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华
几年前云南丽江开车回来路过沐川停留一天,同学带我去游览田家坝沐川竹海,知道竹林里的竹荪魔芋出口挣外汇。这一次中秋假期匆匆一日游,仅仅在县城游玩,路牌上公园众多:黑熊谷森林公园、樱花公园、湿地公园、醉氧公园、碧水丹霞景观公园。看到“醉氧公园”时,心里特别奇怪:醉氧?氧比较多?上百度搜索才知道:
沐川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竹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77.34%,空气质量和负氧离子含量全省前列,县城负氧离子平均浓度1377个/cm3,沐川竹海核心景区高达35000个,可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是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养生的胜景佳地,是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
“中国天然氧吧”的名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旅游度假者奔沐川而来,龙门大峡谷漂流的尖叫声回响在中央电视台,萧洞飞虹一直流进游客的记忆里。沐川面积1407平方公里,下辖8镇5乡户籍人口24万人,常住人口18.7万,生活着少数民族彝族。
售票处门内有两男一女闲坐,问红衣女士今晚有演出吗,答曰有,八点开始。外地人118元,本地39。赚到了!赚到了!心里大喜:《印象刘三姐》最高门票888元,这里最低价才39元,赚大了!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艺术了解最快的地方,就是《乌蒙沐歌》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
骏马嘶鸣,马蹄声声,一人一马一驮从夜色中的山道上缓缓走来,背夫背负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登上舞台,背景音乐响起,四川民歌开唱......
布龙出场,布龙里藏着一群沐川的帅哥靓女,想躲猫猫一样忽现忽藏,美女的脸蛋儿嫰得水果,手持轻纱翩翩起舞,紧接着舞台两边各一条草龙斜拉拉奔上来,龙腾虎跃,龙奔蛇窜,直行绕圈上下翻腾,......
门口有人合影,我们也想拍照,灵机一动请身边一位女士帮忙,拿回手机时才发现女士胸前的吊牌上写着“王稚总导演”,心里赞叹,运气真好!黑熏熏的夜晚随便找人拍照,居然找的那个人还是《乌蒙沐歌》山水场景剧整场演出的总导演,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于是邀请王总导演一起合影留念。
王总接着说,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新姑娘红盖头,半边屁股在外头。哦,她钟情于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扬。这也许是她发起创办《乌蒙沐歌》场景剧的起心动念。其实,每年各个节日的庆祝活动,艺术家们都会精心编排一些拿得出手的文艺节目,一场演出,没了,各回各家该干啥干啥。上一次观看过四川川剧院一场重要的《苏东坡》的演出,县里每个单位一张票,领导派我替代,到了剧院才知道这票的分量,其他单位都是一把手到场观看。就那晚一场演出,没了,回去了。国家花钱养人花钱排练,一场就没了,不是说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吗?迷惑不已。
由于沐川地处四川西南边缘,距成都两百多公里,离云南近离成都远,尤其是三年疫情影响,目前《乌蒙沐歌》还处于亏损状态。幸好所有演职人员都是本地人,有公务员老师老板也有下苦力的三轮车师傅,他们都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不计较个人经济得失,孜孜不倦地坚持十一年,力求把家乡沐川最辉煌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一直坚持为沐川添光彩的信念。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次追光灯打来的时候,都力求把动作做得尽善尽美。
回到酒店泡一杯茶,老半夜不能入睡,我发现了沐川的一个秘密:大面积栽竹植树,氧吧吸引游客,游客观看《乌蒙沐歌》,酒店餐饮兴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模式,这是一条生财之道。老家的公园面积大投资多,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号称半城山水半城竹,但与沐川相比,差距就在一台山水场景剧!我甚至想象如果换一个重视旅游的地方同样做这样的山水实景剧,只要组织好编剧舞美灯光音响市场营销一班人一定会大获成功,我甚至想到了如何减少演员增加观众的参与体验,甚至如何在白天也把这个场地利用起来创收......
吴华,曾任青神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也曾求学巴金文学院和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