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骥雄天霸,黄龙沧海翻 1200
三木秉凤诗文选
晴曦映卷历春秋
操翰抒章泻风流
武略文韬秉烛阅
腹募诗书寄谁忧
花语坠尘星雨休
火萤飞韵点寒楼
古道饮别桃渡逝
天涯何处觅仙舟
飞骥雄天霸,黄龙沧海翻,开天劈地逊,一带一路添。老子《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宇宙之阔斑驳陆离,然而日月星辰万事万物从何而来?从虚空之中因缘际会化现而来!我们尘缘之人大都追逐境界之有,其实更有一种境上之界谓之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岁月如流,此生一别留给我们的也许永远是回忆而非永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里的“空”是什么概念?许多人将“空”与“虚”“无”类相等同,因为《道德经》有曰‘致虚极,守静笃’。而“无”在《道德经》中则又曰‘无中生有’,如何区分“虚、空、无”这些哲学概念呢?《仁王护国经》第二品曰:“法性空故,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复如是。”其实哲学社会科学之“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概念,更是一种内心修行而致的极高境界!因为自我空尽,则宇宙在心,心中无欲,则万欲皆心,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宇宙无垠,世界大千,其实不过能量与现象之间的循环往复而又生生不息的互相转化,这就是《道德经》所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转化的条件之缘就是识心,故佛经有“唯心所变,唯识所现”即境随心转之说。能量与现象,有与空是一对阴阳太极,有谓现象,空为能量,两者互为体用互相转化。在凡尘世界,我们常将“空”称之功德能量,而将将“有”称之福德化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如流,浮物如云,沧海桑田不过时空的瞬息变幻,长城万里也不过“秦皇大帝”留下的文明现象符号。“空”是什么?空是从生到灭的一次次轮回,空是大千万象发展变化的归宿,所以“空”就是宇宙本体的本来面目,宇宙一切现象包括日月星辰皆从“空”而生,最终复灭于空。《道德经》将空作无讲,太极文化及中医文化将空作气讲。 人能悟空,用心悟得自然之道,也许比哲学思维、科学试验等来的直接,且受用更深,毕竟这是“道与术”的天壤之别。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人生百岁,浮梦一秋,生命之求不是权色名利,而是领悟生命之道,通达万物之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类文明脱胎换骨于宇宙自然,人道法于天道,天下能量与万物本来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因而以德配天,道法自然,就是人类回归自然天性的唯一选择。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所以在“志于道”上,我们永远不要把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当作虚无缥缈,否则就会失去一世道缘。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灵魂之根在“道”,修行之要在“空”,人生之途在“悟”,传世立言在“经”,其“华”在千百年诸子百家之争鸣,其文脉一道贯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登山万径,山巅唯一,大路条条,罗马唯一。世界各地的圣贤,都有立言之经典,文字有异,思想略同。无、空、极、性、虚等都是宇宙本体概念的民族表达,都是说明一个义理即本体空性,犹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空”是一种境界,不是虚无主义,冥冥之中天律所纳早已亦非你我之小“术”所及。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源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日落薄西山,凛冽秋水寒,千古一绝唱,文明东土燃。以弱肉强食、自由主义、利益至上、享乐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正在随着欧美帝国衰败而没落。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互利共赢、仁义礼智、天下一家等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价值正悄然被世界接受。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明倡议,中国发展倡议,中国安全倡议,正在全世界深入人心。西野秋尘漫卷,东土草木正蕃,白云出岫非晚,龙娇骐舞翩跹,纵横天下巨变,日月豪气满天。
寒菊泣花露,唳鹤惊林疏 1201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夜淡寥星浮
秋思泪盈烛
寒菊泣花露
唳鹤惊林疏
草木斑颓艳
风烟爽携凄
向隅长自问
身微志焉俗
飞瓣叶落杂纷纷,泽畔草木色始沉。最忆童子采撷趣,秋果野馔味浓今。《孟子》有言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乃大道化生,应当秉承自然本性,以道御术,以德配天,立志以行道,破茧而化蝶,作为万物灵长,人类文明是由宇宙能量根据一定法则化生而来,顺从自然、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乃是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和谐共生的不二选择,人类当为宇宙万物兴衰之道作出表率,能量与现象在循环转化中互为体用,万物与天地浑然一体,一切生命中都在生生不息中蕴含着自我觉醒与积极向上的无穷能量,一切万物不管小到草木虫兽大到日月星辰,都有自己能量变化方式与运动规律,前智以之教化斯世,觉者以先觉而觉后觉,道者以内闻之道而觉天下斯民。既然宇宙能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一家,乃是人类文明道法自然的必然结果。正如庄周梦蝶,庄周亦蝶,梦蝶涟涟,栩蝶翩翩,莫疑天下化现奇观,凝者为化成。庄周梦蝶,言不知己为蝶也,或蝶亦为人也。
钟灵怀毓秀,皓月若飞舟,我欲秉漫笔?奈何几词瘦。惊观秋涛渡,风扫落叶忧。草野年年翠,谁独岁守旧?“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落尘凡欲丛,常被变幻莫测的五彩斑斓所迷,面对红尘滚滚,成长历程一度茫茫无措,非乃看不清世界,而之变化太快。变者,乾也,无所不能,化者,坤也,无所不载。《易》之义云,阳刚者应“自强不息”,阴柔者当“厚德载物”。大道恒贯天宇,而世界现象一直处于变革、变化、变动、变迁之中,此乃不易之易,而一切变化又循之同道而永恒贯之,此乃易之不易,人类文明兴盛衰亡,而历史规律却恒如北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主宰社会变迁的规律却从未变化,阳极生阴,盛极必衰,若让文明长生久视,人类社会应当与道同行,《易》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类社会生生不息,长江前浪推动后浪,时代会变,战略要变,战术要变,理念要变,形象要变,风俗要变,甚至支配我们行为的思想都要变,但有一件东西永不能变,这就是崇尚道义的良善之心。花蝶可变庄周,庄周亦可梦蝶,但变化的规则却从未改变,这就是道生万物及万物归道之理。
《韩非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为理之体,理为道之用,相为道之化,理为相之解。大化者,先修己而后化天下,小化者,先观天下而后化己。不管大化还是小化,化者乃变之也。思此困致,乃随天则。《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秋水长天,大地蒙润,江山如画,万物知藏,一切现象皆循道而生,悖道而亡。从晚蝶生茧,再破茧成蝶,一切生命就是在一次次循环轮回中感知大道的力量与法则,故而《论语》谆谆诫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草露滴透北国风,台榭湖光正绮濛,万方百态玉姿褪,节季何时留私情?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