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感动
作者:李永辉
——我的姑夫卫志亭是共和国创立勋章获得者
作者题记;共和国创立者勋章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标志,它代表着获奖者在共和国创立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崇高认可。这种勋章是无价的,它代表了获奖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获得者及其家族来说,这种勋章是一种无比珍贵的传家宝,它承载着家族荣耀和国家记忆。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作为他老人家的侄儿及他的子女们,从内心深处深感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爱党爱国忠心耿耿教子成材做栋梁福寿荣归人人颂
年逾九旬四世同堂子孙出众成大器德望常昭代代传
一、拳拳爱国心,盈盈报国情。青年入党,志高存远。潜入敌营,红色卧底。我的姑父他老人家,出生于1926年11月23日,他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失去父母,艰苦的童年经历培养了他发愤图强,不为命运折服的秉性。
他7岁开始,就跟着哥哥、姐姐出门在外讨生计。他19岁就被村里群众推举为村里保长。他积极为穷苦人着想,急乡亲之所急。他信念坚强,愿意为贫苦大众利益贡献一生。经县里地下党组织考察推荐,他21岁就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地下党成员。1949年5月,23岁的他受地下党组织委派在秦岭守备区当兵。1949年8月,受组织委派任陕西省扶风县绛帐区公所公安助理员。1951年9月,年仅25岁就被任命为扶风县绛帐区公所代理区长。1952年10月,进入陕西省委党校学习深造,历时11个月。1953年9月至1955年任召公区区长。1956年1月至1957年6月先后任扶风县民政科、工业科副科长。1957年7月至1958年9月任扶风县上宋乡党委书记。1958年10月至1960年12月在陕西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学习。1961年1月至1961年8月任兴平城关公社副主任。1961年9月至1964年4月任扶风县午井公社党委书记。1964年5月至1965年12月任扶风县税务局局长。1966年1月至1968年任扶风县供销联社党总支书记。“文革”中受到迫害冲击,1968年10月被下放到县五七干校,午井公社劳动。1970年11月恢复工作,参加宝鸡峡工程建设。1971年11月至1973年12月任冯家山工程扶风民兵二团工程组组长 。1974年1月至1978年4月任扶风县蔬菜、食品公司党总支书记。1978年5月至1981年4月任扶风县商业局局长。1981年4月至1987年7月任扶风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工委主任;1987年8月离职休养。
二、离休返乡,情系桑梓
姑父离休后心系家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一扶风县绛帐镇东作村。帮困扶贫,乐善好施。慷慨解囊资助村里困难家庭、先后捐款3万多元资助村里水利设施和村里修路项目建设。与乡里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点点滴滴,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心系群众、老干部优良高尚的革命本色。
三、 教子有方,父慈子孝。
姑父一生正直善良,严以律己。他对子女教育从未放松。他常谆谆教导子女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要求子女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对工作事业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人。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七个子女亦工亦农,都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勉尽责,做出了让同龄人称羡的成绩。
四、不幸病故,美德留人间
2015年9月16日凌晨5点,姑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未给儿女留下只言片语和孝敬病榻一年半载的时间和机会。极其安详洒脱地永远离开了他的儿女们。表兄弟姐妹个个悲痛欲绝,捶胸顿足,只为没有尽到做儿女的孝心懊悔不已。
扶风县人大在东作村为老姑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全村父老乡亲不约而同自发地来了,和姑父同岁89岁高龄他的老战友在同行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也来了。扶风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在致悼词时是这样地说的;‘’参加革命工作39年以来,一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确,即使受到错误冲击,也没有降低觉悟,动摇信仰,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他坚持原则,带头实干,严堵各种不正之风,不搞任何特殊化,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上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品节昭后人,德行感桑梓。青山长留前辈功绩,绿草犹伴后人追思。九州亘古孝为先,不忘祖宗水有源。姑夫仙逝整九年,今天撰文再怀念。结草衔环报厚恩,良好家风代代传。
您是共和国的脊梁
我们敬仰您的清刚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您
颁发给您实至名归的勋章
您从战火中走来
带着荣耀的枪伤
曾经的峥嵘岁月
屈己待人从不张扬
一个信念跟党走
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您走了
您的家国情怀烙印在我们的心上
红色基因在体内流淌
继续传承先辈们的理想
您是儿女们的骄傲
您是我们的荣光
庆幸我们生在中国
沐浴党的阳光
赶上了好时代
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牢记使命
初心不忘
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华夏好儿郎
不负祖先
不负炎黄
(写于2017年7月,修改于202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