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其人其事
《杨家将》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她与《岳飞全传》一样,自宋代开始,便在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文艺形式中宣扬杨家将滿门忠烈的故事传说。
《杨家将》,讲的是北宋名将杨继业一家五代奋力抗辽的英雄事迹。故事从“杨继业幽州救宋主”开始,在多次英勇抗辽斗争中,杨家男子大多献身沙场,杨门女将逐一登场,穆桂英代夫出征,佘太君执印挂帅,从而使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穆桂英及杨门女将等一系列经典的英雄形象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有人问:《岳飞全传》里的岳飞是真人真事,那《杨家将》的故事,究竟是真人真事还是纯粹是文人编创的历史故事呢?
这里,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杨家将的故事确有其人其事,但又并非全部都属实。
从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中反映,杨家将中最早抗击辽军的是杨继业(又名杨业),山西太原人。原本是北汉将领,北汉归宋后,杨继业收到了北汉亡国之君刘继元的劝降信。杨继业考虑到国已亡,主已降,大厦已倒,再也没有抱残守缺之必要,于是也就归顺北宋,成为了雁门关一带的一名守边将领。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北辽出兵10万攻打雁门关,而那时杨继业手下只有数千人马,若当面迎敌显然寡不敌众,只能巧计破敌。于是,亲率几百轻骑精兵,隐蔽发兵雁门关北面,从背后抄辽后路,出其不意发起了猛烈进攻。辽兵一路南下,从未遇到过任何抵抗而放松警惕,却突遭背后袭击,顿时慌了手脚。杨继业率轻骑猛杀猛砍,辽兵难以招架,死伤无数,杀死辽国贵族一名,生擒辽将一员,取得雁门关大捷。
自此,辽军称杨继业为“杨无敌”,每每见杨继业出阵,均无人敢上前交锋。
公元986年,辽景宗崩,辽圣宗即位(实际上是萧太后掌权执政)。宋太宗赵光义见有机可乘,为收复失地,便派出田重进、曹彬、潘美三路大军北伐,杨继业为潘美一路大军的副将。
但是,辽国虽然面积不大,但辽兵强悍,双方一接触,田重进和曹彬两路大军都吃了败仗。宋太宗见此,只得下令撤军,并命潘美这一路大军掩护已收复之地百姓的撤退。
在掩护撤退途中,潘美这一路大军遇到了辽国的精兵强将,来势汹汹,大有不可阻档之势。杨继业鉴于当时局势,建议派一支轻骑作为佯攻吸引敌人,借此掩护撤退,但监军王侁以杨继业畏敌不进为由,逼杨继业进军正面迎敌。当时制度,监军代表皇上,权力很大,主帅潘美也作不了主,为了不得罪王侁,无奈与杨继业约定在陈家峪埋伏人马接应,让杨继业前去迎敌,尔后引军深入合击。
潘美虽也按原定计划在陈家峪设了伏兵,但等了半天却不见杨继业的人马。王侁自以为杨继业可能已经杀灭了辽军,怕被抢了头功,就下令把伏兵撤了回来。结果,当杨继业撤至陈家峪时,不见宋军的接应人马,只得转身力战辽军。在艰难困危之中,儿子杨延玉与手下士卒全部牺牲,杨继业自己也因力竭受伤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
杨继业殉国后,宋太宗大为脑火,将潘美连降三级,把监军王侁除名流放,同时大力表彰杨继业是“尽力死敌,立节迈伦”。
宋史记载杨继业有七亇儿子,杨延昭是其长子。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将领。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享年57岁。杨延昭是长子,怎么又被称为杨六郎呢?因为他本人武艺高超,又治军有方,好多人都认为他是天上将星下凡。古时候,天上的六郎星是主将之星,因此得名杨六郎,而并非是他排行第六之故。
杨延昭自幼熟读兵书,深得杨继业欢心,带兵打仗时也经常带在身边。因此,杨继业自小受到良好的应敌训练。宋太宗北伐攻打朔城时,杨延昭就曾担任潘美大军的帐前前锋,身先士卒,不顾流矢穿臂,坚持战斗直至攻下朔城。杨继业去世后,杨延昭继承父志,在河北边境前线先后击退辽兵入侵百余次,保障了边民的生活安定。据传,杨延昭曾买下一批牦牛,将爱吃的草料装入披着辽兵服装的草人里,平时训练牦牛需挑破草人肚子才能吃到草料。训练成功后,便在牦牛两角绑上尖牛,并且让它们饿上一二天。当与辽军对战时,便放出大批牦牛冲入辽军阵营,饿疯了的牦牛见到辽兵就用力挑他们的肚子,致辽兵无路可逃,纷纷被牦牛挑破肚子,死伤十分惨重。
杨家将的第三代将领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杨文广,字仲容,为杨延昭的第三子,生于宋真宗五年(1012),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病逝时也才62岁。杨文广一生并没有象上两辈那样与辽军多次交锋,那时宋朝已实行力主求和的政策,因而也少有武将披挂上阵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杨文广也颇有军事才能,曾率兵击败西夏军骚扰,获得全胜,获宋神宗褒奖。
说到令人肃然起敬的佘太君,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佘太君,本性折(读音同佘),名赛花,出生于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清朝乾隆25年(公元1760)的状元毕沅,在其所著的《关中金石记》一书中称:“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在保德州折户宭村"。至于折太君为何后来被称为佘太君,当地流传说是折太君有感于丈夫、子女和孙辈大多为国捐躯,认为“折”字不吉利,为讨亇彩头,特把“折”姓改为同音字“佘”,意在一人承受一切灾祸,让后代子孙福禄有余。
余太君成长于一官吏之家。曾祖父曾任后唐鳞州刺史,祖父折从远为陕西府州刺史,其父折德扆为州府团练使。折赛花自小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颇具巾国英雄之气度。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家谱》中,对佘太君作有高度评价。
至于大名鼎鼎的穆桂英,历史上实则并无其人。穆桂英这一女将形象,最早出现在民间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元初小说家徐大焯在其《烬余录》一书中,写穆桂英嫁给了杨宗保,不过那只是小说而已。穆桂英的大名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老百姓对杨家将的感情,他们把杨门女将都塑造成抗辽英雄,也是广大百姓表达爱憎的一种方式。
据查,《宋史.杨业传》中,收录有杨延昭等七个儿子及孙子杨文广一人,没有提及穆桂英。倘若穆桂英真有其人,至少《烈女传》中也应提及,但《宋史.烈女传》中共收录了奇女子40名,却没有提到穆桂英的人和事。所以可确切地说,穆桂英只是一个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其实并无此人。
2024.09.23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