上学时间,路上的自行车非常多,尤其到了高集中学(学校名称)附近自行车更多,对面并排同时来了两辆自行车分别朝我的方向骑来,我的自行车迎面从他们中间穿过,手抖车头也抖也不敢蹬圈,心也提到嗓子眼了,要不要从车子上下来,在紧张慌乱中错过了车,由于没蹬圈,车子站不住要倒了,立刻从车上下来,也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我回头,看她们对视一下,就听到他们大声放开地笑,身子在自行车拧得东倒西歪,就知道我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笑料,估计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到了我姨家,我姨告诉我谁种地河工是谁的,说我妈妈去新疆之前都说好了,知道我够不着脚踏板,把座包往下放了一些,交待了些,我还要上学,就回了,能够着脚踏板,学生也都上课了,所以回来的路上就感觉轻松许多,就这样自行车算学会了。
在星期天练练或者偶尔和同学一起去赶集,在不断的练习中,和自行车亲密多了,一年春天在公路上看到,尤其是青年人骑车的速度像是比赛,都快飞起来了,我好羡慕,在公路上不敢骑那么快的速度,就想等从公路拐到村子,田间路上也骑这么快,学一下他们的速度是什么感觉。
我家在村西头最前一排,所以不用走村里的路照样能回家,从村东边的一条路向南走,再拐到向西的这条路,也没车也没人,加快蹬脚踏板的速度有种风驰电掣的感觉,放飞自我,放飞在田野中,放飞在蓝天白云中,沐浴在灿烂阳光中,再拐最后一个弯就到村子时,由于速度太快,转弯方向太猛,一头撞向地头的树,我是先碰到树上,由于是大梁横撞树上,按惯力人和车子都弹飞出去了,车子也压在我身上,我以为胳膊断了,或是腿断了,脸上火辣辣焦灼疼,趴在地上好一会儿,幸好是土路,路边有还在睡眠松软的趴根草,动动胳膊动动腿,没刚摔时疼了,想着自行车是不是让我给撞报废了,好心疼地扶起车子,查看车头是歪的,车的前大梁被撞拱起来些,车条也断了两根,车和我都不错,都无大碍,真是那阵有多放飞,现在就有多狼狈。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可以说是骑车练到炉火纯青的时间段,每天蒙蒙亮就开始四面八方向学校汇合,放学了,自行车流就像洪水一样涌出校门,也像蚂蚁搬家似的,然后分散到各个路上,离开老师的视线,各种花样骑车、坐车,有蹬得特快,然后把脚放到车把上,有站着骑,一手掌把很常见,双手不掌把也很多,还有一人骑两辆车,还有最绝的就是先骑得特别快,然后直接站到座包上,双手张开,飞的架式,发现车头跑偏了,便立即坐到座包上,这多数是年纪长些的男生,有两人一车,坐在后座上蹬脚踏板,前面只负责掌把,有坐在前大梁上,后座上也坐人,还有站在后座上像要检阅仪仗队似的…… 这每天几次的练习就练成骑车一种无畏的思想,也包括我。
在15岁的那年夏天,我从古邳镇看到50公斤的化肥,那阵我家还有一亩多地,需要化肥,就带了一袋回来,到上汤山的坡时,坡太陡骑不上去,好容易推上坡,心里想下坡就好了,心里还高兴着,平时带人,人骑车下坡好省劲,结果一上车那车头不听我指挥老是往一边歪,怎么也轴不过来,好像失灵了,对面正好驶来一辆载满货的半挂车,由于他是上坡,感觉好费劲,车行进得也慢,我的车头就冲对面的货车歪去,好像货车有魔力和吸引力,就在货车刚过去,车子和我就摔倒在刚过车轱印上,好悬,按现在话说就是差点喝到孟婆汤了,膝盖也磕烂了,路人帮我扶起,说你家大人,这不是小孩干的活,然后给我推到坡下,忍受腿疼骑到家,姐姐那时从新疆回来了,说是让邻居大哥帮带回来的,你胆子确实大,好在有惊无险。
自行车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在农村,成为人们代步办事的重要交通工具,就连我70多岁的奶奶见到一些妇女就会问,会不会骑自行车,就如现在会开车一样普遍,我奶奶说要不是小脚,自己也去学了,她就说会骑车多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在聪明智慧的人手中那用处可大了,把自行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把货物放在后货架上,有的比人都高,离远看还以为是外来不明物体,一直在移动,赶南集卖北集的最佳运输工具,有的在后货架绑上拉拉车,车上一般坐年长者和放着物品。
还有就是一群群俊男靓女骑着车一同郊游,五颜六色的衣服,青春的面孔朝气蓬勃,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最美的风景就是年轻谈恋爱,男孩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娇羞的女孩,情意绵绵看着风景说着话。那个年代比较流行明信片,有的明信片上就有自行车放在窗口、放在公园,大树下的图片,意为等待、思念,双向奔赴。
每个时代的结束必然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科技发展会不会出现一种代替现在小车的新科技。再过几十年,小车也淘汰了,开一下小车,也会像现在骑自行车一样累,因几十年没怎么骑过自行车了,偶尔在景区骑上几米,不疼不痒的,现在意外得到一辆自行车,(另一篇怎样得到自行车)也练有十来天,虽然大腿没有那么酸,骑行的时间也长了些,但是每次还是因为膝盖酸得停下来,每次还是气喘吁吁,这少年时都把车子当作先进的工具,从来没感觉累更没气喘吁吁过。科技再怎么发展,锻炼身体还是需要的,人的情怀还是要有的,就如骑马时代,虽然远去多年,但是在风景美丽的草原,骑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腾是一种比较飒爽的风景,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怀。
晚上骑自行车还真不少,虽然从必需品沦落为锻炼身体、休闲的工具,这是时代的进步。地球往前转,时代在发展。自行车伴自己成长,虽然没赶上自行车为人服务的鼎盛时代,带来的成长快乐与经历是别的无法替代的,小车是后来不可缺少的存在,它带来的快乐和方便的感觉同样也是不可替代的,科技是可以替代,每个阶段的感觉是无法替代。

作者简介:
单德菊,女,新疆人,大专学历,目前自考本科学历,《赠江南友人》获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 等奖,现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