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五)
高廷伦
自初二开始,串亲访友活动就开始了。俗话说,“五里不同俗”,特别是新婚夫妇,多半是在初二到岳母家去看望岳父岳母和长辈,给岳父岳母和长辈拜年。也有的在初三到岳父岳母家去看望岳父岳母和长辈,给岳父岳母和长辈拜年。还有好多地方在初二这天为逝世未过三年的人上坟,初二这天是上坟的日子。又“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看姑母”之俗。
初五日,称为“破五”。这天要包饺子、洗衣服,年除夕和年初一换下来的衣服都要等到这天才能洗。此后,过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这一天一般不走亲戚。也有在初五这一天不准用生米、生面下锅。还有的在这一天,常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这一天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磕头,接着把神祖牌位收存起来,鸣放三声“炮”后,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前去上坟。也有的在除夕日把剪刀用布包好或用线缠住,放在床铺底下压起来,到初五这天才拿出来,叫做“破五日”。还有的地方在初五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包饺子,把包饺子称作“捏五”。还有的地方在初五日这一天有送穷的习惯,称作“送五穷”,五穷又称五鬼,即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天,人们用放鞭炮的形式来“赶五穷”“打五穷”,人们称之为“打穷气”。在城镇经商的家庭中,则把初五这天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全家都吃象征金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正月里前五天禁忌很多,主要有初一至初五不许动剪刀,因刀剪属凶器,动之不吉;初五之前的食品要在除夕之前做好,这叫“年饭”“年饭”多而杂,什么都有,到底有多少样,那样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所以有“年下的干粮没有数”的俗语。年饭可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可好可差,但葱、芥、蒜、韭、辣椒这5样生拌凉菜必须要有,这叫“五辛盘”。农村中在除夕和元旦必吃生蒜,说是“一年啦,谁不算算”;不许扫地,扫地只能从外往里扫,更不能倒土,传说,初一地上有元宝,扫地倒土把元宝倒掉不吉利;切忌打坏碗盘家什,万一小孩摔坏一个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声“岁岁平安”。
初七日称为人日。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在《占书》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初七为人日的由来已久。唐代称为“人胜节”。《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因此人们多在这天中午吃面条来祈求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的以这一天的天气阴晴来占验本的年景好坏,是收庄稼还是收人。人日这天,妇女忌讳作针线。有“人日作针线,专扎婆婆眼”的俗语。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大筛子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粉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吃元宵,兆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融融乐乐。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赏彩灯,所以又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赏灯的习俗可以上追到汉代。汉代有腊月赏灯的习俗。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在正月十五。史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十五夜,在安福门外做了一个二十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象一株巨大的花树。到唐玄宗时,元宵节赏灯更为盛行。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唐代旧制。规定元宵前后三夜,开市赏灯。官家与民同乐,以示歌舞升平。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称为正灯,十六日称为残灯,一直延续至今。各地花灯种类众多,而且家和家也有差别。旧时有的用萝卜雕成灯盏(现在大都用大小蜡烛),在元宵节晚上,散放在自家的大小屋内和院外的胡同,及村外的主要路口上。远远望去,灯光闪闪,如银河落地,别有情趣。元宵节晚上并有玩旱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正月十六日是元宵节的尾声,也称为残灯。老百姓非常看重这一天。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出去走动的好日子,群众称作“走百病”。这一天,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服装,走亲访友,农村有顺口溜说“跑一跑,不见老”“动一动,治百病”“ 走一走,人活九十九”。因此,活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也要架着出来走走路,以示儿女孝心。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二月二。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三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里,新娶的媳妇头三年禁忌多,有“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的说法。即正月初七、初八、初九,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些日子里,新娶的未过三年的媳妇不能串亲访友地走动。过元宵节还有一种禁忌,就是新婚的媳妇,头三年不能在婆家过十五,说什么新媳妇“十五不观灯,观灯死公公。十五不见火,见火死婆婆”。因此,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新媳妇必须回娘家去躲灯。俗话说“闺女是娘身上的贴身小棉袄”。小棉袄,贴身,暖和。意思是女儿跟妈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女儿可以跟妈妈撒娇,帮妈妈打理家务,陪妈妈说知心话,可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女儿从小就没有男孩顽皮,又比较细心,又孝顺点,特别结婚后自己当妈妈后,会更加知道父母对自己的苦心和不容易,女孩一般会比男孩更加善良、安静、体贴、善解人意。总能让你感到开心、贴心、舒心、让你省心。女儿时常给母亲的心灵按摩会让母亲温暖。只有女儿最疼妈妈,知道妈妈需要什么,知冷知热者,莫过于女儿,就是母女俩吵架,也当不住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逢年过节,女儿总是想着母亲,常常挎了馍馍篮子看望母亲,并执意给母亲掏留下几个自家蒸的白面馍馍。因此,在旧时又有“闺女是个馍馍篮子”的说法。每逢女婿和闺女来看丈人和丈母娘时,丈母娘都给女婿做好吃的,在旧时也常动炸锅,为闺女心疼女婿,所以旧时有“丈母娘疼女婿没二心”之俗语。娘疼闺女,闺女疼娘,这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女婿也随了媳妇去孝顺丈母娘也是世之常规,女婿虽不像儿子那样对丈母娘养老送终,披麻戴孝,守灵摔老盆,但当丈母娘去世时要摆大祭,戴双孝帽,多次长揖奠拜,有的掉泪痛哭,多次都拉不起来,比-般人悲痛有甚,所以又有“一个女婿半个儿”之俗语。
正月里串亲访友-直持续到二十前后,人们先走近亲,后走远亲。男人们多不挎篮子,往往肩背搭连,放上几个家蒸白面馍馍,-包点心,有时一天可串两家或几家,每到一家掏留礼品时,总是互尊互让,推推搡搡,挣挣夺夺,几十家亲朋走下来,搭连中的白面馍馍一个不少,-包点心也被撕夺得散碎不成包啦。
旧时,三、六、九是皇帝上朝,大臣们上朝议事的日子,是吉祥日。因此,民间在外地工作、经商、或到外地探亲、访友、办事出行的时间,也多选在三、六、九,即正月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以应吉祥、顺利、躲灾、避邪。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191期
本期编辑: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