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初相见,
60年后竟相逢
――偶遇京剧票友崔连义老人
何永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淮安不大巧事常有
2004年8月8日,《淮安日报》刊登了笔者拙文《清江市石码头小学》,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说:1951年下半年,我在教会办学校类式小学入学后,每天早上都会见到高鼻梁兰眼睛的匈牙利籍神甫和一位崔姓中国少年打羽毛球。同年,由我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笔者注:类式小学后改名为清江市石码头小学,即现市第六中学原址。类式是“圣子”的意思。神甫中文名叫翟光朝,文革前离淮回国。)。
未想到事隔60年,近日在文渠河畔虹桥里周信芳故居遇到并认识了这位“崔姓中国少年”,不过他已是一位72岁老人、京剧队的铁杆名票友了。
他叫崔连义,淮阴第二次解放后开始在类式小学上学,同时还兼做校工,义务为学校上、下课拉铃,换来的实惠是免费入学。他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因他父亲是一位天主教信徒,与神甫关系不错,并常年在校门口摆摊,卖早点、茶水、零食。崔连义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淮阴中学上初中。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崔父正做糖果生意,市联社动员他参加合作化到糖果食品厂,因种种原因,崔父不愿意。这时正在淮中上高二的崔连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动辍学代替父亲去糖果厂上班,直到1996年退休。
在厂里除正常在动力设备科上班,还是一名文娱活动积极分子,参与并协助厂工会搞文娱活动,自己唱淮剧,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大大调动了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崔连义理所当然受到工人和干部的爱戴。这期间,他觉得唱淮剧有点软绵绵,不适合自己的个性,于是改唱京剧,至今已快有20个年头了。退休后在市老年大学、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北京路文化长廊等处都有他的身影,都能听到他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
自从周信芳故居落成开放后,就是梨园票友们常年活动场所,毎周有四个京剧队轮流在这里唱戏。崔连义老人既是情缘京剧队队长,又是夕阳红京剧队代理队长,每天忙着烧开水,清洁卫生,开门锁门,人员协调,接待来访者,忙得不亦乐乎。票友们交口称赞他是位热心肠人。
京剧票友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也已60开外,其中87岁的穆步瀛家住淮阴区王营镇,每天都乘车赶来,乐此不疲。老人们你唱罢来我登场,京剧各个流派唱腔在京剧大师故居迥荡,伴奏乐器的音响铿锵激越更是令人振奋。崔连义住在周信芳故居西边不远处,受周信芳麒派特有的刚劲、质朴、深沉、粗犷、震撼人心、富于变化而又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他也深爱麒派,专唱麒派,可谓是麒派艺术的传承人。他在《四进士》里宋士杰的一段【西皮散板】,节奏自由,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他在《追韩信》里的萧何,唱得慢,唱得平稳,表达出丞相萧何的风度,同时也把叙事的内容很清楚地交代出来。崔连义是淮安京剧票友中共认的名票。
京剧队和周边市县的老年京剧队常有交往,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受益。他们会受邀请到徐州、宿迁、泗阳、常州等地演唱,也邀请对方来淮表演,这样既结交了新票友,增进友谊,更开阔眼界,促进京剧艺术的提高。
三年前崔连义不慎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置换了金属股骨头,出院后尚未痊愈,一次次拄着双拐来到周信芳故居,看一看久违的环境和老友,听一听熟悉的票友们的唱段。他割舍不断对京剧、对票友的情缘啊!
对京剧的酷爱,崔老深有体会地说,唱京剧听京剧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韵味隽永,让人陶醉,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其乐无穷,精神焕发,促进了身心健康,不觉得自己已老,还是年轻人的心态,同时结交了众多票友,更使国粹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艺术大师周信芳精神永存。
(2010年8月21日刊载于《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