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印痕
——读《军中日记》
秦承勇
在我阅读的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日记类,读日记总感觉有一种独特的品味和情愫。日记是自己的人生记录,是个人心灵的对话,也是惟吾德馨的独白。
我读过的日记最早的是中学课本上的《雷锋日记》,上班后陆续购买并阅读了《陈赓日记》《汪东兴日记》《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著)》《鲁迅日记》《曾国藩日记》等。
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还是《雷锋日记》。雷锋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典型。在青少年时代,读雷锋的日记,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读了童小鹏的《军中日记》,感到很有价值,颇受教益。一个人的经历同中国革命的历史、红军长征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本《军中日记》就是这么一本书。
《军中日记——我的长征亲历记》记录了童小鹏从1933年1月1日至1936年12月16日的红军经历,主要有五次反围剿、长征历程、东征山西、红大学习等几部分,另收有作者为《红军长征记》写的七篇有关长征的文章,可以与日记内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该书图文并茂,文笔简练又不乏幽默。此书的最大特点是作者的6本日记手稿全部影印,可以一见当时的景况。
童小鹏当时是一个红军战士,19岁,在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工作,日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我是把《军中日记》当作历史来读的,看看自己所了解的红军长征知识和当时一个红军的经历记载是否一致?书中许多的图影和影印笔迹,使我们知晓这部日记的来历,长征的艰苦,也明了一个红军的历史。
以下几个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作者天天写日记,坚持4年。写日记的人很多,但在艰难困苦、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恐是凤毛麟角吧。作者在日记的首页写道“无论如何忙,此事切勿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原则。“当红军是最光荣的,那么红军中的生活是最光荣的生活了。这是我记日记的动机。”一个青年红军战士内心的表白,多么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啊。
二是红军行军过程中,常常遭到飞机的轰炸。除了在日记中有记载外,书内还收有一篇文章《残酷的轰炸》记述此事。1935年3月5日载“途中遇敌机三架,因处置不妥,致遭炸弹,伤亡连保卫队在内六十人以上,惨状真是目不忍睹!”。陈毅元帅诗云“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乃真诚写照。
三是红军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原以为红军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紧张的,《日记》告诉我们除了行军打仗,红军也有学习、文娱、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还有扩充红军,搞宣传等等。如1935年12月8日的运动会“天气冷是那样冷,革命竞赛的精神仍是这样的热,于是竞赛开始了。数十名竞赛的英雄,分门别类的进行比赛了,赛跑、跳高、跳远呀,爬山、掷手榴弹呀,比赛得热热闹闹。四时许,比赛结束了,接着便是政委的闭幕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赛大会即告结束了。”红军长征刚到陕北,就进行文体游艺活动,红军是一个大学校,果真如此。
四是许多细节,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可以与其他资料相印证。如红军长征开始时间,193 4年10月16日,红军的结束时间是1936年10月26日。斯诺和马海德到保安进行采访,由此写了《西行漫记》,日记都有记载。红军进入藏区,在爬雪山前筹集粮食,每个红军要筹30斤粮食。红军到达陕北后与十五军团汇合,看到十五军团军容整齐,很是惊讶,说明当时红一方面军极其困难,着装军容方面不如先到的红25军(后编为十五军团)。
还有毛泽东、杨尚昆发通知要求有能力的人员,写长征记的文章,记载也很清楚,作者还收到5元的稿费激励。红军过大渡河、金沙江、四渡赤水等,作者所在的部队是过了6次赤水,故是六度赤水,这在别的书中是没有记载的。
五是在每一天的日记中,记下每一天行军多少里,到达何地,住宿哪里,内容详细。每一个月当中都记有多少天行军?多少天休息?共行军多少里等?都可作为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每月有月结,一年有年结,可见作者虽然年轻,此事非常用心。
最有趣味的是,作者在每月的开头都是用艺术字体写上月份,并画上简笔画,如红军战士、小木屋、红缨枪、月亮、树林等,甚是可爱,年轻的红军战士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呀!多么充满幸福和希望啊!尽管那么艰苦,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从这日记里可见一斑。每一册封面都写上“军中日记”4个字,并写上第几本和年月时间,真是个细心人。
读罢此书,深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红军,没有先辈的浴血奋战,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呀?阅读《军中日记》,从中可以汲取无穷的力量。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代,一个小红军战士,天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不是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