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
文/罗天明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女儿节”“团圆节”等等,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
中秋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个美妙而神奇的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只有阳光酷烈的白天,没有夜晚,晒得大地冒烟,河水干涸,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精于射箭,他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决心帮助老百姓除却日害,摆脱困境,改善民生。他勇敢地登上了高高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接连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并对最后一个太阳说,从此以后,你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不准再危害百姓,还要为民造福。最后仅剩的那个太阳吓得直发抖,满口答应下来。后羿解救了全天下的百姓,从此名扬天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很多人慕名而往拜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进来成了后羿的弟子之一。王母娘娘知道后羿射日解救百姓事迹后,对后羿说:“你保护百姓有功,给你两粒仙丹,只要吃一粒就能长生不老,吃两粒就能立刻成仙升天”。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温柔贤淑,美丽善良,他们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生活美满幸福。后羿不愿舍下妻子成仙,就拿回家交给妻子保管着。不料仙丹之事被蓬蒙知晓后,他竟然不顾师徒之情而打起了仙丹的主意,妄想偷吃成仙,长生不老。这一年的八月十五那一天,后羿要带他的弟子们一起出去打猎,蓬蒙假装自己生病不去而留下了。后羿带着弟子们走后不久,蓬蒙就挽弓搭箭恶狠狠地对嫦娥说:“快把仙丹交出来,否则……”嫦娥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倍感惊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蓬蒙,但绝不能让仙丹落到这个恩将仇报的无礼之徒手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将两粒仙丹一起放进嘴里,“咕噜”一下就吞进了肚里。嫦娥吞下仙丹后,竟然真的就慢慢地漂移了地面,身不由己地不断升天而去。万般无奈的嫦娥只好请求王母娘娘让她离人间近一些,以便能够看到人间,看到自己相亲相爱的丈夫后羿。王母娘娘对她说:“月亮离人间最近,但是那里十分寒冷,你愿意去吗?”嫦娥说:“我愿意”,就这样,嫦娥永远地留在了月宫。傍晚,后羿回来后不见妻子嫦娥,忙向仕女打听,知道事情原委后,就去找蓬蒙算账,但蓬蒙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他焦急地冲出门外,仰望着浩瀚的夜空,一声声深情地呼唤着心爱的妻子嫦娥。他心似刀铰,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一步,月亮进一步,无论怎样也到不了跟前。后羿心痛欲裂,默默流泪,只恨自己不能也升天而去和心爱的妻子相依相守。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命侍女在院内月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糕点,遥祭远去的妻子,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之情。
再说嫦娥飞入月宫之后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默默地俯瞰人间,寄托思情。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中秋的月亮格外亮,格外圆。
又相传唐玄宗年间的一个中秋之夜,玄宗皇帝在宫中赏月,道士罗公远邀玄宗去游月宫,玄宗欣然应允。罗公远将手杖扔向云天,立时化为一道银色长桥,二人走过长桥,眼前出现一座宫院,水晶为阶,仙山琼阁,宫门上方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嫦娥一见凡间来人,非常高兴,忙将他们邀入宫中,命宫女端出酥甜的仙饼相待,并让数百名宫女在庭院里为之轻歌曼舞以示欢迎。唐玄宗暗记下仙女的舞曲,回到人间后命人整理成为优美动人的“霓裳羽衣曲”,并命人仿造月宫美味仙饼,因这种饼原是月中之饼,又加之形如圆月,所以人们就叫它“月饼”。
自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都合家团聚在月光下,摆出丰硕的果品、月饼,祭月赏月,吟诗唱和,表示对月中嫦娥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以月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共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的中秋佳节。
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开始,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