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原创作品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
试述三十年间四次国运大抉择
投稿的作者: 林耀平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诞生75周年纪念日,这是华夏民族太值得回味的75年了。特别是自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四次国运的大抉择,更值得每位国人应当了解的事。容我一件件慢慢道来。
第一次大抉择: 解放军过不过长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我中华民族本应休养生息,去医治那近百年的战争创伤。但是,国共“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挑起了内战,非致中国共产党于死地而后快,但仅经过三年半的时间,蒋介石的五大主力被消灭殆尽,已处“江河日下”的处境。于是,企图“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之状。
原来,自1948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看大势不好,便在私底下做了很多美国和苏联的工作,企图叫这两个大国给中共施压,讨论“划江而治”的问题。
说老实话,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不希望我们有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苏联在二战期间虽然支持国民党政府,旨在利用中国作为对抗日本和德国的屏障;而美国则希望通过扶植国民党来打造一个亲美的东方盟国。所以,美苏两个大国的目的都是要将中国分割成两个部分,以便更好地控制局势。此时,中共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士认为“划江而治”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一方面,他们不愿意继续打内战;另一方面觉得没有苏联的支持,担心无法战胜国民党。而蒋介石提出“划江而治”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等待美国的支援,并期待欧洲局势的变化。
然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深知,一旦接受“划江而治”,中国的统一之路将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如果美苏从“柏林危机”中抽出身来,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再加上蒋介石也还具备很强大的军事力量,未来统一中国将会变得遥不可及了。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了美苏因“柏林危机”所带来的战略真空期,因为美苏两个大国因“柏林危机”都忙得焦头烂额,甚至爆发核大战的危险,他们均无暇顾及中国事务。于是,当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破裂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历史性决断: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遂于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两天后的23日便占领了国民政府的“总统府”,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即: 新中国诞生了。
第二次大抉择: 朝鲜战争出不出兵?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的第一大国际博弈,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首次全面展示军事力量的外交智慧和重要战略。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比如: 之所以有朝鲜战争,实际上是斯大林在背后策动的,其目的不仅仅是支持朝鲜半岛统一,更重要的是在东北亚构建一个战略缓冲区,以护卫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安全。还有,如果南朝鲜被打败,美国又不出兵,苏联就能控制朝鲜半岛南部的出海口;如果美国出兵,苏联可根据《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名正言顺地进住东北,从而扩大其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局面,毛泽东深知苏联的意图: 只要发动朝鲜战争,苏联总会从中受益,中国又无法制止战争。苏联那时的心态,就像当今美国逼俄罗斯发动俄乌战争、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及对黎巴嫩真主党进行的狂轰滥炸一样,美国总会从中受益,反正没有在美国本土打,滥了世界,肥了自己。苏联那时的心态与美国如今的心态如出一辙。
毛泽东主席也明白: 美国不出兵,南朝鲜必败;只要美国出兵,北朝鲜必败无疑,如此,中国又不能不管。因为一旦美国打到鸭绿江边,将直接危及我东北。看这阵势,中国出兵也难,不出兵也难。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战争创伤远未治癒。因此,在中国高层,多数人觉得出兵不妥。在如此艰难抉择面前,毛伟人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逼得不可一世的美国佬退回到“三八线”,并低头求和。
此一战,不仅粉碎了苏联企图通过朝鲜战争实现对我控制的图谋,而且逼着苏联吸取在南斯拉夫的教训,迫使苏联为我提供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一战,更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连在我监狱蹲监的日本战犯都说(过去他们不服管,说是美国把日本打败的,不是中国把日本打败的): “你们能打败美国,说明也能打败日本。”朝鲜战争以后,这些日本战犯服管了,老老实实的了。中印边界冲突之前,朝鲜战争期间的第一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说: “印度人敢跟中国人打?脑子进水了吧?”此一战,确确实实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伟大领袖太英明了,中国共产党太伟大了!
第三次大抉择: 中印边界之战打不打?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上展现战略眼光、智慧、决心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印度独立后,在尼赫鲁政府领导下,试图以扩张领土来提升其国际地位。于是,从1959年起,其在中印边境频繁挑衅,还非法占领中国大片领土达9万多平方公里。其之所以如此之大胆妄为,是因为背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中国一直保持克制,直至“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由于苏联的斯大林去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直至走上对立,甚至水火不容。美苏两霸更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1962年8月13日,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布暑了防空导弹,双方关系瞬即紧张起来,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全球。就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在美苏之间无暇顾及印度的情况下,果断地于1962年10月20日下令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我仅在一个月之内就将印度侵略军彻底粉碎(11月21日结束战斗),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印军“锡克旅”无一生还。具体指挥此役的原国防部长林彪元帅在向中央汇报时只说了两句话: 一是我无一被俘;二是保证30年内印度再也不敢批衅了。霸气十足!
此一战,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大国野心,还为中国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第四次大抉择: 对越自卫还击战打不打?苏联跟我反目后,越南一直紧跟苏联,特别是黎笋当任越共中央领导人以后,更是与苏联签订了同盟条约。于是,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一直想成为东南亚的霸主,1978年底,中越边境局势剑拔弩张。越南认为其与苏联有同盟条约,对我气势凶凶。恐怕这就是越南招来血光之灾的导火索吧?
越南如此与我作对,并且背后有苏联的支持,这一场战打不打?打多大规模的战?摆在了中国领导人的桌面上,确实是需要考虑周全的。
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老一辈领导同志应邀访美,在访美前,我领导人就警告越共中央总领导人黎笋,但他根本不予理采。并且认为: 中国最多像1962年打印度一样,进来两个师了不起了。所以,越南只在边境布置了两个师的兵力。越南大大地低估了中国领导人的决心,实际上我已准备了30万大军,还有30万的预备队。
对越自卫还击战于1979年2月17日下半夜开打,我30万大军越过中越边境线,由4个师进攻黄连山省,越南王牌316A师还以为我仅有两个团的兵力。结果,越南的4个团被我撕得七零八落,死伤超过大半;其东面的345师又陷入我另三个师的重围,越军很快全线崩溃,几乎全师覆没。越346师也被我全歼。有外媒报道说:“在同登、谅山一线的战斗中,越军被中国的55军像铁锤砸甲壳虫一样,一个个砸得血浓遍地。”
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自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大战基本结束,但围绕着“老山”的战斗,一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直至1984年7月12日“老山战役”结束,越南再无师级以上的规模战斗了,只有营、连规模的战斗始终未停。1990年9月,中越开始了边界谈判,并于1991年开始实现关系正常化。
对越自卫还击战,不仅遏制了越南的扩张,还间接地削弱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强国形象,获得了美、西方的支持,为改革开放辅平了道路。
总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抉择,既能让我们振奋人心,又能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能让我们坚信党的领导,团结奋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题引词
__林耀平先生论道三十年国运,四次大抉择震撼桂林都市头条
作者:江开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深刻见解的抛出,都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无数双眼睛探寻未来的轨迹。近日,知名学者林先生的一篇文章《三十年国运:回望与前瞻——四次大抉择》在桂林都市头条上引起了广泛热议,不仅触动了当地民众的心弦,更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层层涟漪。林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国家发展画卷,尤其是那四次决定性的抉择,更是让人深思不已。
一、开篇:历史的回响,抉择的序章
文章开篇,林先生以一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转折都源自关键的选择”作为引子,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时空隧道。他强调,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在这段辉煌历程中,有四次大抉择尤为关键,它们如同四座灯塔,照亮了国家前行的道路。
二、第一次抉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
林先生首先回顾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详细阐述了这一决策如何打破了旧有的体制束缚,激发了社会活力,让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抉择,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第二次抉择: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进入90年代,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再次做出重大抉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林先生指出,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更是对发展理念的全面革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四、第三次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拥抱全球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林先生深入分析了这一抉择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加入WTO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这一决定不仅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第四次抉择:新时代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中国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林先生指出,当前中国正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抉择,不仅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
六、结语: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文章最后,林先生以满怀激情的笔触,展望了中国的未来。他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道路,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中国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国运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它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林耀平先生简介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七星文艺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华南最高峰审稿者之一等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六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七个县、区有关人员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传统文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
(V)江开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