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伊犁(节选)》赏析
王蒙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上的发言和《文艺报》《这边风景》的节选《在伊犁(节选)》发表后,阎纲先生邀请几位文友中秋前夕分享并座谈。
阎纲开场白:9月2日,王蒙寄语全国青创会的作家们“立志赓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光辉与魅力,否则何以对祖宗,何以对后人?”
王蒙用几分钟的时间就确定了去新疆伊犁农村劳动锻炼,同各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长篇小说《这边风景》。青创会时间,《文艺报》发表《这边风景》的节选《在伊犁(节选)》,作为青年作家学习的范本,今天请各位文友一并分享并请精彩赏析。
王满院发言:王蒙是一位文学大家,我曾读过他的不少作品,有散文,也有意识流小说。近日读了《文艺报》摘发的《在伊犁》,感到亲切、自然、接地气,很感人。
伊犁我没去过,这部作品给我打开了一个认识伊犁、了解伊犁的窗口。
有这么几点对我印象深刻:
一、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他对新疆的风土人情有深刻的了解,书中描写的新疆民风民俗令人心动。
伊犁农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平时大门都不用锁,即使锁,也只是象征性的。
养鸡,没有鸡窝,鸡都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有时一只母鸡多天不见了,也没人去找。一个月后,突然母鸡出现了,后面跟着十几只叽叽喳喳的雏鸡,多么美好的乡村风景,令人神往。
种地,没有畦梁,浇地大水漫灌。可农民浇地很艺术,知道该在哪里开口子,在哪里打土埂子,最后让高低不平的田地竟都能浇上水,描绘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二、形象鲜明的维吾尔族女人。
房东大娘阿依穆罕,头发白了大半,满脸而且满手的皱纹,动作灵活,瓜子脸、大眼睛、细长的眉毛。邻居女人、皮肤黧黑的库瓦罕,她是铁匠的妻子。一墙之隔的大院子里住着桑妮亚,她是阿依穆罕的继女,相当年轻漂亮,已经有五个孩子,丈夫很能干,她是从不下地干活的。
三个女人坐在枝叶扶疏的苹果树下喝茶,她们喝的是“彻日饮”茶!可以喝一整天,这也是一种有个性的活法。
三、幽默。幽默是王蒙作品一个鲜明的个性特证,这一点在巜在伊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胡大呀!这个老婆子简直成大傻郎了,一板子茶叶,两公斤,10天就喝完了。”
“不是10天,是12天。又不是我一个人喝的……反正你明天得给我拿茶来。”简直是牛饮。
“老爹大喊大叫,脸红脖子粗,硬是指挥失灵。老太婆尖声斥骂母驴,照样无济于事。
房东二老正与他的毛驴“战斗”,二老一驴,斗得难解难分。”实在有趣。
四、书中说,房东大娘她们喝的茶是湖南的茯砖茶。让我眼睛一亮,茯砖茶原产地是我们陕西泾阳,茶厂就在泾河岸边,这里特殊的气候和水质,让茯茶产生一种金花,故而有一种独特的味道。1958年,国家把茯茶厂迁到了湖南安化,那里是加工茯茶所用原料的产地。近年来泾阳茯茶厂又恢复了起来,有好几十家厂子,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茯茶小镇。泾阳茯茶现在通过“一带一路”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草原上的牧民爱喝茶,尤其喜欢茯茶,原因有二,一是茯茶价格便宜,普通人都能喝得起。二是用茯茶煮的奶茶味道最香、最好喝。
杨生博发言: 一阵风,把王蒙吹到了伊犁,一阵风,又把王蒙吹回了北京。这两阵风,对中国人的神经都是超度的刺激,只不过,前者如此寒冷,后者如此温暖。
王蒙是1963年去伊犁的,后在伊宁县的红旗公社二大队(巴彦岱)一呆16年,29岁的小伙一下子成了45岁的中年人。1963年到1979年,对于中国是个什么年月?王蒙知道,他那个岁数的中国人也知道。
回忆这段经历时,王蒙写下了《在伊犁》等一系列作品,用留恋的笔给我们涂抹了一幅这样的图景:
——农户不在时,门被铁匠炉土法打制的锁锁着,其实这种锁锁了也没用,它只是一个符号,只有象征意义,没有现实意义。
——那里的人有一个美好的信念:支付给客人的一切,将双倍得到偿还。
——那里的女人很幸福,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有时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
——那里的人劳动很卖力,尤其是领导大家干活的人,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他都不知道休息。甚至干一些没有报酬的事,也心甘情愿。
——那里的毛驴也很懂情,愿意挨打,被折磨,也不愿意离开刚刚出生一月多的小毛驴。
看着9月7日《文艺报》登载的《在伊犁》(节选),我不由得9月13日拨通新疆两位大学同学的电话,让她们想办法去求证一下王蒙呆过的巴彦岱农村实情,好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就在巴彦岱,同学向我转达了实情,我才敢决然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用留恋涂抹的“太阳城”。
《太阳城》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作者是康帕内纳,他是在监狱里用信念描绘出了未来社会的情景。
为什么说《在伊犁》是用留恋涂抹的“太阳城”呢?
第一,作者写出的图景与社会特定的壮态是背离的。我国这一阶段,正处于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生产状况是产出提不高,出勤不出工,以至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左,最终走向内乱,这个期间人民所受的生活苦难已接近极限,从本质上讲,那有王蒙图景中的幸福喜悦。妇女不劳动,一天只喝茶,不但生活不允许,那时的劳动纪律也不允许。
第二,作者自己也陷入悖论。风把王蒙吹到了伊犁,这是一股寒流,是建国后极左的开始,而王蒙把自己的劳动改造却写出了一种享受,这是一种被虐待惯了,又习惯虐待到来的病态心里。作者身为成功人士,是引导读者也像自己一样,被风吹到伊犁去来一次享受吗?
第三,对奋进中的中国思考有负作用。拨乱反正,走自己的路,我们终于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前进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候,用留恋涂抹出一幅“太阳城”,让人向往,难道要引导我们回到过去?
第四,从“提问式写作”高度要求,作品写了生活的表面,而没有写出生活表面下面的激流。与王蒙有同样遭遇的作家张贤亮,虽然人生结局没有王蒙光艳,但张贤亮在作品中的伤痕式反思,写出了中国走到今天的内在动力,预示了中国走向未来必须坚持什么!王蒙的在《在伊犁》,向社会艰难前进提出了什么?我没有看到。
洪雄利发言:读了王蒙先生的《在伊犁(节选)》,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散文的笔法写小说,这在表现手法上是一种探索。《在伊犁(节选)》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和风光风貌,写法与一般的小说截然不同。这种新颖的写法,自然真切,语言和情节之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带入感、真实感和表现力让人读了感到十分亲切可信。
二是语言风格朴实、幽默。《在伊犁(节选)》的语言极为朴实、精当,看起来就像在说话,是一种不见技巧的近乎原生态的记录,虽然写的是平常生活、平常人、平常事,但却平和而不沉闷,流畅而不拖拉,细致而不琐碎,叙事简约,娓娓道来,疏密有度,清朗干净,近乎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是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生动传神,引人遐想,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点石成金、插柳成荫的奇妙感觉。《在伊犁(节选)》写木头门,写长铁锁,写养鸡下蛋,写喝茶、吃囊,一个个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伊犁人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写房东的老爹穆敏,“他五十几岁,身材矮小,双目有神,长须长眉,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之风。”“目光清明、声音清亮、个子娇小、胡须秀长……”寥寥几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像这样的场景和细节比比皆是。《在伊犁(节选)》的语言幽默感也很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读《在伊犁(节选)》,不见浓墨重彩,不见大红大绿,看到的是一种自然、平和与不事张扬,让人感到的是一种繁花看后的风轻云淡、一种历经风雨后的超然淡然,自然、坦然,真切、亲切,真诚、真实。就像几个老友坐在树荫下,喝着香甜的茯茶,吃着美味的馕饼,在心平气和话人生。就像在欣赏一副徐徐展开的中国画长卷,轻轻渲染,细笔勾勒,寥寥几笔,一副图画,有线条,有韵色,有意境,值得细细品赏。
三是在价值取向上深情礼赞多情的土地和生命。文学作品写什么、为谁写,决定着它的定位和价值。有温度的文字,一定能打动人心。王蒙主席在新疆、伊犁一共生活了16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伊犁度过。伊犁人民的真诚、朴实、善良和重情重义,深深影响着他、塑造着他,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新疆、伊犁的土地和人民是多情的,他们无私滋养了他,他又是感恩的,他用自己满含深情的作品回报着新疆,成为宣传新疆的一张名片。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下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王友谊发言: 《在伊犁(节选)》是王蒙在新疆劳动体验时(其实是劳动下放时的生活体验)。他用非常真实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那时候的生活贫穷、艰苦,但是他没有写出生活多么苦,日子多么难熬,简单平常的生活在王蒙的笔下温暖、温热、有温度,有美感。比如,简朴的生活,伊犁农村连这样的小小的铁匠炉土法打制的锁也没人用,稀少的人烟和罕见的、因而是高贵的过客,不发达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这一切都不产生使用锁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爱,特别有温度。客人吃了一百个苹果,那么明年会多结200个,人人心怀美好,心怀善念,美好的信念。
美丽的房东姑娘像央视的主持人,美丽的乡村道路,通过田野,通过小麦,玉米,胡麻……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穆敏从来都是带着笑容,埋头苦干,用自己最朴实的劳动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大家都干不动了,忍不住要发牢骚,等不到他,停止了手底下的活……穆敏老爹也笑嘻嘻地停止了劳动。在家门口干活,离家很近,很温暖。
“房东大娘热情地请我喝茶”,在艰苦的日子里,热情的对待人,对待生活,日子很苦,她依然很快乐。用艰苦日子里的仅有的快乐反映整个生活,有点阳光就灿烂。一切都在轻松愉快中,连着急都是“轻松愉快的着急”。
穆敏老爹一丝不苟,包括跟老太婆的生活锁碎,值夜班浇水巡查,穆敏去拉驴,这个细节,驴的嘴勒的老大,老爹脸红脖子粗,跳起来照着母驴就一拳。我想帮忙又帮不上忙,想笑又不敢笑。
这些细节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都源自对生活的发自内心的执着和热爱。
王蒙在新疆呆了十六年,是劳动改造,是受尽苦难,甚至折磨,他没有控诉,没有诉苦,没有一撅不振,随波逐流,而是痛并快乐着,依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充满爱的心灵去感知生活,感恩生命,非常难能可贵。正如泰戈尔说的,生活报之以痛,我报之以歌。
杨琼钰发言:王蒙29岁时,正处写作的黄金阶段,申请来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的新疆伊犁劳动改造。十六年的体验,感人的场景,感动的人物,难以忘怀。情动于中,他一提笔全身的细胞便活跃,出版长篇小说《这边风景》。
王蒙在青创会期间,《文艺报》发表了《这边风景》的精选本《在伊犁(节选)》。
《在伊犁(节选)》运用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法,外加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平凡、苦涩的生活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使处于低谷的人有了生活的勇气,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有了前进的动力。
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勤劳的房东夫妇让人记忆犹新。
情节是天使,细节是魔鬼。典型的艺术细节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
平凡中见伟大,真情最动人。
让悲欣交集的文学勃勃有生气,让人间挑战命运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向“人民艺术家”王蒙老师学习!
阎纲最后发言:王蒙是开创本土意识流写作的第一人,既有现实主义的《布礼》,又有放纵笔墨的《夜的眼》。从《夜的眼》而《布礼》,而《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直到《蝴蝶》,凡六篇,五光十色,文坛爆红了。
王蒙,少年的布尔什维克,从入仕到挂冠,当官不忘写作,没有一丝一毫当官发财的念头,手不过钱不贪女色。
他是被“扩大化”,戴着帽子请求下到边远的伊犁劳动锻炼的。他以底层人的身份投入维族兄弟的怀抱,坚守信念,艰难度日。他学维语,教汉语,同吃同住同劳动,前后持续十六年之久,熟悉一切人,发现一颗颗美丽的灵魂,那么善良那么和谐那么尊重人爱人怜悯人!
十六年心路,一腔热血,化作七十万字的长篇巨著《这边风景》。《在伊犁(节选)》是《这边风景》精选的章节,青年作家学习的范本。
他淡淡地切入,娓娓地道来,从夜不闭户的古风说起,缓缓入题,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那是静水深流,是平朴绚丽,淡淡的又浓浓的。是理念和信心凝聚的诗。是从心泉流出的小溪,一片浅草,几颗小树,为人们解一时之渴,供一席之荫。
《在伊犁》的最后是两场喜剧:老两口调侃对话和同母驴拼死打架。
这还不算,饭后一个小时,阿依穆罕还要再精心烧一小壶茶。她对穆敏老爹说:“老头子,茶没了,该到供销社去买了。”
“胡大呀!这个老婆子简直成大傻郎了!一板子茶叶,两公斤,10天就喝完了!”他在惊呼,然而满脸仍是笑容,他好像在着急,却仍然充满轻松,他好像在埋怨,却又充满得意,也可以说是欣赏,或许是在炫耀。
“你才傻郎呢!不是10天,是12天。又不是我一个人喝的……反正你明天得给我拿茶来。”
“喂,老太婆,砖茶多少钱一公斤你知道不知道?茶叶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运来的,你知道不知道?尤其尤其最重要的,我已经没有钱给你买茶叶了,你知道不知道?”老爹把声调提高了,眉头也皱起来了,说完,哈哈大笑。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喝茶!”
紧接着又是一场喜剧,房东二老正与母驴搏斗。
母驴刚刚产了一驹,老爹好久没有骑用它,这会儿急于夜间巡查浇水情况,母驴恋驹心切,不肯外出,老爹紧抓着缰绳打转,大喊大叫,脸红脖子粗。老太婆尖声斥骂母驴,照样无济于事。二老一驴,斗得难解难分。母驴伸长脖子,更激起了老爹的怒火,跳起来照着母驴就是一拳。我想帮忙又帮不上忙,想笑又不敢笑。
简朴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财产,稀少的人烟,不发达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客人喝了你家的一碗牛奶,明天你的奶牛说不定会多出五碗奶——多么美丽的风情啊!
他说过:“我热爱生活超过热爱我自已”。“一拿起笔,细胞好像都活跃起来。”所有的艺术因素如色彩、音响、动作、对话、眼神尽收眼底,组成有声有色的精神图谱,背后是风骨和神韵。
他说过:“长篇小说是我的情人”,情人手里有多副笔墨,因小见大,画出不尽相同的人文景色。他画伊犁:“文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他在有限的框架里摄取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多么美丽的动画啊!
用形象说话,用细节传神,用智慧和机敏建构,必要时点穴似地来上一句,扮个鬼脸,犀利、敏锐、幽默,善良、深情、豁达、健壮有信心——这就是王蒙迷人的文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写法,但是文学的基本规律穷尽古今、贯穿古今而不变——这就是王蒙视为情人和生命的文学!
2024年9月16日于礼泉
编者附一
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市)。中共党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校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2017年12月,王蒙《奇葩奇葩处处哀》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9月23日,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编者附二
满江红·王蒙颂(含辛填词)
东方巨擘,笔如椽挥洒自如。 七秩载,墨花飞溅,艺海无涯。 心系人民情深厚,手著华章意飞扬。 赞先生赤子永怀春,情未央。
勋章熠,荣誉彰,人民颂,口碑香。 看今朝文坛,独领风骚。 雄文千卷留佳话,思想深邃启新章。 待后学踵事增华时,光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