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 声名远播的民俗文化专家
赵新贵
王新民先生,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土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微胖的体型,略红的肤色,一对双眼皮的大眼晴上,架着一副带框有色的石头眼镜。黑亮的眸子里透过镜片,闪烁出聪明的睿智。他省内外名气很大,无人知晓他是赫赫有名的民俗专家。
王新民以自已的努力,加入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咸阳市在间艺术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咸阳市作家协会,现还当上了咸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顾问、旬邑县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他虽然长期在教育单位工作,然而,社会上人员知道最多的,还是先生创作的民俗作品。他人和其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生活,那种传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长期在故乡旬邑县土桥镇某小学任教,王新民而却以自己的喜好,而长期从事着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他撰写的上千篇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国农民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农民报》《陕西农村报》《中国民间故事》《秦都》《检察文学》《旬邑文艺》等报刊杂志,尤其是《咸阳日报》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他的新作刊登。他的这些作品,涉及到陕西渭北黄土地上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人情礼仪、节气溯源、地名来历、节庆娱乐、名人轶事等。几十年来,他坚持不停地去寻访、挖掘、整理和撰写成文发表告知民众。在这些作品发表的背后,使人们看不到的是他的默默无闻地耕和心血汗水的劳动付出。
笔者知道他,不辞劳苦地曾去采访过那些在剪纸艺术中有成就的农村妇女,曾采访过那些当地很有名气的吹唢呐高手,采访过那些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等。他研究寻找旬邑当地人传说中的"石门爷",并还被授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门爷的传说"说书传承人。他以自己劳动的辛勤努力付出,在当地民俗文化研究中,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由此,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
笔者通过和王新民先生几十年的友情往来,我看到了先生的为人淳厚善良,看到了他对民俗文化事业研究的执着,也看到了他骨子里带有的凡事追求卓越的争胜心性。
可能也正是这些他不服输的个性特点的存在,也才有了他在民俗文化领域里辉煌成果的取得。他的出版作品图书有《俗海采珠》《俗海拾贝》《乡风乡韵》从乡韵禮尘》《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等。除这些外,他还多次参与了省市诸多民俗文化图书的编辑工作。他在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写作中,总是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扎进渭北地区尤其是旬邑民间浓厚纯朴的民俗风情。
已故著名民俗文化专家、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梁澄清先生,生前和笔者在咸阳市图书馆一次交谈中,就曾说过:"王新民是你们旬邑县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个很勤奋也很有能力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人!"我当时对梁老先生的观点就很认同。还有咸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秦都区文化馆原副馆长安升先老先生,他在对王新民新作《俗海采珠》一书的序言中也写道:”新民是大家公认的民俗专家。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搜集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可说他是传播旬邑民俗文化第一人,是黄土高原文化的深耕者。"
专家们的肯定无疑是准确而公正的。在电视电台和报纸杂志上,在微信和抖音上,到处人们都能看到先生的现身说事形象和他的美好作品的传播。一位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终于在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域里,走出来了一条新的让众多人羡慕的道路。他,成为了人们赞美名声远播的民俗文化专家。
古人日:"春云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新时代里见盛世,民俗文化著宏篇。笔者作为先生多年在文坛上的好朋友,我衷心地祝贺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祝愿年到耳顺之龄的他身体健康,去攀登这古老而璀璨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新高峰!
2024,9,24日草匆于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